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孤獨症孩子的特點進行認知幹預(3)

2020-08-28 兒童心理專家靜進


感覺敏感或遲鈍


眾所周知,孤獨症孩子多有感覺層次問題,要麼敏感、要麼遲鈍。感覺可涉及他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痛覺、嗅覺等方面。

聽覺方面

聽覺方面,很多孤獨症孩子父母會描述:

患兒自幼對某些聲音極度敏感和恐懼,如對理髮推子、挖掘機、狗吠、汽笛、警鈴、鞭炮、馬達轟鳴等聲音恐懼,捂耳尖叫或逃離,但對別人的呼喚則聽而不聞,所謂「不應「或」少應「。同時,對電視節目某些聲音(如小豬佩奇、廣告)、手機鈴聲、電話鈴聲、喜歡的音樂、父母的腳步聲則極度敏感,在別人未聽到時,他們即刻有所反應,很神奇,似有第六感。

天寶說,她小的時候特別討厭警報聲,學校下課鈴聲令她痛苦得發瘋,感覺就像被牙醫鑽牙。孤獨症的聽覺域(或頻譜)多在兩個極端顯現敏感。


觸痛覺方面

觸痛覺方面,孤獨症孩子對某些光滑物體特別著迷,如不停觸摸光滑桌面,有的喜歡撫摸媽媽的臂膀等。

在痛覺方面,孤獨症孩子常表現遲鈍或反應慢。如一般小孩摔倒、打針或磕碰,會因疼痛而哭鬧、尋求大人安撫,孤獨症孩子則反應沒那麼明顯,甚至感覺無所謂。反而,孤獨症孩子對別人的擁抱、撫摸、牽手、撓癢則極易反感和躲避,包括母親。不願更換衣褲鞋子,也是因為新換衣服穿著不舒服,甚至引起感覺疼痛。

天寶訴說早年經歷,她從記事起,就痛恨被擁抱。別人擁抱的刺激,就像海浪在吞沒她,不堪忍受,必須逃離,因此通常就是猛地掙脫他人懷抱。突如其來的的觸摸,會讓孤獨症孩子退縮,似乎他們的感覺神經來不及處理被觸摸的刺激。同樣,孤獨症的觸痛域(或頻譜)多在兩個極端顯現敏感。

類似情況,在我的臨床也十分多見:

感覺超敏的孩子,對任何輸入的信息過於敏感,他們可能無法忍受午餐炒菜的味道,無法在喧鬧、擁擠的環境裡安靜坐下吃飯,或只樂意穿習慣質地的衣服,拒絕換穿其它衣服,也可乾脆極端偏食。

感覺遲鈍的孩子,則感官對刺激極度不敏感,缺少應有反應。如聽力沒問題卻對叫名字沒有反應,或摔痛了也不會哭。

還有一種感覺異常表現,就是感官自我刺激。如孤獨症孩子自小喜歡搖晃、斜眼看東西、旋轉、痴迷凝視五彩旋轉的燈光、拍手、製造自己喜歡的噪音等。


靜老師說:

所有孩子,都是靠視聽觸味嗅等感覺系統探知外界,這是他們接觸世界的窗口,感覺就是對客觀現實的捕捉,他們就是靠這個窗口獲悉各種刺激,再在大腦裡整合為賴以生存的信號。我以為,感知覺刺激與神經發育的耦合,就會促發相應神經網絡的建構,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神經網絡。

如果感覺系統出了問題,如何獲得正確的外界信息呢,如孤獨症兒童。很多令他們不舒服的刺激,都會引起一次奔湧的腎上腺素分泌刺激,結果要麼關閉掉感覺門,要麼驚恐逃避、或做出過激反應。

最容易傷害孤獨症孩子的聲音包括:高音喇叭、高頻刺激、尖銳聲音、斷斷續續的高頻聲音(工地機械聲多屬此類)、麥克風刺耳聲音、某些尖嗓子喊叫聲等。他們一旦被這類聲音反覆刺激幾次,足以留下深刻創傷,產生經久害怕,拒絕配合你的教育訓練。

上述感覺異常,不一定見於所有孤獨症,但為數也不會少。怎樣認識和理解他們感知覺異常,採取針對措施,是家長和老師必須應予注意的問題。否則,不當下達指令、叫喊、擁抱撫摸、幹預折騰,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你設置的環境與幹預場面,讓孤獨症孩子感覺不舒服,他們怎會聽得懂你的指令,配合你的訓練呢。


