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眾的靜靜等待中,藝術家緊緊「抱住」了策展人

2020-12-16 藝術競爭力

每次展覽朱田都會選擇和策展人

進行一次「親密接觸」

有時穿戴整齊,有時赤裸身體

2017年6月底,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前的廣場上,觀眾們都在等待。在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藝術家朱田在現場助理的幫助下,用紅、黑兩色的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覽策展人繆子衿緊緊捆在了一起。

▲ 繆子衿和藝術家朱田在展覽開幕時表演《抱緊策展人》

這已經不是朱田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表現藝術家與策展人、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 《抱緊策展人》(Cling to a Curator)是她從學校畢業後一直持續的項目。 每次參展,她都會用工業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覽的策展人捆綁在一起,時而穿戴整齊,時而赤裸身體,通過「擁抱」呈現出掙扎、糾結、親密等不同的關係。

▲ 2015年5月Catlin藝術獎提名展,與Justin Hammond在英國倫敦Londonewcastle項目空間

▲ 2015年3月Off Course展,與Laura Tori Petrillo在比利時布魯塞爾Art Brussels藝博會

▲ 2015年9月個展《00:04:19》,與上官礎⒗畈┪腦諡洩妹AKP SPACE(攝影:謝少傑)

▲ 2015年7月立木畫廊展覽《Nocturnal Friendship》,與劉|在他北京的工作室(攝影:劉不一)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朱田目前定居在英國倫敦,雖然之前在雕塑系學習,但現在的她常用行為、裝置、影像等豐富媒介來進行表達。「身體」和每日生活,都是她創作中的重要組成。

YT聯繫到了朱田,和她聊了聊與不同策展人綁在一起的感受,以及其他有趣又引人深思的作品。

- 關於藝術 -

YT: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想法?第一件作品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的?

ZT: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和創作有關的事,之前試過各種不同的媒介,小說、詩歌、音樂、舞蹈、聲音藝術、影像,一直在嘗試和摸索。特別具體清晰地認識到當代藝術才是自己最終的表達媒介是2008年。當時受英國V&A(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委託,為他們做了一個聲音互動裝置。那算是正式意義上的第一個藝術作品吧。

YT:你的很多創作都是行為表演,為什麼選擇自己的身體作為表達媒介?

ZT:原因很簡單,因為方便、免費。

▲ 朱田2015年的行為作品《600塊一次》

YT:再細一點說,在作品《掃描》(Scan)中,你掃描了自己的身體;在《賤賣品》(Selling the worthless)中,又將身體不同部位的掃描列印件通過微信進行拍賣。展示甚至「售賣」身體部分(也包括很私密的部分)的理由是?

ZT:《Scan》和《Selling the Worthless》其實是同一個作品的兩個衍生。以這個具體的作品為例子來說的話,它本身就在討論和身體政治有關的議題。其它的行為作品可能身體就不作為一個主語,而是一個表達的道具、載體。

▲ 在2014年的作品《掃描》中,朱田通過線上拍賣的方式出售了自己身體的四個部分,並按照買家要求用掃描儀掃描了相應局部,包括腋下、左乳房、後背和肛門

YT:這其中會不會有性別因素的影響?性別身份是否會影響你的創作?你會特別關注與女性有關的議題嗎?(比如Trust Me和Babe?當然也可能是我過分解讀了)

ZT:誠實的回答是,不會。我不會特別關注性別的議題,人類遠比男人、女人的分法要複雜。我關注個人。感覺一直是外界比較關注我的性別。

▲ 完成於2013年的《北鼻》(Babe)是一件用橡膠、毛髮和色素製成的雕塑作品

▲ 在行為《相信我》(Trust Me)中,一男一女進行猜拳遊戲,勝者可以摑敗者一巴掌。女性玩家在每次遊戲前將預先聲明自己將出的動作,男方擁有打或被打的決定權。觀眾被限制只能從牆上小孔窺視現場,並聆聽聲音。

YT:在《抱緊策展人》項目裡,有時候你距離策展人很近、有時候卻很遠,有時候穿著衣服有時候裸體,面對或背對他們的方式也不同,這些不同都是由什麼決定的?是在與這個策展人接觸後多久決定的?

