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經濟發展出現分化現象,與此同時,房價分化現象也日漸嚴重。
01過去5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化
國家統計局每個月都會發布全國70城房價數據。根據最新發布的10月份數據顯示,近五年來二手房漲幅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合肥、無錫、廣州和杭州。我們不難看出,五城市全部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其中深圳的漲幅在全國排第一,這對於GDP增長名列全國的深圳來說,可謂是名副其實。
與2015年相比,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有深圳、合肥、無錫、廣州、杭州、北京、南京7個城市同比漲幅超過了50%,深圳以83.6%位居第一。這七個城市中,僅有北京是北方城市,其餘均為地理意義上的南方城市。這表明,房價差異和南北經濟差異大致走向一致。
排在第二位的是出人意料的合肥,漲幅為66.5%。合肥的經濟發展在南方高手如雲的城市中,表現的並不出色,甚至在長三角區域,合肥一度排名靠後。但是在2016年之後,合肥的房價突然上漲,甚至與廈門、蘇州、南京並稱為「二線四小龍」。反觀城市經濟,合肥在2019年GDP位居全國第21位。
這充分證明,即便是南方城市房價普遍高於北方房價的趨勢下,南方區域內部房價也出現了較嚴重的分化。比如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既有房價漲幅最高的深圳,也有房價漲幅全國排行倒數第三的湛江。
最讓人驚異的是無錫不僅榜上有名,而且還名列前茅。無錫在過去5年的房價漲幅遠遠超過了其省會城市,在全國排名第三。
整體上來看,房地產熱度最高的區域仍舊集中在中東部和南部。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經濟發展明顯優於、強於北方。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下遊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這些區域聚集了全國超過一半以上的一二線城市。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大的城市吸引力及原本人口優勢,是這些區域房價普遍上漲的重要基礎。
北方城市房價漲幅雖然普遍沒有南方城市的高,但是與城市GDP發展及平均購買力相比,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仍舊處於上漲狀態,且漲幅超出市場預期。這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西安、鄭州和洛陽等城市。
當然,東北區域的房價漲幅並不像其他區域那麼「高漲」。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排名最後五位的分別是牡丹江、錦州、湛江、嶽陽和常德。其中有兩個城市是東北的。尤其是漲幅倒數第一的牡丹江,近五年下跌了0.8%,平均價格低於五年前。
由於產業發展受限,人口持續外流,加之北方多資源型城市,發展後勁不足,在產業改革中逐漸喪失了優勢,久而久之,在經濟發展、人口甚至房價上都贏不了人。
02 未來5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預測
從中央的到地方,都在不斷強調一個原則底線,那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央表示,在十四五期間要更加堅定不移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謀劃好住房工作,要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有效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基於此基調,在中長期內,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不會放鬆,而且從實際出發,調控政策會越來越完善,調控作用也會越來越發揮應有作用。
其實,從中央到地方,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房價平穩上漲,避免房價大漲,並不是為了抑制房價不漲。從長期來看,房地產行業仍是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調控政策和短期救市政策並行的現實矛盾將長期存在。特別是二三四線城市,自上而下都會存在這種矛盾的心態。
所以,從長遠來看,未來5年房價的整體趨勢還是會上漲。對於這一點,今年1-11月全國50個大中城市的土地出讓情況也能證明一二。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國50個大中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增長20.7%,地價和收入漲幅均創歷史新高。有了高地價,自然就會有高房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因果關係。雖然,目前有部分城市房價呈下跌趨勢,但是並沒有影響全國房價整體走向。
此外,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單月同比連續4個月兩位數增長,也在預示著未來的房價走勢。
房價持續上漲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經濟發展是一方面原因,人口因素也是一方面原因。而且,宏觀經濟環境和人口也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城市經濟發展的越好,外來人口就流入的多,市場潛在需求就會增大。
說一千道一萬,房價會漲,調控也會繼續。而且隨著「一城一策」深化,因地制宜的房地產調控會越來越能體現出作用。房地產市場要保持「穩」,但是這個穩只是基本保障。
延伸閱讀:
北方多地房價下跌,唯西安「獨秀」,新政後還有買房窗口期嗎?
西安樓市遭遇「深水炸彈」後,拐點出現了嗎?購房者該何去何從?
繼"西鹹一體化"之後,西安發出了西(安)渭(南)融合的新信號
陝西的經濟布局將告別西安一家獨大,步入"雙核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