舉個例子,聽覺異常,會因人而異。有的孤獨症孩子喜歡玩水龍頭、喜歡聽譁譁流水的聲音。有的則恐懼抽水馬桶的聲音,或是坐馬桶上不舒服。後者因此可能寧可拉褲子,也不會去如廁。結果,到了五六歲,仍不會上廁所,或拒絕上幼兒園的廁所。

相關焦點

  • 我們該如何對孤獨症孩子進行幹預?
    啟示最近宅家期間,通過天寶·格蘭丁(Temple Grandin)個人網站,閱讀了幾篇她撰寫的關於孤獨症的文章,頗受啟發,她描述了孤獨症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提到了可能的神經機制,基於此,如何有的放矢地進行幹預,提出了她個人建議,甚有道理。在此,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總結出部分心得,想陸續寫點東西,寫到哪算哪,與大家分享。
  • 糞菌移植與「星星的孩子」:飲食幹預治療孤獨症—新聞—科學網
    在美國,每個孤獨症兒童一生的護理費用超過320萬美元,全國每年的花費超過350億美元。 談到孤獨症的病因,尤欣給出的數據是環境因素佔55%,先天遺傳佔37%。也就是說,與許多人的既有認知不同,孤獨症並不是遺傳病,而更多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飲食幹預治療孤獨症 腸道也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或「腸腦」。
  • 孤獨症孩子的日常幹預實操訓練教學
    今天給大家帶來在孤獨症孩子幹預過程中幾個簡單有效的小技巧:1、營造機構化氛圍孤獨症孩子對自身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為確保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訓練計劃有效進行,家長和機構老師需要根據個體特性營造出適合他們的環境,同時必須清晰地告訴孤獨症孩子兒需要做什麼?做多久?什麼時候開始?
  • 孤獨症兒童語言特徵及幹預方法總結
    當孤獨症兒童表達需求或者不適時,通常會大喊、尖叫甚至哭鬧。有時還會表現出自我刺激的使用語言、自我中心語言,毫無意義的奇怪聲或怪腔怪調、自言自語。不會通過適當的語言溝通去表達自身需求或者不適。孤獨症兒童還會進行語言重複,分為「鸚鵡學舌」式重複和延遲性重複。並且會混淆代詞,「你」「我」「他」不分;語言缺乏情感,缺少有效溝通。
  • 上饒孤獨症幹預:讓別人知道我家孩子是孤獨症=公開「處刑」?
    「鋼鐵俠」,即便投入了全部精力和積蓄進行幹預、孩子的康復依舊沒有進展,即便旁人投以不解的目光,即便遭受了無數次不公正待遇,他們也絕不動搖要為孩子幹預的決心。 2-認為孤獨症兒童認知能力低下,很難教會…絕大多數研究和經驗顯示,到現在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種幹預手段。
  • 孤獨症兒童認知訓練技巧
    一、什麼是認知訓練孤獨症兒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進行認知訓練是他們康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認知訓練是運用組織好的材料,依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孤獨症兒童認知的特點,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的對他們進行認知學習的過程。
  • 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開始——孤獨症兒童早期幹預圖書推薦
    在本書中,瑪麗•林奇•巴伯拉(Mary Lynch Barbera)博士以認證行為分析師和孤獨症兒童母親的雙重身份,講述了自己的經驗,對語言行為方法及其應用進行了解釋。這本《語言行為方法》針對如何幫助兒童發展良好的語言和表達技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此外,還闡述了如何教會無口語的兒童使用手語。
  • 家長們如何為孤獨症孩子選擇幼兒園?
    對於大多數自閉症孩子來說,上普通學校是比較困難的,家長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1.孩子自身社交障礙、認知障礙、言語障礙、自理能力差、情緒問題等;2.孩子能否適應,是否跟得上學業的進程;3.在學校能否融入到同學之中,會不會受欺負
  • 自閉症如何進行有效幹預?
    ; 3.減輕家庭壓力,確保康復訓練正常進行。 (三)教育訓練:目前國際上受主流醫學推薦和使用的訓練幹預方法,為孤獨症的規範化治療提供了方向,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主張以行為主義原理和運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訓練強調高強度、個體化、系統化。
  • 科學家對5個月大嬰兒進行孤獨症實驗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近日對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孤獨症實驗,測試嬰兒如何進行認知學習,科學家希望通過這項實驗更深入的了解嬰兒的大腦信息,了解孤獨症的形成原因,儘早發現孤獨症的症狀,並採取幹預措施減小孤獨症對兒童的傷害。
  • 以科技助力孤獨症兒童幹預康復 大米和小米在路上
