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

2020-12-16 中國財富網官方

策 展 人 的 多 重 維 度

文/ 王 東

「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用一種全新的多維度的方式,將文博作為一個鮮活的「人」展現在觀者面前。你可以看到作為策展人的他,作為藝術家的他,作為攝影師的他,還有綜合了這一切,對藝術與人生溫柔以待的他。因此,本次展覽並不是通常我們所見的藝術展或者文獻展,而是一個策展人以他的視角,詮釋的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文博早年便喜舞文弄墨,好鑑賞交遊。他曾就職於《書法報》,後進入武漢美術館從事展覽策劃工作。2019年策劃了「書之大者——楊守敬的書法藝術」展。他曾說,與楊守敬相比,自己是一個「拙」人。他所謂的「拙」,在我看來僅僅是藏鋒露拙,普世為人而已,那是一種向內求的恬然心態。而書法早已成為其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穿梭在其向外求的朝乾夕惕,已成為在文幹院的學習之際,朝陽下海灘上手腳並用的筆走龍蛇,夕陽下書畫室中的鐵劃銀勾。

同窗之際,文博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無論在學習、日課還是寫作、對談中,他總帶有一種強烈的思辨與理想主義情感。周敦頤《德書·文辭》中論 「書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其中之「道」,我想即貫穿於文博對「書之大者」精神的默默堅守之道,更是其超脫於藝術家之外的策展人身份中所恪守的終極之道。

正基於此,展覽以文獻與作品並行的方式對張文博的藝術世界用兩個平面加以呈現。其一是其作為策展人對藝術的解讀,主要用「書之大者——楊守敬的書法藝術」與「書風——當代中青年書家邀請展」兩個展覽的文獻講述。其二是其平素創作的書法、繪畫以及攝影作品。通過兩個平面的交織、碰撞出兼及策展人與藝術家兩種身份的張文博藝術創作理念與展覽策劃邏輯。對其書、其展、其人進行另闢蹊徑的全面展示。

可以說,「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呈現了一種更為新穎與直觀的視角,傳達了更為達觀與泰然的態度。更是一種對自身以及社會、文化傳統場域中立足於策展人觀感的逆向思考方式與藝術方式的碰撞與融合。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空間中,伴隨著巨大的離心力,盲目追逐線性的單向模式已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而此時,我們試圖用「思想圖譜」的概念,以全方位的視角,來呈現張文博在多重身份下的自主選擇,這或許更能接近並探求到他的內心。

最後,感謝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和國家藝術基金為「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培訓項目」及此次展覽所傾注的一切。

策展人與藝術家對話

王東:很多人認識你是從你策划過的展覽開始的,但和你認識以後,發現你不僅是策展人,還對書法有特別的研究,能談談書法對你從事策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文博:我覺得策展人要有自己擅長的方向,一定要有某一方面的專門研究。任何專業領域的思維都不是單一的,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學科交互越來越密集的時代,從美術史本身出發來談美術或從書法史本身來談書法都是遠遠不夠的,這其中涉及諸如社會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面的介入。反過來看,對筆墨的實踐和書法史研究是我選擇藝術家、通過展覽提出有效性的問題的重要依據,換句話說,展覽是策展人對藝術整體思考之後呈現出的結果。

王東:你策劃的很多展覽似乎都和傳統書畫有關,這和你的年齡似乎有些不符,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張文博:難道年輕人就不能做傳統書畫類的展覽嗎?好的展覽是不分類型,無論是當代藝術或傳統書畫,也不是年輕人就只能「當代」或者「傳統」。好的展覽一定有策展人的研究在裡面,上次聽上海博物館凌利中老師講到:「董其昌書畫大展匯集了上博幾代人的研究成果」。我聽到這句話時感覺就特別有分量,也特別受觸動。如果在有限的生命裡能策劃幾場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展覽,也不枉「策展人」這個身份。

我有個感慨,今天年輕一代藝術從業者基礎功課做得太差了,我們離自身的文化常識、藝術傳統漸行漸遠。我說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給一張明清繪畫的題跋做釋文,有幾個藝術史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可以完整地做出來,有幾位青年策展人可以做出來?你大可以說這件事與自己的職業毫無關係,但是這對於中國書畫的研究者來說它是基礎中的基礎,而研究又是策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種解讀傳統最基本的能力,我們還談何創新和發展。

王東:為什麼會想到要做楊守敬的展覽?通過做楊守敬的展覽你覺得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習什麼?