ZT:由各種因素決定的吧,我當時的狀態、策展人當時的狀態、我們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呈現的狀態、環境的條件等等。多久不一定,看具體情況和對象。

YT:抱住策展人時,你心裡在想什麼?

ZT:什麼都不想。做行為時的最佳狀態是清空自我,放空,異化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成為物。

▲ 2015年1月Young Gods展,與Zavier Ellis在倫敦Charlie Smith London畫廊

YT:你怎樣看待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關係?你怎樣看待隱私和公眾的關係?在啟動於2015年4月1日的終身項目《錢》(Money)中,你承諾於每個月的1號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截止目前為止所擁有的所有存款數額。觀眾可以通過郵件以支付100英鎊的方式收集你每月僅限一份的銀行月結帳單,直到離世那天項目自動終止。存款其實是很私人的信息。

ZT:我認為當代藝術缺了觀眾這個環節,作品是不成立的。當你完成一個作品後,只有把它開放給觀眾,這個作品才會成立在介於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一個曖昧區域裡。

當你把私人的信息拿到作品裡,就沒有隱私這個概念了吧,它就具有了某種意義上的匿名性。它的主語不再是你, 而是所有人。

▲ 朱田在上海喬空間展示《錢》

YT:能否講講你在魔方正展出的作品《她希望尼克把她拖進房》?整個場景裡有很多有趣的元素,包括金色的紙片、自行車車座和房間的門。這個空間是否有什麼原型?是否是你曾經去到過的地方?1982是誰出生的年份嗎?改寫的短文和整件作品的關係是?

ZT:名字錯了,是《她希望尼克把她拖進房裡,》,注意最後是有逗號的。這個其實是展名,裡面包含了兩個作品「Work 003/003號作品」和「Work 004/004號作品」。座墊是一個機關,你不應該看到的哈哈。

空間不是我去過的任何一個真實的空間,它只是我腦子裡一個抽象的「走廊」,可能摻雜了所有帶給我不安感的走廊的碎片。1982是我出生的年份。

短文是給這個走廊片段提供一個大致的語境和氣氛,並不是那麼一對一的聯繫。而短文本身要討論的,也不是它字面上講的那些。我實際上在嘗試藉以私人化的事件關係和衝突來類比更大更抽象的公眾社會事件。

▲ 2017年的新作《Work 003/003號作品》

- 關於生活 -

YT:出於什麼原因你決定前往英國,並一直在那裡工作生活?

ZT:對國內環境的失望。

YT:英國的大學生活和期待中的是否相同?英國的學習生活怎樣影響了你的創作?在英國以藝術家的身份生活和國內相比有什麼優勢和困難?

ZT:差不多吧。本來也沒有非常具體的期待,只是覺得應該要更自由更自主。事實是比我所能想像到的更自由更自主。可能在這個文化裡這麼多年養成的獨立性和凡事質疑的習慣對我的創作有不小的幫助。生存的話比國內更難一些。優勢是整體水平比較高,你平時看的、討論的、受影響的自然就水漲船高。

YT:你覺得倫敦最有藝術氛圍的地方是哪裡?如果要推薦具有藝術氣息的Hidden Gem, 你會推薦哪兒?

ZT:對我來說,倫敦的任何一個公共空間都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藝術細節。反而專門去那些正經的「藝術空間」經常會覺得千篇一律的乏味和無聊。我推薦地鐵站和傳統酒吧(pub)吧。

YT:目前最關注的藝術家有?

ZT:最近被驚豔到的是Dimitris Papaioannou。

▲ Dimitris Papaioannou 2011的表演作品《INSIDE》

攝影:Marilena Stafylidou

YT:平時會和誰一起討論藝術?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藝術啟蒙導師」式的人物?

ZT:有一兩個特別信任的做藝術的朋友會經常討論、互相給意見,但多數時候還是自己思考消化為主。沒有直接在藝術上的啟蒙導師,但有一個忘年交,她是法國的一個電子音樂作曲家Michèle Bokanowski。遇到她的時候出現了很神奇的化學反應,她的個人狀態讓我堅定了要放棄其它生活的可能性、專心投入創作的決定。

YT:未來的計劃是?

