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

2020-12-22 騰訊網

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An Exhibition」,1957年

當下中國策展人越來越多,但他們是否真的發揮作用仍存疑;與此同時,藝術家逐漸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現。面對策展人缺位與藝術家的親力親為,人們不禁要問,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

=========

「 策展人泛化

「teamLab: 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展覽現場,上海油罐藝術中心,2019年

teamLab《水晶宇宙》,互動裝置,2015年

中國當代藝術生態豐富複雜,很多展覽趨於媚俗、流於擺設。如今,策展人與展覽幾乎是配套出現的,但很多策展人只掛名而不實際地參與展覽流程,他們的工作僅限於寫一篇意義空泛的介紹文字和參加噱頭噱腦的開幕式,較少有嚴肅真誠的藝術探討。這些不良行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弊病,也是大眾批評策展人泛濫的主要原因。

「彩色工廠」展覽現場,紐約,2017年

此現象似乎在直白地告訴大眾,張王李趙,士農工商,人人皆為策展人。但並非如此,策展作為一門學科有專業性要求,在實踐中也有其嚴格的行業規範:獨立的學術判斷力、高水平的寫作能力和豐富的人脈資源。因此策展人的準入門檻是特別高的,不是隨便什麼人掛一個頭銜就能勝任這一工作。

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藝術總監,印度尼西亞藝術小組ruangrupa

卡塞爾文獻展是最為著名的藝術展覽之一,從其對藝術總監的嚴格選拔可窺視出,與策展人較大話語權相對應的是,策展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首先要成立一個監事會,專門為下一屆文獻展公平挑選最佳藝術總監,以期尋求最有話題和最具挑戰的全新展覽理念。

麗貝卡·貝爾莫(Rebecca Belmore)《Biinjiya'iing Onji(From inside)》,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現場,藝術總監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2017年

奈麗·巴格拉米恩(Nairy Baghramian)《鐵桌(向簡·鮑爾斯的致敬)》(The IronTable,Homage to Jane Bowles),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現場,藝術總監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2017年

監事會要先推薦各自中意的策展人人選,然後再從中選出六位候選人,候選人被要求在兩個月內拿出完整的策展方案及預算方案。監事會經過討論再選擇出三位策展人,面見文獻展委員會。經過委員會的面試和答辯,最終選出藝術總監。

巴努·欽內圖(Banu Cenneto lu)《Gurbet's Diary》,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現場,藝術總監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2017年

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策展人越來越多,而且其身份和知識構成也非常複雜,他們不但包括批評家、美術館及藝術機構從業者,也包括藝術家、畫商、經紀人、企業家、明星,不一而足。策展人變成名譽或頭銜,作為一種流行在展覽中出現。就像展覽必須有研討會才顯學術一樣,似乎沒有策展人就難顯高大上。

第三屆CAFAM雙年展,展覽現場

策展人泛化引發了中國藝術家的觀察與批評。2016年第三屆CAFAM雙年展「空間協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試圖提供一種全新的展覽實驗模式。美術館大門外搭建的腳手架應和了「空間生長」的主題概念,觀眾可以掃描腳手架上的二維碼在線體驗這項頗具實驗性的展覽。

第三屆CAFAM雙年展,布展現場

展覽對於雙年展體制本身進行反思,探討展覽民主化的方式,因此撤銷了傳統雙年展核心的「策展人」角色,改由「空間協商」的方式,工作組僅以協調員的名義來組織展覽、協調事宜。該雙年展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力圖在組織模式、運行機制上進行新的實驗和嘗試,體現其作為大學美術館應具有的「思想實驗室」功能。

=========

「 當藝術家成為策展人

馬塞爾·杜尚《行李箱的盒子》(La Boite-en-Valise),皮革手提箱,包含微型複製品,40.7×38.1×10.2cm,1935-1941年

藝術家策展並不罕見,身兼數職是由來已久的傳統。他們的身份往往是流動的,樂於做任何新嘗試。藝術家擔任策展人的優勢在於其勇於冒險、突破窠臼的品質,他們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常常帶來最珍貴的創意。

伊夫·克萊因《空》(Le Vide)展覽現場,巴黎Iris Clert畫廊,1958年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便有藝術家獨立策展成功的案例。1988年,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倫敦港口區(Docklands)一棟閒置的港口管理局大樓策劃了一場名為「凍結」(Freeze)的展覽且備受讚譽,參展藝術家是他和15位同學。赫斯特的參展作品是一堆家用乳膠上色的紙箱。