張文博:一個城市應該有一個城市文化之根,這既是我們的底氣,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楊守敬是清末湖北走出來的非常重要的學者和書法家,在清代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就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我們今天對他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另外一點,武漢是當代藝術的重鎮,武漢的美術館在全國都很活躍,作為美術館策展人,如能從歷史的縱向出發,梳理湖北書畫藝術百年的歷史傳承,從而使更多研究者和年輕一代建立起一種對地域文化的興趣和自信,而楊守敬就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研究對象。

通過做楊守敬的展覽讓我更加明確今後要做的事情。楊守敬七次科舉,七次落榜,他是一個自學成才、自強不息的典範;另外一點,作為一名學者型書法家,楊守敬提出的很多書學主張和「品高、學富」思想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前瞻性,這些就是因為他從不人云亦云,而是從研究和實踐出發,不斷提出和發現新的問題。

王東:你認為自己做過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張文博: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做的很多開始以為很自豪的事情,隨著時間推移,感覺都不值得跟人講了。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以2019年為例:第一件事就是上半年在武漢美術館策劃實施了楊守敬的展覽;第二件事就是認識了一批全國各地優秀的同行;第三件事是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舉辦我的這次展覽。

小時候,父母擔心我的性格耿直將來會吃虧,說話不圓滑容易得罪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父母認為的缺點反而成了我的優點。慶幸遇到很多和自己氣味相投的同伴和老師,他們在我人生關鍵的時候給了我真誠的幫助和鼓勵,與他們相遇是我人生最自豪的事情。