ZT:繼續做藝術。

▲ 藝術家朱田

朱田(1982)出生於中國,2002年定居於英國倫敦。她於2006年獲得英國諾丁漢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07年獲得英國波恩毛斯大學聲音設計碩士學位,並於2012至2014年間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進行學習,獲得碩士學位。

目前,在上海的喬空間及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北京的魔方MOCUBE都可以看到朱田的創作。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朱田和她的藝術↓↓

http://www.zhutian.co.uk

編輯72吳小霜

圖片鳴謝72喬空間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Contact Us

contact@ytcreativemedia.com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

相關焦點

  • 策展人架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看展覽已經和看電影、逛書店一樣,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一個新的職業——策展人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展覽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並且逐漸被大眾認可。在今天的報導中,我們就一起走進策展人,聊聊他們的故事。楊小波供職於湖光山色美學機構。他自幼愛好繪畫,在大學期間主修設計,畢業後進入一家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工作。
  • 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
    面對策展人缺位與藝術家的親力親為,人們不禁要問,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然後再從中選出六位候選人,候選人被要求在兩個月內拿出完整的策展方案及預算方案。策展人變成名譽或頭銜,作為一種流行在展覽中出現。就像展覽必須有研討會才顯學術一樣,似乎沒有策展人就難顯高大上。
  • 策展人的小心思
    策展人 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 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藝術修養 籌款能力 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因此策展人的平均工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到離譜 最終看的看的呢 還是行情技術和能力 展覽的布置 你真的看懂了嗎?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其實,早在2000年,日本評論家慄山明就問過藝術家張小濤:「你怎麼看待藝術家當策展人,比如邱志傑策劃的『後感性』?」張小濤說藝術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許的話,是對批評和策展工作的補充,但自己不會當策展人。做裝置和空間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鴻、馮博一、範迪安合作過。「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藝術家的工作更靠感覺,他們需要策展人,就像開車的人要有個GPS。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其實,早在2000年,日本評論家慄山明就問過藝術家張小濤:「你怎麼看待藝術家當策展人,比如邱志傑策劃的『後感性』?」張小濤說藝術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許的話,是對批評和策展工作的補充,但自己不會當策展人。做裝置和空間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鴻、馮博一、範迪安合作過。「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藝術家的工作更靠感覺,他們需要策展人,就像開車的人要有個GPS。
  • 策展人須嚴守非商業性底線?
    美國博物館的部門負責人就是Curator,國內一般翻譯為策展人,其實策展只是他的工作之一。Curator的工作包括了收藏、研究、策展三個方面,而研究才是他的工作核心。因為策展也是一個學術項目,展覽的目的是為了講清楚一個問題,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單純讓觀眾覺得好看。展覽也是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來,當下中國的策展人,通常被詬病的就是問題意識比較薄弱。
  • 價值觀單一令策展人被無視
    不謀而合,廣東的兩位策展人蔡影茜和盧迎華幾乎在同一時期反思關於策展的話題。2012年7月,由她們策劃的「腳踏無地——變化中的策展」研討會在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行,策展的實踐者從不同理論角度探討了藝術實踐者、展覽製作、機構角色等話題。此外,廣東時代美術館去年引進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阿佩爾藝術機構出版的《策展話題》,全書記錄了國際語境中對策展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
  • 策展人顧振清:在藝術市場中策展人起鯰魚作用
