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如何造就策展人的

2020-12-16 上觀

就當代藝術而言,儘管藝術家是當然的主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那就是策展人。有時候,策展人的戲份比藝術家還要重,因為他是藝術「金礦」的發現者、原創作品的第一解讀人、是帶領觀眾進入當代藝術的導覽員。再宏觀一點,他甚至是一座藝術場館的靈魂人物,一個地區藝術氛圍與文化軟實力的營造者。

 

策展人的角色如此重要,那麼英國是如何培養和造就策展人的呢?

 

1990年代,英國要創辦新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he 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創建過程中,英國人覺得缺少一種人——一種了解現代藝術、能夠從紛繁的作品中發現精品,並且以全新方式把作品展示出來的策展人。為了回應社會需求,1992年由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泰特美術館和英格蘭藝術委員會三方聯手,在皇家美院開設了當代藝術策展人研究生培養課程。

 

這原本是一個應急措施,是為了排除人們對當代藝術的欣賞障礙而採取的補救辦法,沒想到成為歐洲第一個開設的全新藝術課程。從那時到今天,由英國皇家美院造就的策展碩士已有308位、博士6位。這些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畢業生,如今已成為活躍在英國乃至世界各地頂級藝術場館、畫廊、收藏機構、公共部門和城市發展部門的「謀士」。現在,當人們站在倫敦的千禧橋上眺望偉岸的地標性建築泰特美術館時,很難想像會有這個「衍生品」出現。

 

那麼,皇家美院的培養策略和方法是什麼?特別是20多年來在培養思路和教學上又有哪些變化呢?前不久,與沃什(Victoria Walsh)教授做了一番交流。沃什女士是皇家美院當代藝術策展人研究生項目主管、藝術史與策展專業教授。她也是該校策展人培養項目第一屆畢業生。當年,她在拿了藝術史博士學位後,聽聞有這樣一個新專業就一頭扎了進去從碩士念起。

皇家美院策展專業主任沃什

 

在那個新專業草創的年代,她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經歷可不一般。她曾參與Tate Modern的開幕策劃,隨後被邀請為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做Fourth Plinth項目策劃。從沃什的這段經歷中可以看到皇家美院策展人培養項目的早期特色:一是實踐性非常強,學生們幾乎是在一個個策展項目中,學習、研究和理解策展的;二是合作機會極為寶貴,學生在參與重大項目的過程中,與藝術大師有直接接觸,獲得了難以企及的策展體驗;三是協作網絡迅速擴大,每一次策展、每一個項目都大大拓展了策展人在當代藝術中的人際協作網絡。

 

近年來,跨地區、跨文化的策展活動越來越多,一些以改變一個地區的人文氛圍為特色的公共藝術項目也在增加,策展人的角色已經不限於為當代藝術做策劃,而是更多地轉向了公共領域,並在全球範圍內向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對話交流的方向拓展。因此,策展的內涵也開始有所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皇家美院的策展人課程也有所調整,課程結構開始從博物館、美術館等傳統領域向其他公共項目、公共藝術領域外溢。由於皇家美院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在變革求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不過,儘管這幾年皇家美院的策展課程有所變化,但在沃什教授看來,該校的策展人教育有兩點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一是實踐性更加突出。從2014年推出的新課程看,策展人教育的實踐內容與實踐領域更為擴大。策展專業的學習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力求教學與研究跟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策展實踐中學習並研究「策展」理論。為此,該校在課程設置上不設學科界限,在教學中強調與藝術家和公眾的互動,在互動中通過主動學習、協作溝通,來創新發展「策展」理念與方法。

 

二是策展意識更受重視。策展人教育要讓學生了解「策展」不只是一種「實用技能」,而是理念的展現,是一種實踐形式。要通過思考與實踐,進行反思與創新,從而超越現有的策展模式。為此,他們在專業與學術領域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特殊背景和公共資源與環境優勢,引導學生制訂自己的策展議程,採用獨立或合作策展的方式進行策展實踐,以培養學生具有跨學科的研究能力和敏銳的策展意識,在理論思考和策展實踐提高自己的策展水平。

 

