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2020-12-16 關公文化彭允好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節選自《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道德準則。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風家教傳承的基因裡面,歷史上傳統社會的和諧安寧,睦鄰友好,和睦相處,都是通過忠孝節義思想的傳遞和共同尊崇來實現的,忠孝節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價值觀取向的重要表現。

孔子云:「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根源是家國一體,忠孝同根。大孝即忠,忠於國則孝於親。國是大家,國在則家存,國破則家亡,國安則民樂,國富則民強。家是國的組成細胞,家庭和諧,國家才會繁榮昌盛,人民的生存生活才會有保障。

儒家十三經的《孝經》,以孝為中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皆源於家國一體觀念的形成和確立。「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禮記祭義》中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孝」包括從精神上給予長輩的照顧和支持,使之得到人格上的尊嚴。精神上的孝道是不能讓父母蒙受恥辱,如果由於子女的品德低下而使父母受到恥辱,便是最大的不孝。因此,「孝」的內容包括子女個人努力及成就等等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業和行為,這就是「大孝不匱」。

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這裡因世代棲居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的江州義門陳而口碑相傳、譽名華夏。

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愛國詩人文天祥表其曰:「昔日為江州之義族,今日為廬陵之忠臣,忠義兩全,可儀型於天下矣!」

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重教厚文,家風懿範,厚古照今。其義,是家國大義,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義門陳家長陳竸入朝,太宗問:「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陳竸回答:「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太宗大加讚許,遂賜匾一塊,御書「至公無私」,這塊牌匾,是義門陳氏《家範》的精華所在:心底無私天地寬,坦蕩真誠報家國之恩,而不是耽念小私小家。所以歷代陳氏子孫居廟堂之高,則唯忠唯仁;處江湖之遠,則唯孝唯義。

某一年江州大旱,顆粒無收,陳氏家族為了如數交納國家的稅賦,一門3700餘口勒緊褲帶,連續3個月靠同飲萊羹湯充飢。皇帝得知這一情況後,深為感動,賜給義門陳官糧3000石,以補食用不足,族長陳旭看到周邊百姓有的連粥都喝不上,便向官府提出,每年只接受官糧1500石,騰出一半糧食救濟周邊困難百姓,共度饑荒。有人就有意見,說如今正是青黃不接,糧食金貴,我們賣一部分出去,得個好價錢,再置一部分田地不好麼?陳旭卻說:朝廷因我家『群從千口』,救濟以公糧,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因私廢公,而做對不起國家的事呢?

義門陳以忠義為先,以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響了牲畜。至唐昭宗慶曆年間,家有七百四十餘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條,共食一槽,臥於紫扉旁,是一隻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鬥,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餘犬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唐昭宗御駕親臨,帶來100隻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包子於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隻包子走了。聖上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裡的包子,昭宗見狀,聖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古義門坊建有「百犬牢」。其門有一對聯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義門陳是中華傳統社會中「家崇忠孝之風,門尚家國之義」的樣板家族,義門陳家訓云:男人國是家,家正天下定。濃烈的家國情懷已然融進了陳氏子孫的血脈,化作陳氏後人代代傳承的基因。義門陳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是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宋仁宗時期,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291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據統計,當今義門陳姓人口達到4000多萬。

關公是傳統道德文化「義」的代表,義門陳以「義」為名,是宗族文化的典範,因為都是「義」精神「義」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所以在做關公文化的時候跟義門陳的後裔就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有次跟一位義門陳的後裔聊天,他說,每年尋根問祖,自稱義門陳後人的都有很多,他問我如何分辨,僅僅靠族譜嗎?我說,不必,你只要問他對於義門陳家風家訓的理解就夠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哪怕拿著用金子打造的族譜也沒用,因為這是一種家傳家教,是一種基因傳承。他笑了笑,沉默不語。

義門陳第三任族長陳崇創製了《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和《家範十二則》,三位一體,形成了義門陳氏的良好家風。《家法三十三條》,條條說的是公理,行的是公義,其核心就是忠孝節義;《家範十二則》規定家族成員要忠於國家、孝敬父母、親和兄弟、敦睦鄰裡、忠厚勤懇;《家訓十六條》則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為先,遵紀守法,明德修身,處處都在體現忠孝節義思想。陳氏家風以公為基,以義為宗旨,以忠孝節義的道德楷模為榜樣,告訴族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什麼是忠孝節義,什麼是大義精神,字字句句都在傳承著一種美德家風。