「凍結」展覽開幕式派對,理察·帕特森(Richard Patterson)(左)和達明安·赫斯特(右),1988年

「凍結」展由赫斯特一手打造:親手挑選展品、參與圖錄製作、策劃開幕酒會。他向當時正在開發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商業區的加拿大奧林匹亞&約克開發有限公司(Olympia & York Development Ltd.)爭取贊助。雖然這次嘗試沒有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但該展覽卻為「藝術家策展人」提供了一個榜樣,後來這16位藝術家中的很多人也都成為了當代藝術的弄潮兒。

「凍結」展覽現場,1988年

此外,設計展覽似乎一直是藝術家靈感的一個來源,是他們進一步發展理念和藝術的手段。「詭異」(The Uncanny)起初是藝術家麥克·凱利(Mike Kelley)為荷蘭的公共藝術項目「松斯比克 93」(Sonsbeek 93)策劃的小型展覽,在2004年重新改造之後,展於英國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和奧地利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

羅伯特·戈貝爾(Robert Gober)《Untitled Leg》,蜂蠟、棉花、木頭、皮革和人發,28.9×19.7×50.8cm,1989-1990年,「詭異」展覽現場

展覽主題來自於弗洛伊德提出的「詭異」一詞,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最終引起不安心情的情景或物品。凱利以此概念作為引子組織了這次展覽,展出的是一些與人體模型有關的藝術品:醫療用人偶、動物標本、解剖蠟像、宗教雕像等。因此,除了感到介入他人的隱私之外,觀眾同時還會覺得震驚和噁心。

基思·埃德米爾(Keith Edmier)《Beverly Edmier 1967》,樹脂、織物、矽樹脂、橡膠和金屬,129×80×67cm,1998年,「詭異」展覽現場

發展到如今,藝術家已成為策劃人、藝術創作者和媒體製造者,是各種功能的綜合體。策劃是他們從事藝術工作的一部分,作品往往是大型項目,而項目管理、資金尋求、組織實施等行為其實很像策展人的工作,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的界線早已模糊了。

克裡斯託和讓娜-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Valley Curtain》,1970-1972年

蔡國強《花開花落:爆破計劃》(Fallen Blossoms: Explosion Project),2009年,費城藝術博物館

蔡國強在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威尼斯收租院》打破了藝術家與策展人之界線。這件作品是對上世紀60年代「文革」題材的雕塑《收租院》的行為主義式的複製。蔡國強本身幾乎沒有介入作品創作,雕塑是由他僱傭來的11位雕塑家製作的、走馬燈是買來的、燈裡轉動的草圖是由他人繪製的……藝術家似乎只扮演了編劇和製作人的角色。

蔡國強《威尼斯收租院》,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1999年

蔡國強常常擔任策展人的工作。2005年,其成為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落成之後正式成行的首屆策展人,他將主題命名為「處女花園:浮現」,呈現和打造具有強烈時代性和豐富性的開放的中國。他主打「中國牌」,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使藝術文化形態「浮現」在中國館,試圖做成中國展館應有的樣子。

劉韡《閃亮》,閃光燈、移動探測器,尺寸可變,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王其亨《風水計劃》,DVD、LED屏幕和小冊子,尺寸可變,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蔡國強請來了研究風水的王其亨作為參展藝術家,從而創作出當年最有爭議的作品《威尼斯風水計劃》。王其亨用風水術對威尼斯雙年展的各個國家館來了一遍風水把脈,並據此選定了軍械庫的一個黑暗工業空間作為中國館區。

王其亨《風水計劃》,DVD、LED屏幕和小冊子,尺寸可變,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因此,藝術家勇於嘗試和善於策劃的特質使他們具有擔任策展人的先天優勢。策展既是他們興趣的延伸,也是藝術家們互相鼓舞、盡心盡力的演出舞臺。大膽創新、敢冒險、較無壓力負擔的實驗性嘗試,加上藝術家之間的相互理解,自然形成一種結盟團體,展覽通常是活力四射、有趣十足的。

=========

「 還需要策展人嗎?