展覽時間:10月18日——11月4日

項目統籌:王聰叢

策 展 人:王東

設計總監:秦淵

主 辦: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

國家藝術基金

「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培訓班」

展覽地點: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

展覽現場

原文轉自:雅昌藝術網

相關焦點

  • 湖北青年策展人、書法家張文博藝術展在京開展
    楚天都市報10月24日訊(記者徐穎)10月24日,記者獲悉,「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展出,並將持續展出至11月4日。這項展覽由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國家藝術基金「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培訓班」主辦。
  • 「烏鎮當代藝術展」策展人:為什麼是「時間開始了」
    這些既是我們策劃2019年烏鎮藝術展一直思考的方面,也是當下不斷擴張的周期性大展所面臨和需要反省的一種瓶頸式問題。或者說,我們利用了這些著名藝術家的資源,為首屆烏鎮藝術展創立了品牌效應,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和觀眾一定的關注,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到了我們初始的訴求與目的。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後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 「當態度成為形式」展。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
  • 杭州探索實踐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出實效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正式公布,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該獎被譽為文博界的「奧斯卡獎」;而且,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得獎已不是第一回了。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儘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臺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慄憲庭、周彥、費大為、範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制度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制度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
  • 新高尚美學藝術展「移動的理想國·形影」在798藝術區啟幕
    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發總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徐世利,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造型設計院副院長張銘,藝術展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策展人段少鋒以及李華峰,北京798藝術區創始人、董事長王彥伶,同時還有參展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隋建國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劉慶和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琦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楊宏偉教授
  • 策展人Roger Gastman親述|解密全球最大的街頭藝術展《BEYOND THE...
    那天正是街頭藝術展《Beyond The Streets》開幕的日子,距離上一次在洛杉磯的首展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在此之前,街頭藝術也許從未像現在一樣,獲得過如此大的關注度。能在塗鴉文化的發源地紐約舉辦這場展覽,對於剛剛那位猶太人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他就是BTS的策展人:Roger Gastman。
  • 「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與藝術展」斬獲2019年度全省博物館優秀...
    在揭曉的「2019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中,由四川博物院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封面新聞聯合舉辦的「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與藝術展」(以下簡稱「物·色」),在眾多參評展覽中脫穎而出,榮獲優秀陳列展覽。這已是「物·色」梅花三度攬下相關獎項。
  • 策展人的小心思
    「如果把展覽比喻成一場感官之旅 策展人就是那個設計、主持儀式的薩滿」 甚至可以說策展人作為」靈魂設計師「 是團隊的天花板 決定著一個展覽的高度
  • 青年策展人如何與資本周旋
    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儘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
  • 歷史名鎮朱家角舉行 「人水之間」藝術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範潔)「人水之間——朱家角2018藝術展」日前在青浦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開幕,來自美國、日本等地的25位藝術家,以架上作品、影像作品和創意裝置等,多角度表現「人與水」的親密關係,以現代而國際的視角呈現「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共通和融合。
  • 策展在中國:5G時代 策展人在關注什麼?
    他相信推廣科技藝術的意義不在藝術界本身,而是把整個中國社會提升到一個更加富有創新和創造意識的學習性社會中。「我是一個職業藝術家、策展人,如果不當策展人,大家可能更喜歡我。作為策展人,就肩負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要做策展人,我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文化視點|當多媒體文博展成為新藍海,下一步該往哪兒走
    而在業內看來,其更具價值的部分在於,它將核心文物——故宮博物院所藏《獸譜》,深度發掘成了一個有劇情推進的故事,技術與內容相得益彰,傳遞歷史文化知識,也傳遞中國傳統價值觀。現場配套了一個小程序「掃一掃獲取神獸線索」,隨時透底劇情,揭秘知識,吸引人們一探究竟。 根據記者的體驗,整個觀展過程不僅好玩,而且埋了很多知識彩蛋。比如吉光、混沌、饕餮這些熟悉的語彙都來自神獸,而狏即、屏翳、狻猊這樣的生僻詞則是神獸之名。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呂維敏曾經在上海博物館工作多年。
  • 沉浸式藝術展,「打卡」之後呢?
    例如,此次梵·高展採用全新的360度全景全息視頻影像技術,還原了梵·高的200多幅原作,還有從2016起在全國17個大城市巡展的「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等,這樣的展覽一般與科技文化公司合作,而沒有專門的策展人,它們往往聚焦追求新穎的科技手段來使現場顯得更炫,而不帶有明顯的思想意識和問題指向。
  • 雅昌月度(2020年10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2020年10月「10月10日 策展人:宋振熙 張予津十日談Decameron——常青藤計劃2020派克藝術中心10月17日 策展人:李豫閩「正午的分界」林林峰個展福州威獅國際藝術中心、張予津擔任策展人。
  • 成功開了一家網紅美術館後,他又有了一個策展人夢
    閆士傑與藝術家薩拉·盧卡斯在展覽現場2020年7月31日在紅磚美術館開幕的新展「2020+」,是這位「高產」的策展人的第9個展覽,由思想史學者汪暉擔任學術主持,匯聚包括陳箴、埃利亞松、黃永砅、梁紹基、林天苗、宋冬、王功新、尹秀珍在內的15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影像、裝置、參與行為裝置等。
  • 第二屆新高尚美學藝術展「移動的理想國」在京隆重開幕
    青年策展人段少鋒主持開幕式 2020年12月19日下午3時,由中國一汽主辦,紅旗造型設計院承辦的第二屆新高尚美學藝術展「移動的理想國·形影
  • 女性策展人叱吒國際藝壇: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如果想理解現代雙年展展覽模式和體系,就必須搞清「策展人」這一特殊身份之定義和作用。一個新生事物往往會因為被「顧名思義」而引起人們的誤解。何為策展人?難道就是顧名思義的「策劃展覽的人」?恐怕至今中國大多數人仍然會這麼想,但顯然問題沒那麼簡單。獨立策展人馮博一曾諷刺說「現在是個人就是策展人」。
  • 「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在悅來美術館開幕
    圖為「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蘇新平作品《行走的人》。新華網 馬天龍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韓夢霖)11月16日,「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在悅來國際會展城悅來美術館開幕。該藝術展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悅來美術館迎來的「首秀」。由俞可擔任策展人,邀請範勃、姜傑、蘇新平、奚建軍、顏磊、鄭達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悅來美術館不同空間呈現出不同的作品故事,展期從2020年11月17日持續至2021年2月16日。
  • 展前攻略|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三月來襲
    螺旋狀高塔下是一個方形的平臺,將供單頻影像與閃爍圖像播放,邀請觀眾置身並參與其中。作品將被建成圓柱狀,邀請觀眾進入雕塑內坐下探索其內部的自製風格構造,同時,作品的內部構造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觀察展區內其他作品的獨特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