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文/陳瑜圖/鄭時仁
江永有蘭溪,新田也有蘭溪村,在新田新圩鎮的最南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車在平坦的田野中穿行,幾乎沒有上下坡的感覺,轉過很多村莊,就到了蘭溪村,放眼望去,村後的南國武當山綿延點綴,高低起伏,似千軍萬馬,似堅強衛士,綠樹叢林就是古村強實的靠背。
村前一條清澈、清涼的小溪,發源於武當山的山泉水,水勢不小,時而遇坡洶湧,時而逢平舒緩緩,時而叮咚作響,時而淅淅瀝瀝,穿行在村中,滋潤著這方熱土上村民洗滌、灌溉和飲用,「水好」就成了村民的榮耀,據說是新田的健康長壽村,最年長者104歲,80歲以上的老人不計其數。蘭溪村整體格局呈橫向,依山布局,民國十四年《藍頭山水記》記載:「族址橫長而直短,藍溪帶其前,最饒雅致。」
村的中心位置、溪水旁矗立著一個不一樣的祠堂,成六面菱形結構,前三面是圍牆,突出三垛馬頭牆,正中馬頭牆最高,豎寫「陳氏宗祠」,不開正門,兩旁各開側門,門匾為「春露」、「秋霜」。從側門而入就是內坪,牆體鑲四塊歷史碑刻:乾隆三年歲次戊辰的《覆載奇觀》、《嘉慶元年丙辰歲新建祠堂碑》、道光十五年的《重修門前溪邊橋路碑》以及《道光五年仲冬十八重修祠堂記》。
正堂是祠堂主體建築,八字形磚木結構,中間是花窗,兩旁各開一門,設精美門簪,弧形屋簷,鏤空雕橫枋,裝飾甚為講究。
進入祠堂,中間是天井,兩旁木製閣樓,供族人長者和貴賓觀戲休閒之處,前是古戲臺,精雕細刻,精美絕倫。
後為正廳,橫枋、挑梁、柱頭枋都裝飾鏤空花卉和兩條盤曲龍,正中有一匾「媯水流光」, 楷書,筆力渾厚,落款為「乾隆癸丑歲為老太祖嗣孫鼎建公祠誌喜,特授直隸冀州南宮縣正堂宗孫陳及祖拜題」。據查,陳及祖為祁陽縣清代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陳大受第四子。陳大受(1702-1751年),字佔鹹,號可齋,衡永郴桂道祁陽金蘭橋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士。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生有兒子四個:陳輝祖、陳繩祖、陳嚴祖、陳及祖。該匾是為同宗之誼建祠誌喜所贈匾額,該匾已有200餘年歷史。
「媯水」非指河流,《說文》中注「姓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媯姓源於有虞氏,出自上古有虞氏後裔舜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因舜帝出生於姚墟所以以姚為姓。當舜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領堯十分欣賞他的才幹,於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並讓他居住於媯水之邊。後舜帝隨父親後母遷居媯水,舜就加以媯為姓,之後舜帝部分後代也以媯為姓。陳姓為舜帝嫡親後裔,故用「媯水流光」。
正廳供族人聚會、看戲、宴請用,正廳後又設一菱形門,門內別有洞天,為寢廟,供奉祖先牌位之所,正書「潁川堂一脈先祖」。
潁川堂是陳姓的著名堂號之一,是從潁川遷徙而來的陳姓的後裔。堂號是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陳氏潁川堂的門聯為「柳溪世德,循鐸家聲」。我老家平江的祖壇上也是潁川堂,應該是一個祖先。
祠堂外小溪對面有一小坪,矗立兩對旗杆石,分別為附貢生陳昌言和貢生陳嘉言於道光年間所立,是陳氏家族的榮耀。
與祠堂一巷之隔就是「聚星樓」,特別對稱,屋簷裝飾各種精美彩繪,色彩鮮豔,細緻入微,馬頭牆厚重,設計別具一格,據查是陳昌言故居,又名贊臣故居。據清代族譜記載,陳昌言(1822—1903)號贊臣,最高功名是附貢生。現存故居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背山面水,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功能齊全,青石巷道縱橫整齊,廳堂前後共四排,凡十餘棟,每棟大門皆有門聯。門聯上方還有精美圖案設計,在湘南民居中極為罕見。
「聚星樓」命名源於其中一「堂聚德星」匾,楷書,筆畫遒勁,氣勢磅礴,落款為「欽命翰林院編修提督湖南全省學政加三級紀錄十次陶為庠生陳昌言鼎建鴻廬誌喜,皇上光緒七年歲次辛巳季秋月上浣五日穀旦」。陶方琦(1845—1884),字子縝,一作子珍,號湘湄,一號蘭當,譜名孝邈,會稽(今浙江紹興)陶家堰人。生於書香官宦之家,曾祖陶兆麟,直隸大城縣典史;祖陶際堯,湖南永州知府;父陶良翰,福建興化知府。先世在文學、吏治上有名聲。自幼受其祖賢薰陶,刻苦攻讀,期冠補諸生。清同治六年(1867)補甲子科舉人。其兄陶方琯同時舉榜。光緒二年(1876)進士,官授翰林院編修,督學湖南。
深入古村巷道,幽深厚重,縱橫交錯,高牆聳立,每戶人家都雕梁畫棟,室內布局合理,讓人有走進九曲宮廷而不知然的感覺。
蘭溪,原名廊頭,清道光以來又以藍溪稱名,為湘南陳氏發祥之地。據蘭溪光緒十七年《藍溪家乘》記載,唐末黃巢之亂,始祖陳全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高棟下平天山徙居平陽白石下,於是命居地為藍頭。自宋初至元末,子孫相繼分居各處,計有上下一十八頭,三十餘村,蔚為新田望族。元朝至正年間,二十世祖原俸公(1346—1418)於明洪武初由始祖舊居卜遷蘭溪今址。蘭溪是新田縣開村最早的村落之一,由始祖陳全公至今,開村歷史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本村效力戎行,以軍功授頂戴位列從三品遊擊、四品都司、五品守備、七品把總及六品軍功者二十三人。
陳姓,自有「義門陳」之稱。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
尊祖崇孝,重德忠義,睦鄰善行,自古至今,家風一直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