克萊斯·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商店》,1961年

翠西·艾敏(Tracey Emin)、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商店》,1993年

但藝術家作為策展人也有其弊端。他們常常是臨時掛牌演出,將展覽當作是作品的延續或是推展自己的機會。因此,展覽經常是以創意取勝,忽略了研究的重要性,常常沒有主要的策展理念和整體規劃。總體來說,展出的結構比較零散,整體的精緻度與完整性較不足。

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An Exhibition」,1957年

儘管策展機制不健全帶來了藝術生態亂象,但策展群體的規模擴大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藝術家並不能代替所有的策展人,專業的策展人能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掌控全局,構思、組織、管理與展覽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幫助藝術家強化和升華作品意義。

楊福東《雀村往東》,影像裝置,展於「南轅北轍:楊福東作品展」,策展人巫鴻,上海餘德耀美術館,2015年

但藝術家不需要思想貧乏、學術能力低下的泛泛之輩,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策展人。策展人的基礎依然是對當代藝術整體狀態或者某個局部具有敏感的判斷力、深入的探究以及展陳上的創造性。無論是職業的獨立策展人還是「客串」出場的臨時策展人,都是因其工作貢獻而得到認可的,這需要門檻。

「15個房間」展覽現場,策展人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Ulrich Obrist),上海龍美術館,2015年

從某種意義上說,策展人「泛濫」並不是壞事,因為這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已經開始重視策展人的作用,嘗試有意識地用西方較為成熟的藝術體制來策劃自己的展覽。此外,大浪淘金,只有在一定的基數之上,才有可能期望優秀的策展人出現。他們能夠在無序混亂的策展實踐中,對傳統理念有所突破,給大眾帶來新的期許。

