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腦能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並且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張晶晶
當陳強(化名)聽到兒子喊出「爸爸」的時候,激動的淚水從他的眼角流出,滑過臉龐,滴落在襯衣上。
從兒子出生到被確診為孤獨症,整整12年,陳強不止一次幻想兒子叫「爸爸」的場景,但一次一次失望,讓他也逐漸而又無奈地接受了現實。這12年,陳強已忘記了多少次奔波在醫院與家的兩點之間,也不知道翻閱了多少關於孤獨症的期刊文獻。但遺憾的是,希望一次次被點燃,又一次次被現實澆滅。
「幾乎嘗試了我們所知道的辦法。」陳強已經被歲月磨得少了些悲痛的情緒。即便聽到有人推薦,可以嘗試糞菌移植改善孤獨症症狀時,陳強沒有太多驚喜,但也想去試試。
就這樣,在接受糞菌移植治療一個月後,兒子不僅能夠主動叫「爸爸」,還可以主動拒絕說「不要」。
這無疑給了陳強莫大的驚喜。接受糞菌移植前,兒子的認知理解社交能力相當於1歲半,無語言,同時有嚴重的自殘行為,長期同時服用兩種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皮疹嚴重、嗜好麵食、超重、長期便秘。現在,兒子已經停服精神藥物,無自殘表現;停服抗組胺藥物,無皮疹;便秘、挑食改善,體重下降。
除了陳強,同樣也是一名孤獨症患兒母親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尤欣也覺得非常神奇。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中國腸道大會上,她特意以《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聯創研究》為題,分享了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前沿成果。
那些孤獨的星星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患這種疾病的孩子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這種疾病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導致的終身發展障礙,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複刻板以及活動興趣範圍顯著局限。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將孤獨症核心症狀歸結為三大症狀:社交障礙,溝通困難和重複,刻板行為。
孤獨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據估計,中國孤獨症患者數量已超過10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超過200萬。並且孤獨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在報告中,尤欣將孤獨症稱為一種「災難性疾病」,也可以說是精神癌症。「預後極差,85%的患兒成年後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社會負擔重,無藥可治。」在美國,每個孤獨症兒童一生的護理費用超過320萬美元,全國每年的花費超過350億美元。
談到孤獨症的病因,尤欣給出的數據是環境因素佔55%,先天遺傳佔37%。也就是說,與許多人的既有認知不同,孤獨症並不是遺傳病,而更多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飲食幹預治療孤獨症
腸道也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或「腸腦」。腸腦與大腦之間是雙向互通的,他們之間通過腦腸軸(Brain-gut-axis)進行連接。腸腦能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並且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孤獨症可能也受腦腸軸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段雲峰介紹說,孤獨症患者通常伴有腸道異常,當腸道出現炎症時,會引起腸道細胞腫脹,細胞間隙變大,引起腸漏,導致大分子物質能夠穿透腸壁進入人體。此外,嚴重的腸道問題可能伴隨腸道的破損和潰瘍,大分子物質就更容易進入腸道。
患有孤獨症的兒童往往存在多種飲食問題,對味道、質地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極端敏感,並對吃的東西極其挑剔。患有孤獨症的兒童中有1/4伴有腹瀉,1/4伴有便秘,並且胃腸道炎症影響了他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尤欣和團隊也在積極推動並傳播著「禁食不耐受食物和飲食幹預是孤獨症治療基石」的理念。在了解了更多國際先進治療方法的同時,尤欣開始給兒子童童進行飲食幹預,首先停掉牛奶以及麥類食物。在綜合幹預之後,7歲開始,童童的腦子清楚了許多,焦躁減退,睡眠情況好轉。
尤欣也不停地告訴其他孤獨症家長,一定要進行飲食幹預。「我見過兩歲開始做飲食幹預的典型孤獨症患者,有好幾個六七歲就可以上正常小學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預後。」
尤欣指出,孤獨症患者多有胃腸道症狀,胃腸道病變程度與孤獨症嚴重程度相關,其中很多患者也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這也是為什麼糞菌移植可用於孤獨症治療的原因。在採訪中尤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進行飲食幹預最初並未考慮菌群的問題,糞菌移植是最近五年才逐漸展開的。
調節菌群,治療孤獨症
段雲峰表示:「以往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腸道菌群和大腦神經發育存在異常。由於『西方』習慣(即飲食、藥物和過度的整體衛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進而引起的孤獨症發生率的升高。」他介紹說,去年義大利一項研究為孤獨症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證據,結果表明,孤獨症患者腸道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與健康對照存在差異。
因為腸道菌群與孤獨症關係密切,調節或幹預腸道微生物的治療方案開始出現,比如通過服用益生元來進行治療。有研究給33名孤獨症患者服用含有五種益生菌的膠囊和一種來自乳酸菌細胞裂解物的免疫激活劑21天後,88%的患者孤獨症所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包括語言溝通、社會交往、感覺和認知意識以及身體健康和行為等方面;48%的患者腹瀉症狀明顯減少;52%便秘症狀明顯好轉。
不過,段雲峰也提醒:「目前在供體選擇和菌液使用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移植誰的菌有效?移植多大年齡的?菌液還是膠囊?年齡小的孩子做移植手術本身有風險,也不是什麼醫院都能做的。」
正如中科院院士高福在2018年中國腸道大會致辭中所說,雖然健康與腸道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是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疾病都與腸道菌群聯繫起來,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體和微生物這一綜合體。
《中國科學報》 (2018-05-18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