    作為中國專業的孤獨症(自閉症)兒童服務平臺,大米和小米受邀出席此次活動,並圍繞「幫助孤獨症兒童的科技和智能解決方案」的話題進行分享。中丹兒童友好型社區論壇聚焦城市建設和發展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尤其關注邊緣兒童,響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議,喚起全社會對特殊群體的關愛和關注,從實際出發打造更為公平的社會環境。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3)孤獨症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語言發展的問題,而語言發展問題不到3歲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獨症兒童開始時的發育呈現與正常孩子相同的狀況,直到2—3歲時孤獨症症狀才顯現出來。 (5)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缺乏知識,一開始是忽視,後來是不相信,想觀望一段時間,結果使診斷時機推遲。
  • 孤獨症兒童行為幹預的關鍵兩步(非孤獨症兒童也適用)
    關於孤獨症兒童,尤其是高功能、阿斯伯格這種,如何做行為矯正,是家長們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也有很多家長提到,行為矯正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用,那麼我們看看,是否抓住了關鍵的思想。何謂行為幹預,消除不合理、不恰當的行為,形成符合期待的、合宜的行為。
  • 自閉症兒童共同注意力的發展特點及康復幹預
    臨床心理學認為,孤獨症幼兒的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是由於其幼兒時期的社會注意損害引起,而共同注意是社會注意的重要成分。 一、什麼是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又稱聯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個體藉助手指指向、眼神等與他人共同關注兩者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能力。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3)孤獨症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語言發展的問題,而語言發展問題不到3歲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獨症兒童開始時的發育呈現與正常孩子相同的狀況,直到2—3歲時孤獨症症狀才顯現出來。 (5)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缺乏知識,一開始是忽視,後來是不相信,想觀望一段時間,結果使診斷時機推遲。
  • 孤獨症孩子共患癲癇怎麼辦?家長如何及早鑑別?
    發育行為障礙是兒童癲癇的常見共患病,包括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它嚴重影響癲癇患兒的療效和遠期預後,應當引起高度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癲癇兒童中32%的患兒具有孤獨症表現,其中1/3既往從未被診斷為ASD或其他發育障礙。癲癇,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發育性障礙(疾病)之一:有報導稱,癲癇患者共患ASD的發生率為8.1%,是一般人群 ASD患病率的7.4倍。
  • 科普|自閉症兒童共同注意力的發展特點及康復幹預
    臨床心理學認為,孤獨症幼兒的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是由於其幼兒時期的社會注意損害引起,而共同注意是社會注意的重要成分。一、什麼是共同注意?共同注意又稱聯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個體藉助手指指向、眼神等與他人共同關注兩者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能力。
  •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據了解,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常見於3到5歲的兒童。據聯合國統計,每150個兒童中就有1人患孤獨症。這種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患病孩子將失去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黑龍江省醫院兒科主任趙雪妮提醒,2歲以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防治孤獨症最好的方法。  名醫簡介  趙雪妮,黑龍江省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 第四次全國殘疾預防日(七) 孤獨症的早期幹預
    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發音少,不會笑出聲,沒有燦爛的笑容或者是高興的表情;或者孩子不發出元音(嗯、啊);3.五、孤獨症常見的幹預方法目前尚缺乏針對孤獨症核心症狀的藥物,根據美國國家孤獨症中心2009年公布的研究報告,目前有11種治療方法是經過科學實驗證明對孤獨症有效。
  • 科普|自閉症兒童共同注意力的發展特點及康復幹預
    根據認知過程中意識加工特點的不同,共同注意可分為主動性共同注意和回應性共同注意。主動性共同注意是指幼兒主動引發他人對其感興趣的物體或人的注意,具體的行為包括:眼神接觸、注視交替、手指指示、主動展示等。如兒童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搭好的城堡,散步時手指指著路邊的蝸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