[編輯、文/馬鈺坤]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原標題: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絲玉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些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畫廊、媒體等處於一線的力量,同時面對著中國當代藝術全面資本化的大時代。比如,劃分的依據只是根據年代和時間,便沒有了針對策展人本身的問題性;如果根據年代來劃分,那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卻依然有年齡懸殊的現狀。於是,「第三代」的提出,好像除了把當下的策展人整體化之外,還提前在歸納總結中結束了這個時代。在深入策展人的工作內部,並呈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實則是他們對藝術的見解,於展覽的專業程度,以及人的品格、性情和氣質對展覽產生的作用。
  • 策展人架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而一個新的職業——策展人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展覽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並且逐漸被大眾認可。在今天的報導中,我們就一起走進策展人,聊聊他們的故事。楊小波供職於湖光山色美學機構。他自幼愛好繪畫,在大學期間主修設計,畢業後進入一家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工作。出於對藝術的熱愛,楊小波在完成主要工作之餘,還積極為藝術領域的朋友、同學聯繫資源,幫助他們辦展。
  • 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原標題: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1969年,曾經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辭掉了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了一場名為「當態度成為形式」的展覽,他是最早成為獨立身份的策展人。  「策展人」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很多人並不陌生。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儘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臺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慄憲庭、周彥、費大為、範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制度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制度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
  • 在觀眾的靜靜等待中,藝術家緊緊「抱住」了策展人
    每次展覽朱田都會選擇和策展人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有時穿戴整齊,有時赤裸身體2017年6月底,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前的廣場上,觀眾們都在等待。在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藝術家朱田在現場助理的幫助下,用紅、黑兩色的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覽策展人繆子衿緊緊捆在了一起。
  • 策展人的小心思
    」這一職業蠢蠢欲動 不了解不知道 一了解嚇一跳 難道 策展人的工資都有這麼高嗎? 並且 並不是每一個展覽的報酬都很豐富 策展人的工資「貧富差距」是很大的 有的策展人甚至會需要倒貼錢來完成一個展覽 所以有些策展人常常也會說 "報酬?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儘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臺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慄憲庭、周彥、費大為、範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制度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制度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1995年,留學義大利的黃篤回國後,名片上赫然印著「策展人」三字,那是楊衛第一次看到這個詞。
  • 誰都能當策展人?
    另外據他了解,大部分的年輕策展人並未如此頻繁地策展,「沒有那麼誇張。」「沒做多少個展覽,今年就做了三個。有的還倒搭錢呢。」也許是正在機場焦急地等待身份證,接到成都商報記者電話的策展人付曉東對於策展費這個問題出人意料地有些坦誠。
  • 策展人須嚴守非商業性底線?
    事實上,美術史的素養,縱向和橫向的眼光,對養成策展人提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同時,美國公共博物館的策展人,還必須嚴守一條底線——辦展覽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不能摻雜商業訴求。不是某位藝術家想到博物館辦展覽,博物館就會給他辦,而是策展人認為某位藝術家足夠出色,有必要給他辦展覽。這個展覽,必須建立在策展人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
  •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策展人?
    那些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畫廊、媒體等處於一線的力量,同時面對著中國當代藝術全面資本化的大時代。身在其中的「第三代策展人」在接受著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展覽時,面對的最為核心的拷問依舊是,作為策展人,是否可推動藝術史的發展,是否可以在展覽的自身系統中有所作為。
  • C+藝術節策展人陳曉勤:單調的白牆也需要有想像力
    多年從事聚焦藝術領域報導的傳媒工作之後,陳曉勤也經歷了職業轉型、結婚生子的人生歷程。從生活的加法,到人生開始做減法,在她看來,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在陳曉勤看來,當下的世界,商業消費琳琅滿目、摩天大樓隨處林立,人們的生活也無時無刻不被物質包圍著。「但是被物質包圍的我們就是安全的、幸福的嗎?」思考什麼才是人所真實需要的,陳曉勤表達了是對內心平靜的嚮往:「有時候,擁有的多並不是一種好事,放下,反而能讓我們更深入的感受自我,讓心靈回歸平靜,更平和地去接納和對待我們的生活。」
  • 如何當上美術館策展人?
    然而,一位全職策展人的養成記並沒有很明顯的直線型上升軌跡。尤其是那些專注於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他們的經歷更難找到明顯的路徑。所以,你該如何成為一名可能現在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領域專家呢?首先我們能很快搞明白一件事:要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人,並不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只有27%的擁有博士學位。50%的人最高學歷為研究生,而剩下的33%則擁有一個本科或純藝學位(BFA)。而這些策展人接受教育的學校也非常不同,沒有一個脫穎而出者。
  • 策展人視角下的攝影與展覽 | 吳笛對談沈宸
    吳笛:我發現,作為策展人,需要在準備每一個展覽時考慮很多事情,包括學術上的認識、與藝術家的溝通,同時還要承擔一個畫廊、藝術空間、美術館所需要承載自身的這樣一種空間屬性。沈宸:對,其實即使不討論所謂商業或者非商業,具體到任何一個展覽項目,畢竟有經費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考量。
  • 策展人顧振清:在藝術市場中策展人起鯰魚作用
    有人說:策展人是用藝術家的元素來創造理想中的展覽,而許多藝術家也承擔了策展人的角色,我們不禁要問策展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藝術家如何看待策展人?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如何互動?不久前,「藝術中國」沙龍請來國內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與藝術家展望做了一次生動的對話。
  • 價值觀單一令策展人被無視
    建立策展的中國文本比利安娜過去十年間一直活躍在上海的當代藝術領域,去年,她在歌德開放空間完成了長達半年的展覽項目「慣例下的狂歡」,試圖重新審視展覽製作及策展實踐中的重重危機,並重建藝術家-機構-策展人之間的關係。「在中國,許多人對策展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狹隘的層面,所謂策展無非簡單地把作品從藝術家的工作室移入白盒子空間,並由策展人撰寫相關文章。」
  • 女性策展人叱吒國際藝壇: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評論家吳鴻和王林也切中了要害:「策展人常常是『召集人』、『出資人』的概念」,「人家要掛策展人的名頭,你有什麼辦法?」筆者想說的是,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當然「人人也都可以是策展人」,在金錢與權力交織的當代藝術界,做策展人恐怕比做藝術家更「容易」得多。
  • 策展人馮博一:我是土鱉策展人
    馮博一(以下簡稱「馮」):呵呵,我是「土鱉」策展人,不是「海龜」策展人。嚴格意義上說,我參與策劃的第一個展覽是1993年的「世紀末中國畫人物畫展」。這個展覽與我當時在中國美協的工作有關,雖然沒有特別明確的策展人身份,但具有策展人策劃的概念。  在此之後就是《黑皮書》的編輯了。
  • 青年策展人如何與資本周旋
    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儘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
  • 英國是如何造就策展人的
    就當代藝術而言,儘管藝術家是當然的主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那就是策展人。有時候,策展人的戲份比藝術家還要重,因為他是藝術「金礦」的發現者、原創作品的第一解讀人、是帶領觀眾進入當代藝術的導覽員。再宏觀一點,他甚至是一座藝術場館的靈魂人物,一個地區藝術氛圍與文化軟實力的營造者。
  • 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
    策 展 人 的 多 重 維 度文/ 王 東「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用一種全新的多維度的方式,將文博作為一個鮮活的「人」展現在觀者面前。你可以看到作為策展人的他,作為藝術家的他,作為攝影師的他,還有綜合了這一切,對藝術與人生溫柔以待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