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與「星星的孩子」:飲食幹預治療孤獨症—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腸腦能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並且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張晶晶

當陳強(化名)聽到兒子喊出「爸爸」的時候,激動的淚水從他的眼角流出,滑過臉龐,滴落在襯衣上。

從兒子出生到被確診為孤獨症,整整12年,陳強不止一次幻想兒子叫「爸爸」的場景,但一次一次失望,讓他也逐漸而又無奈地接受了現實。這12年,陳強已忘記了多少次奔波在醫院與家的兩點之間,也不知道翻閱了多少關於孤獨症的期刊文獻。但遺憾的是,希望一次次被點燃,又一次次被現實澆滅。

「幾乎嘗試了我們所知道的辦法。」陳強已經被歲月磨得少了些悲痛的情緒。即便聽到有人推薦,可以嘗試糞菌移植改善孤獨症症狀時,陳強沒有太多驚喜,但也想去試試。

就這樣,在接受糞菌移植治療一個月後,兒子不僅能夠主動叫「爸爸」,還可以主動拒絕說「不要」。

這無疑給了陳強莫大的驚喜。接受糞菌移植前,兒子的認知理解社交能力相當於1歲半,無語言,同時有嚴重的自殘行為,長期同時服用兩種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皮疹嚴重、嗜好麵食、超重、長期便秘。現在,兒子已經停服精神藥物,無自殘表現;停服抗組胺藥物,無皮疹;便秘、挑食改善,體重下降。

除了陳強,同樣也是一名孤獨症患兒母親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尤欣也覺得非常神奇。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中國腸道大會上,她特意以《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聯創研究》為題,分享了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前沿成果。

那些孤獨的星星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患這種疾病的孩子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這種疾病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導致的終身發展障礙,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複刻板以及活動興趣範圍顯著局限。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將孤獨症核心症狀歸結為三大症狀:社交障礙,溝通困難和重複,刻板行為。

孤獨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據估計,中國孤獨症患者數量已超過10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超過200萬。並且孤獨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在報告中,尤欣將孤獨症稱為一種「災難性疾病」,也可以說是精神癌症。「預後極差,85%的患兒成年後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社會負擔重,無藥可治。」在美國,每個孤獨症兒童一生的護理費用超過320萬美元,全國每年的花費超過350億美元。

談到孤獨症的病因,尤欣給出的數據是環境因素佔55%,先天遺傳佔37%。也就是說,與許多人的既有認知不同,孤獨症並不是遺傳病,而更多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飲食幹預治療孤獨症

腸道也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或「腸腦」。腸腦與大腦之間是雙向互通的,他們之間通過腦腸軸(Brain-gut-axis)進行連接。腸腦能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並且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孤獨症可能也受腦腸軸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段雲峰介紹說,孤獨症患者通常伴有腸道異常,當腸道出現炎症時,會引起腸道細胞腫脹,細胞間隙變大,引起腸漏,導致大分子物質能夠穿透腸壁進入人體。此外,嚴重的腸道問題可能伴隨腸道的破損和潰瘍,大分子物質就更容易進入腸道。

患有孤獨症的兒童往往存在多種飲食問題,對味道、質地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極端敏感,並對吃的東西極其挑剔。患有孤獨症的兒童中有1/4伴有腹瀉,1/4伴有便秘,並且胃腸道炎症影響了他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尤欣和團隊也在積極推動並傳播著「禁食不耐受食物和飲食幹預是孤獨症治療基石」的理念。在了解了更多國際先進治療方法的同時,尤欣開始給兒子童童進行飲食幹預,首先停掉牛奶以及麥類食物。在綜合幹預之後,7歲開始,童童的腦子清楚了許多,焦躁減退,睡眠情況好轉。

尤欣也不停地告訴其他孤獨症家長,一定要進行飲食幹預。「我見過兩歲開始做飲食幹預的典型孤獨症患者,有好幾個六七歲就可以上正常小學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預後。」

尤欣指出,孤獨症患者多有胃腸道症狀,胃腸道病變程度與孤獨症嚴重程度相關,其中很多患者也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這也是為什麼糞菌移植可用於孤獨症治療的原因。在採訪中尤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進行飲食幹預最初並未考慮菌群的問題,糞菌移植是最近五年才逐漸展開的。

調節菌群,治療孤獨症

段雲峰表示:「以往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腸道菌群和大腦神經發育存在異常。由於『西方』習慣(即飲食、藥物和過度的整體衛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進而引起的孤獨症發生率的升高。」他介紹說,去年義大利一項研究為孤獨症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證據,結果表明,孤獨症患者腸道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與健康對照存在差異。

