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孤獨症孩子多有感覺層次問題,要麼敏感、要麼遲鈍。感覺可涉及他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痛覺、嗅覺等方面。
聽覺方面
聽覺方面,很多孤獨症孩子父母會描述:
患兒自幼對某些聲音極度敏感和恐懼,如對理髮推子、挖掘機、狗吠、汽笛、警鈴、鞭炮、馬達轟鳴等聲音恐懼,捂耳尖叫或逃離,但對別人的呼喚則聽而不聞,所謂「不應「或」少應「。同時,對電視節目某些聲音(如小豬佩奇、廣告)、手機鈴聲、電話鈴聲、喜歡的音樂、父母的腳步聲則極度敏感,在別人未聽到時,他們即刻有所反應,很神奇,似有第六感。
天寶說,她小的時候特別討厭警報聲,學校下課鈴聲令她痛苦得發瘋,感覺就像被牙醫鑽牙。孤獨症的聽覺域(或頻譜)多在兩個極端顯現敏感。
觸痛覺方面
觸痛覺方面,孤獨症孩子對某些光滑物體特別著迷,如不停觸摸光滑桌面,有的喜歡撫摸媽媽的臂膀等。
在痛覺方面,孤獨症孩子常表現遲鈍或反應慢。如一般小孩摔倒、打針或磕碰,會因疼痛而哭鬧、尋求大人安撫,孤獨症孩子則反應沒那麼明顯,甚至感覺無所謂。反而,孤獨症孩子對別人的擁抱、撫摸、牽手、撓癢則極易反感和躲避,包括母親。不願更換衣褲鞋子,也是因為新換衣服穿著不舒服,甚至引起感覺疼痛。
天寶訴說早年經歷,她從記事起,就痛恨被擁抱。別人擁抱的刺激,就像海浪在吞沒她,不堪忍受,必須逃離,因此通常就是猛地掙脫他人懷抱。突如其來的的觸摸,會讓孤獨症孩子退縮,似乎他們的感覺神經來不及處理被觸摸的刺激。同樣,孤獨症的觸痛域(或頻譜)多在兩個極端顯現敏感。
類似情況,在我的臨床也十分多見:
感覺超敏的孩子,對任何輸入的信息過於敏感,他們可能無法忍受午餐炒菜的味道,無法在喧鬧、擁擠的環境裡安靜坐下吃飯,或只樂意穿習慣質地的衣服,拒絕換穿其它衣服,也可乾脆極端偏食。
感覺遲鈍的孩子,則感官對刺激極度不敏感,缺少應有反應。如聽力沒問題卻對叫名字沒有反應,或摔痛了也不會哭。
還有一種感覺異常表現,就是感官自我刺激。如孤獨症孩子自小喜歡搖晃、斜眼看東西、旋轉、痴迷凝視五彩旋轉的燈光、拍手、製造自己喜歡的噪音等。
靜老師說:
所有孩子,都是靠視聽觸味嗅等感覺系統探知外界,這是他們接觸世界的窗口,感覺就是對客觀現實的捕捉,他們就是靠這個窗口獲悉各種刺激,再在大腦裡整合為賴以生存的信號。我以為,感知覺刺激與神經發育的耦合,就會促發相應神經網絡的建構,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神經網絡。
如果感覺系統出了問題,如何獲得正確的外界信息呢,如孤獨症兒童。很多令他們不舒服的刺激,都會引起一次奔湧的腎上腺素分泌刺激,結果要麼關閉掉感覺門,要麼驚恐逃避、或做出過激反應。
最容易傷害孤獨症孩子的聲音包括:高音喇叭、高頻刺激、尖銳聲音、斷斷續續的高頻聲音(工地機械聲多屬此類)、麥克風刺耳聲音、某些尖嗓子喊叫聲等。他們一旦被這類聲音反覆刺激幾次,足以留下深刻創傷,產生經久害怕,拒絕配合你的教育訓練。
上述感覺異常,不一定見於所有孤獨症,但為數也不會少。怎樣認識和理解他們感知覺異常,採取針對措施,是家長和老師必須應予注意的問題。否則,不當下達指令、叫喊、擁抱撫摸、幹預折騰,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你設置的環境與幹預場面,讓孤獨症孩子感覺不舒服,他們怎會聽得懂你的指令,配合你的訓練呢。
舉個例子,聽覺異常,會因人而異。有的孤獨症孩子喜歡玩水龍頭、喜歡聽譁譁流水的聲音。有的則恐懼抽水馬桶的聲音,或是坐馬桶上不舒服。後者因此可能寧可拉褲子,也不會去如廁。結果,到了五六歲,仍不會上廁所,或拒絕上幼兒園的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