義門陳300多年的傳奇佳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在中國家族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地位。弘揚其忠義之範、和諧之盛、文明之優、教育之先、風氣之美和義傳之廣的精神,將對當今社會文化復興、道德回歸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家,江州義門陳
    每天有分享。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九江市作家協會主席蔡勳:家風純良、家規卓正、家法嚴明的江州義門陳,再現了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般和諧有序的社會圖景。沐浴著祖德榮光,傳承著家國大義,一代代「義門陳人」將「至公無私」的精神追求、廉明操守和倫理示範發揚光大,堅守了奉公守法的道德準則。
  • 義門陳—世上無雙族 天下第一家
    忠義家風成天下家族之楷模。義門陳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傳家,敬睦家鄰,家風懿範,厚古照今。宋嘉佑六年,江南數月無雨,旱情嚴重,災民遍野,餓殍盈蒼。宋仁宗隻身下江南視察災情,走進「江州義門陳」,見這裡生產生活如常,仁宗便討教一翁。翁說,義門陳人口眾多,上下和睦,孝義治家,老少齊心。面對大旱之年,整個家族齊心協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陳叔明的五世孫陳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廬山,時間已經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
  • 義門陳
    [1]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4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公於唐文宗中葉,己是年邁之歲,舉家遷居德安(艾草坪)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現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開基祖,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四年敕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元年0023年)敕封晉國公。 陳曉;遷江西南安潭口。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生有兒子四個:陳輝祖、陳繩祖、陳嚴祖、陳及祖。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  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宋呂端)之盛況。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業於其家,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條」被宋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 江州義門陳天下第一莊——汀州莊四大始祖概況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義門陳氏家族」,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陳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陳魁:義門陳汀州莊始祖,名庭璋,號參琉,別號再興,宋進士,授寧化知縣,由提舉士官升任汀州太守。
  • 你不知道的德安 有一種支撐中華幾千年的精神——義門精神
    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44莊)。
  • 天下陳氏出義門!傳承300年、15代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
    尤其在封建時期,格外注重家族的傳承,而一個家族想要發展壯大就需要嚴格的規章制度。在中國歷史中,義門陳氏全族上下三千多人都遵守「孝父母,勤本業,崇節儉,尚忠厚,黜異端」這一族規,才成就了「天下第一家」的名聲。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小結:陳京嗣子陳褒,為父子關係,陳褒比陳京後出生。
  • 潮汕第一大姓「陳」,它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三、「江州義門」陳氏宋代,中國出了個有史以來既是空前也是絕後的大家族:「江州義門」陳氏。這「江州義門」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東橋鎮義門陳村。 陳兼第七代裔孫陳旺遷到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開始在那裡構建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為「江州義門」的始祖。
  •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對傳承中華血脈,連接人們情感,凝聚中華民族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一說第七大姓氏),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最有影響。當代陳姓人群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陳姓總人口大約在5800萬。陳,本義陳列,原為國名,即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為西周初封舜後媯滿之地。陳字,由阜和東組成。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
    由縣委宣傳部、縣檔案館、縣文明辦聯合編輯的《安吉古代家風家訓》(選編)近日出版。這本書,前後花了近十年時間,收集了107套家譜,從中選編了萬、馬、王、朱、許、吳、張、陳、金、郎、施、徐、高、諸、章、潘等16個家族的家風家訓。  據了解,安吉人民自古以來崇文重教,教家立範,每個家庭、家族普遍重視子女的知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尤其重視品德修養與處世態度。
  • 陳小琴:孝老愛親,傳承溫暖家風
    過去,家風是一個大家族的傳承根本;現在,家風是一個小家庭的立足之所。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家庭的價值觀。父母的言行,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這風氣就是家風。家住賽罕區的陳小琴就用她的故事來詮釋關於家風的傳承。
  • 請看, 泰州家風傳承……
    立身 品德第一 立身以品德第一 讀書以濟世為上 這是北宋大教育家胡瑗的胡氏家訓胡瑗40歲時在泰州開辦私塾,首開「經義」、「治事」二科,分齋教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此後被聘到蘇州、湖州推廣教育改革,史稱「蘇湖教法」。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示範於當時,垂法於後世,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胡瑗一生以教育為職業,實現了家訓中「濟世為上」的價值觀。
  • 傳承好家風之風範長存——伊春市「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線上展播...
    傳承好家風之風範長存——伊春市「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線上展播(二) 2021-01-12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好家風之和合新風——伊春市「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線上展播...
    傳承好家風之和合新風——伊春市「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線上展播(三) 2021-01-13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17位文化世家後人講述齊魯好家風
    徐氏是大家族,根據所居住區域、郡望有總番號、分番號,各支系都有家譜,譜中都有家規、家訓等內容。通過家譜的續修,將家族文化好的家風影響到後代。  齊州房氏 房道國名人輩出得益於獨特家風  房彥謙,唐朝名相房玄齡之父。貫通經義,長於吏治,頗有政績,被隋文帝譽為「天下第一能吏」。房玄齡,唐初名相,中國十大賢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