因為腸道菌群與孤獨症關係密切,調節或幹預腸道微生物的治療方案開始出現,比如通過服用益生元來進行治療。有研究給33名孤獨症患者服用含有五種益生菌的膠囊和一種來自乳酸菌細胞裂解物的免疫激活劑21天後,88%的患者孤獨症所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包括語言溝通、社會交往、感覺和認知意識以及身體健康和行為等方面;48%的患者腹瀉症狀明顯減少;52%便秘症狀明顯好轉。

不過,段雲峰也提醒:「目前在供體選擇和菌液使用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移植誰的菌有效?移植多大年齡的?菌液還是膠囊?年齡小的孩子做移植手術本身有風險,也不是什麼醫院都能做的。」

正如中科院院士高福在2018年中國腸道大會致辭中所說,雖然健康與腸道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是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疾病都與腸道菌群聯繫起來,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體和微生物這一綜合體。

《中國科學報》 (2018-05-18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溫州用糞菌移植治療腸道疾病
    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你有聽說過糞便菌群移植嗎?溫州市人民醫院昨日宣布,將在本周六正式掛牌成立微生態治療中心,在全省率先利用糞菌移植技術治療成人腸道疾病。腸道微生態移植,又稱糞菌移植,定義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從而改善腸道菌群失調,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其主要用於治療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所致腹瀉及功能性腹瀉及便秘等。其實在去年,市人民醫院就已經對該項技術進行實踐,並成功治癒了多名腸道疾病患者。
  • 糞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完勝抗生素
    英國一項新研究發現: 與使用抗生素相比,用糞菌移植(FMT)來治療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CDI)是一種更有效、更經濟的治療方法。 這項英國研究表明:與非達黴素或萬古黴素這兩種最常用於治療復發性CDI抗生素相比,糞菌移植的治療具有更高的治癒率和更低的復發率。 臨床研究:糞菌移植又好又省
  • 糞菌移植:「吃屎治病」的新玩法-虎嗅網
    與此同時,腸道頑疾外的糞菌移植研究正不斷深入。2016年5月,第三屆中國整合腸病學學術會議,報告了糞菌移植在癲癇治療中的「意外」突破。相關病患在6至13歲時,年癲癇發作超120次;13至22歲,通過藥物治療緩解到年發作2到3次。但出現了生長遲緩、月經失調及克羅恩病合併肛瘻。
  • 藥物治療糖尿病效果不佳 嘗試糞菌移植收奇效
    你別說,這還是一件真事:近日,南京一家醫院就移植大糞中的腸道菌群,解決糖尿病患者最難控制血糖的問題。從首批首試者的效果來看,糞菌移植不僅控制了血糖,也減輕了糖尿病的併發症。 【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嘗試糞菌移植收奇效】   南京的李女士七年前患上了2型糖尿病,一直採取的是藥物治療,但是近年來,她常常感到大腿外側疼痛,兩隻腳也會發麻,而且越來越嚴重。李女士說,有的時候只要輕輕摸一下,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
  • 年輕小夥連續腹瀉5個月 糞菌移植治好了他
    每天7至8次,持續5個月,這樣的腹瀉讓小朱(化名)痛苦不堪,近日,小朱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進行了糞菌移植治療,兩次移植後,小朱的排便次數減少到一至兩次。
  • 喜訊:又一例「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病例
    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每次小編撰寫臨床治療案例的時候都忍不住想流淚,糞菌移植是一項治病救人的技術,雖然很多人無法接受,但它就是可以治病救人,它的確幫助了很多患者脫離了疾病的苦海,古往今來,它都很重要。
  • 5歲男童病危 靠糞菌移植痊癒|糞菌|良藥|男童|腸道...
    近日,上海某醫院通過糞菌移植成功治好了一名五歲腹瀉男童。該男童腹瀉反覆,曾一度住進重症監護室,後通過兩次糞菌移植,最終痊癒。相信許多人對此都感到詫異,被人嫌棄的糞便竟然還能治病救人嗎?據了解,近年來,全世界已有數千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
  • 孤獨症孩子的日常幹預實操訓練教學
    同樣,在孤獨症康復中,也需要遵循「三早」原則,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今天給大家帶來在孤獨症孩子幹預過程中幾個簡單有效的小技巧:1、營造機構化氛圍孤獨症孩子對自身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為確保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訓練計劃有效進行,家長和機構老師需要根據個體特性營造出適合他們的環境,同時必須清晰地告訴孤獨症孩子兒需要做什麼?做多久?什麼時候開始?
  • 糞菌移植、預測免疫療法,這家腸道微生態治療公司獲新融資
    糞菌移植、預測免疫療法,這家腸道微生態治療公司獲新融資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1-27 10:42 來源:
  • 5歲男童病危 靠糞菌移植痊癒
    點擊查看 近日,上海某醫院通過糞菌移植成功治好了一名五歲腹瀉男童。該男童腹瀉反覆,曾一度住進重症監護室,後通過兩次糞菌移植,最終痊癒。相信許多人對此都感到詫異,被人嫌棄的糞便竟然還能治病救人嗎?據了解,近年來,全世界已有數千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