除此之外,策展人具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在他們看來,一個充滿自信,能夠積極投身於策展實踐,敢於冒險,具有突破陳規、把握創意的掌控能力,能夠形成讓人信服的策展思想、清晰架構既定的策展項目、找到方案準確定位的策展人是他們所期待的。而要造就這樣的人才,需要在策展人教育的各個環節注入積極有為、追求創新的思想意識。

 

20多年來,走出皇家美院校門的畢業生,在英國或世界其他地方,在不同策展領域擔當著引領潮流的角色,在藝術和文化建設中發揮了塑造者的作用,和皇家美院所倡導的策展精神分不開。

 

當然,皇家美院也並非只有「高大上」的原則。他們的策展課程還為學生制訂了多樣化的職業發展道路,包括在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工作,在公營或私營藝術團體工作,為公共項目或雙年展做研究等,可以說把策展人的「種子」撒向了文化建設的大地。如今,他們的畢業生有在世界各大美術館任館長、策展人、項目經理的,也有任基金會主席或雙年展、文獻展策展人的,都幹得紅紅火火。而跨地區、跨文化、跨領域的豐富人脈也為該校的策展人教育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社會資源。

 

作者為上海大學美術史論系副教授

(題圖為皇家美院策展專業課堂研討。本文圖片由英國皇家美院提供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相關焦點

