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考移民」是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2020年,我國高考人數達到1071萬人,但清華北大的錄取人數加起來也只有7000餘人,985高校的招生人數在1000萬考生面前也只是滄海一粟、杯水車薪。
與國內名校名額一票難求不同,我國名校對國際留學生的招生政策非常寬鬆,比如清華北大,甚至都不需要參加筆試,資料和面試合格就可以直接入讀。
正因為我國名校對國內外學生的差別對待,才導致一批有錢有勢的家庭讓孩子移民國外,然後以國際留學生的身份回國,避開高考,直接上清華北大等985名校。
「國際高考移民」的存在,完全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對國內十年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毫無公平可言。
教育部出臺政策,拔高「國際高考移民」門檻。
針對日益泛濫的「國際高考移民」,教育部也出臺了《《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考生,在申請作為國際生報名資格時,必須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
這意味著「外國留學生」必須在高考前4年,有連續2年的外國求學經歷,這的確提高了「國際高考移民」的成本,但對於家裡有錢有勢的人而言,影響微乎其微。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國際高考移民」再現!
你有你的金剛鑽,我有我的瓷器活。原以為國家的政策能夠讓「國際高考移民」消失殆盡,但沒想到如今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今年,有20000個學生搖身一變成為「泰國人」,在泰國清邁參加「高考培訓班」,學習2到4年。
這些高考培訓機構也是國內留學中介開的,他們從辦理國籍、高考培訓、回國面試等一條龍服務,家長和孩子只要跟著他們走可以了。而且為了應對我國高校的資料審核和面試,他們的學習內容主要是拼讀與寫作、數學、戲劇、音樂、體育、美術6門基礎學科,平時就爬爬山,遊遊泳,2年過後拿著在泰國「國際學校」的優秀證明資料,參加一個漢語水平考試,就能夠輕鬆入讀清北等985名校了。
這對國內糾結新高考哪種選科更有優勢,每天刷不完的題,背不完的書的考生而言,完全就是降維打擊!
高考的公平和權威,就這樣被一點一點的侵蝕!
解決「國際高考移民」,要從我國留學生政策下手!
「國際高考移民」出現的根源在於我國高校對國內外學生的差別對待。
我們常常在說向歐美學習,和世界接軌。在對待留學生方面,我們真的要向歐美好好取取經了。
把「國際高考移民」和留學生同等對待的同時,加強對留學生素質的把握。
首先,繼續完善留學生認證條件,把2年以上的外國居住記錄增改為全學年外國學習記錄;其次,按照國內高考模式,制定難度相當的水平考試;再次,留學生必須參加所在國的「高考」,並根據其高考成績作為錄取依據。
只有做到中外學生,一視同仁,才能保證高考權威,維護教育公平!別再讓高考的空子,成為有錢人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