  • 艱難梭菌感染外,糞菌移植適應症的當下和未來
    糞菌移植治癒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究竟是什麼? 糞菌移植安全性如何,是否會傳播其它疾病? 除了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糞菌移植的治療適應症是否能進一步擴大? 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和大家探討的話題。
  • 糞菌移植:汝之糞便 他之良藥
    糞菌移植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其中的菌群。人體內其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細菌,可達人體細胞數量的十倍以上。這些細菌的數量、比例、多態性一旦發生改變,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會發生變化。而糞菌移植是通過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體內,對其腸道菌群進行重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既然起作用的是菌群,那為什麼不做細菌培養要做糞菌移植?
  • 6歲自閉症寶寶從廈門來濟南,2療程8次糞菌移植實現逆襲
    這就是自閉症兒童父母的良苦用心:只要能改善孩子的疾病狀況,根本不管路途有多遙遠。 在眾多自閉症兒童家長,與濟南市中心醫院兒科主任趙紅洋之間,有一個近幾年才頻頻被搜索到的關鍵詞:糞菌移植術。
  • 糞便亦是良藥糞菌移植應注意規範化操作
    臨床實踐證明,糞菌移植對伴有腸道微生態嚴重紊亂的多種疾病是一種有前景的治療方案,但其安全性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討論。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常務委員黃志華就兒童糞菌移植的臨床應用進行了分享,並強調了糞菌移植規範化的重要性。    什麼是糞菌移植?
  •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就在孩子們歡慶節日的時候,有一群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孤獨症,他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和生活。
  • 糞菌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現狀與機遇
    現代醫學通過糞菌移植(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CDI)的治癒率約為90%,比抗菌藥物治療更為有效,說明FMT治療疾病的可行性。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發病機制複雜,是一種與遺傳、環境、飲食、腸道菌群等多因素密切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十年免費康復訓練450名孤獨症兒童 讓「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
    記者今天在黑龍江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舉行的「國家殘疾人事業專項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學前教育)」捐贈儀式上了解到,黑龍江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採用國際核心幹預方法,2009年—2018年已向450名孤獨症兒童提供免費康復訓練服務。據了解,孤獨症是世界上人數增長最快的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已經引起了醫學界、教育界、患兒家庭以及殘聯、民政等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 國內糞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質疑糞便能治病,有人說它是萬金油
    把健康供體的糞菌移植到患者的腸道內,以改善其失調的微生態,是糞菌移植的醫學原理。美國最早在1958年就有糞水灌腸治療的醫學記載,但更早的文獻,出自1700年前葛洪的《肘後備急方》。2012年前後,糞菌移植在美國開始廣泛運用於臨床。
  • 山東醫生從糞便中提取糞菌液「糞菌移植」治腸道疾病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3月14日電 (孫婷婷)近日,在山東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中心,一位73歲患頑固性克羅恩病24年的老年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術後經複查腸鏡發現,患者多年的腸道潰瘍成功癒合。圖為江學良正在操作臨床轉化研究室內的糞菌離心儀器。
  • 「星星的孩子」感受藍天飛翔 孤獨症兒童需要多一些溫暖體驗
    原來,這裡來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著明亮的雙瞳卻不願與人相視,有著銀鈴般的聲音卻始終沉默寡言,有著正常的聽力卻似乎對整個世界充耳不聞,他們就像夜空中最遙遠的星星,永遠沉寂在他們的世界裡。他們是孤獨症兒童,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都沒敢帶孩子坐過飛機,怕他不配合,更怕別人異樣的眼光,這次能有機會帶他出來參加活動,我能感覺到,他很開心,希望他能慢慢對外面的世界多一點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