  • 如何當上美術館策展人?
    然而,一位全職策展人的養成記並沒有很明顯的直線型上升軌跡。尤其是那些專注於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他們的經歷更難找到明顯的路徑。所以,你該如何成為一名可能現在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領域專家呢?看看各項數據為了找出這一方法,我們對全美32個州69家美術館共100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進行了教育背景的調查,從中我們發現儘管在與我們的交談中,很多專業人士表示他們很清楚什麼樣的教育對於成為策展人是最有幫助的,但其實成為策展人的途徑有很多。
  • 青年策展人如何與資本周旋
    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儘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
  • 策展人須嚴守非商業性底線?
    期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接受了本報專訪,就策展人的身份、定位,策展人的問題意識、策展人的學術立場及與商業性展覽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論述,提供了寶貴的國際性經驗。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博物館不能變成藝術家的「託」  談論策展人的問題,首先要做一個概念澄清。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在展覽裡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展開工作?...種種疑問,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文章中得到一些答案。文章來源:新浪收藏。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後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 「當態度成為形式」展。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
  • 策展人的小心思
    我們或許曾經都為一個城市的某個展覽駐足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 博物館裡的那些展覽到底是如何誕生的?」這一職業蠢蠢欲動 不了解不知道 一了解嚇一跳 難道 策展人的工資都有這麼高嗎?
  • 英國約克郡博物館舉辦「策展人之戰」網絡比賽
    受新冠肺炎的影響,英國各大博物館進入寒冬。然而不久前,英國約克郡博物館靈光一閃,發起「策展人之戰」網絡比賽卻受到了極高的關注。每周五,約克郡博物館都會在推特上發起新一輪比賽。英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以跟帖形式發出最符合主題的圖片,一決勝負。
  • 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
    ,策展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策展人變成名譽或頭銜,作為一種流行在展覽中出現。就像展覽必須有研討會才顯學術一樣,似乎沒有策展人就難顯高大上。 伊夫·克萊因《空》(Le Vide)展覽現場,巴黎Iris Clert畫廊,1958年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便有藝術家獨立策展成功的案例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的陸蓉之遇到第一個有策展人的國際展,想了兩晚上,第一次將curator譯成策展人。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後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 「當態度成為形式」展。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
  •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策展人?
    那些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畫廊、媒體等處於一線的力量,同時面對著中國當代藝術全面資本化的大時代。身在其中的「第三代策展人」在接受著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展覽時,面對的最為核心的拷問依舊是,作為策展人,是否可推動藝術史的發展,是否可以在展覽的自身系統中有所作為。
  • 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比如,劃分的依據只是根據年代和時間,便沒有了針對策展人本身的問題性;如果根據年代來劃分,那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卻依然有年齡懸殊的現狀。於是,「第三代」的提出,好像除了把當下的策展人整體化之外,還提前在歸納總結中結束了這個時代。在深入策展人的工作內部,並呈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實則是他們對藝術的見解,於展覽的專業程度,以及人的品格、性情和氣質對展覽產生的作用。
  • 在觀眾的靜靜等待中,藝術家緊緊「抱住」了策展人
    每次展覽朱田都會選擇和策展人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有時穿戴整齊,有時赤裸身體2017年6月底,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前的廣場上,觀眾們都在等待。在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藝術家朱田在現場助理的幫助下,用紅、黑兩色的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覽策展人繆子衿緊緊捆在了一起。
  • 價值觀單一令策展人被無視
    通過策展理論書籍的出版、翻譯、展覽實踐、公眾教育,中國的策展人希望能夠慢慢建立起策展的中國文本。盧迎華希望策展人、藝術家不僅埋頭做,而要更理性觀看展覽如何成為創造性平臺。「在西方,歐洲的大部分地方,策展的實踐被當做書寫藝術史的重要方式,展覽被視作非常重要的連接點。」蔡影茜說,「國際美術館在建立藏品目錄時,非常注重把重要的展覽列入資料中讓觀眾了解。
  • 策展人馮博一:我是土鱉策展人
    馮博一(以下簡稱「馮」):呵呵,我是「土鱉」策展人,不是「海龜」策展人。嚴格意義上說,我參與策劃的第一個展覽是1993年的「世紀末中國畫人物畫展」。這個展覽與我當時在中國美協的工作有關,雖然沒有特別明確的策展人身份,但具有策展人策劃的概念。  在此之後就是《黑皮書》的編輯了。
  • 女性策展人叱吒國際藝壇: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如果想理解現代雙年展展覽模式和體系,就必須搞清「策展人」這一特殊身份之定義和作用。一個新生事物往往會因為被「顧名思義」而引起人們的誤解。何為策展人?難道就是顧名思義的「策劃展覽的人」?恐怕至今中國大多數人仍然會這麼想,但顯然問題沒那麼簡單。獨立策展人馮博一曾諷刺說「現在是個人就是策展人」。
  • 誰都能當策展人?
    ——批評家聞松一場討論批評家爭論三年後,海歸策展人超過「批評票友」就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12月23日,批評家、策展人呂澎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三年後,中國當代藝術將被那些有學術準備有素養的年輕策展人所引導,他們中超過一半來自學成歸國的人,而不是這幾年罵罵咧咧的批評票友。」
  • CAFA設計學院|策展時刻-策展人的倫理準則
    在過去二十年中,當代文化實踐和話語中呈現出了「策展性轉向」 (a curatorial turn),「策展性」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疊和交織的領域,根據英國學者伊爾·羅格夫 (Irit Rogoff) 的觀點,「『策展性』作為一個策展策略 (curatorial strategy),是將策展從所有既有的實踐和框架中『解放』出來,這些既有的因素限制了策展自身在探索我們尚不知道或者還未成為命題的事物的能力」
  • 策展人專訪(下)|「集美·阿爾勒發現獎」提名展
    上篇介紹了策展人(按姓氏拼音排序)劉瀟和魯小本(Ruben Lundgren);下篇介紹策展人沈奇嵐、於渺和鄭梓煜。我們分別向策展人提了三個問題:您怎麼看待發現獎,發現獎發現的是什麼?為什麼提名這兩位藝術家?對當下藝術家,獎項與行業環境最直觀的印象是什麼?
  • 策展人顧振清:在藝術市場中策展人起鯰魚作用
    有人說:策展人是用藝術家的元素來創造理想中的展覽,而許多藝術家也承擔了策展人的角色,我們不禁要問策展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藝術家如何看待策展人?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如何互動?不久前,「藝術中國」沙龍請來國內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與藝術家展望做了一次生動的對話。
  • 杭州探索實踐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出實效
    如何讓「展覽」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杭報專訪杭州工藝美術館策展部主任許瀟笑。素衣、素顏的她,從容優雅、低聲慢語、娓娓而談,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策展 解讀如何讓展覽活起來?有四大「秘籍」許瀟笑總結了本次展覽的四大亮點,個個引人入勝。一是展覽選題「新聚焦」。
  • 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
    策 展 人 的 多 重 維 度文/ 王 東「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用一種全新的多維度的方式,將文博作為一個鮮活的「人」展現在觀者面前。你可以看到作為策展人的他,作為藝術家的他,作為攝影師的他,還有綜合了這一切,對藝術與人生溫柔以待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