    有人說:策展人是用藝術家的元素來創造理想中的展覽,而許多藝術家也承擔了策展人的角色,我們不禁要問策展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藝術家如何看待策展人?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如何互動?不久前,「藝術中國」沙龍請來國內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與藝術家展望做了一次生動的對話。
  • 如何當上美術館策展人?
    看看各項數據為了找出這一方法,我們對全美32個州69家美術館共100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進行了教育背景的調查,從中我們發現儘管在與我們的交談中,很多專業人士表示他們很清楚什麼樣的教育對於成為策展人是最有幫助的,但其實成為策展人的途徑有很多。
  • 策展人視角下的攝影與展覽 | 吳笛對談沈宸
    作為策展人,你肯定還是要思考受眾層面的問題。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概念能不能有效地傳遞給觀眾,或者觀眾可以從你的展覽中獲取多少有效的信息。我其實很在乎觀眾接收的效果,所以我一直都會假設有這樣一個大眾群體,假設他們要佔全體人類的80%。沈宸:你的核心受眾佔這麼大的比例嗎?吳笛:我倒不是在聊核心受眾,而是大眾層面的受眾。
  • 誰都能當策展人?
    而另外一名批評家朱其則表示,這些年策展人不停地策劃展覽,藝術家不停地參加展覽,但沒有一個留給別人有深刻印象的,一般三天後就沒有人再談了。展覽過於頻繁,形同展銷會,結果是:「不但大家都出不了名,影響彼此抵消,而且過度重複出場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策展只為了錢?
  • 青年策展人如何與資本周旋
    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儘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
  • 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但是在展覽之中,雅昌藝術網記者與展覽的主創者們討論時,他們卻總會在訪談之外的閒聊中流露出些許無奈。這種無奈來源於他們精心為觀眾準備了一場藝術盛宴,但大部分觀眾的心思依然還徘徊在《清明上河圖》。  觀眾對於家喻戶曉的作品趨之若鶩,但並不代表著所有觀眾依然是只關注文物。
  • 英國是如何造就策展人的
    就當代藝術而言,儘管藝術家是當然的主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那就是策展人。有時候,策展人的戲份比藝術家還要重,因為他是藝術「金礦」的發現者、原創作品的第一解讀人、是帶領觀眾進入當代藝術的導覽員。再宏觀一點,他甚至是一座藝術場館的靈魂人物,一個地區藝術氛圍與文化軟實力的營造者。
  • 女性策展人叱吒國際藝壇: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評論家吳鴻和王林也切中了要害:「策展人常常是『召集人』、『出資人』的概念」,「人家要掛策展人的名頭,你有什麼辦法?」筆者想說的是,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當然「人人也都可以是策展人」,在金錢與權力交織的當代藝術界,做策展人恐怕比做藝術家更「容易」得多。
  • 雅昌月度(2018年1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這個以工作坊形式呈現的項目,更像一個小小的藝術課堂,頗有趣味的是,藝術家不遠千裡從山區小學的倉庫裡搬來了25套棄置多年的舊課桌,重新修復,布置了一個開放性的藝術空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無論有沒有繪畫方面的訓練,都可以拿起筆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芥子園林」。在這個項目中,和觀眾的互動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 現場教學:看策展人如何回應「專業觀眾」的犀利提問
    12月19日下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一堂「展覽說明文字」現場教學課程在錢學森圖書館專題展廳中進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周婧景帶領30多位同學以特展「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以下簡稱:「選擇展」)為例,與策展人展開交流與討論。
  • 雅昌月度(2020年10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張予津擔任策展人。2020常青藤計劃 展覽現場2020常青藤計劃 展覽現場相比於常青藤計劃過往展覽,本次展覽的策劃團隊打破以往對標青年藝術家群體的慣例,在藝術家及作品選擇上,不受年齡與創作媒介的限制,並對落地新空間後全新的受眾群體進行了深入考量,更加側重展覽「敘事性」與「大眾認知」的貼合度,在作品選擇、空間排布、展線規劃上融入了更具「
  • 成功開了一家網紅美術館後,他又有了一個策展人夢
    2020年疫情之下,也並未阻擋觀眾到紅磚美術館看展覽、逛園林的熱潮,閆士傑策劃的新展「2020+」一開展,又引發了一波觀展熱。在這個為2020年「世界地球日」創作的作品中,藝術家以地球上9個特殊的自然、人文事件的地點,創作了9張不同角度的地球圖像,讓人們從新的視角探索和解讀這個世界。「2020+」展覽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作品「2020+」是一次對話,把上半年的反思都放在一起,並將思考再往前推進一步,形成地球記憶中的一段歷史。
  • 看蔡國強等藝術家如何「轉變」策展人:古根海姆收藏的六面觀
    除了精挑細選藝術家之外,藝術總監南西·斯派克還通過誠懇的自我反省,向這六位藝術家提出了兩個重要要求:第一,藝術家策展人必須在古根海姆博物館19世紀末到上世紀80年代的收藏品中進行挑選,並反思一個問題:古根海姆博物館藏品還有哪些不足?第二,希望展覽體現對時代創傷的思考,反映當代政治局面的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