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展 人 的 多 重 維 度
文/ 王 東
「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用一種全新的多維度的方式,將文博作為一個鮮活的「人」展現在觀者面前。你可以看到作為策展人的他,作為藝術家的他,作為攝影師的他,還有綜合了這一切,對藝術與人生溫柔以待的他。因此,本次展覽並不是通常我們所見的藝術展或者文獻展,而是一個策展人以他的視角,詮釋的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文博早年便喜舞文弄墨,好鑑賞交遊。他曾就職於《書法報》,後進入武漢美術館從事展覽策劃工作。2019年策劃了「書之大者——楊守敬的書法藝術」展。他曾說,與楊守敬相比,自己是一個「拙」人。他所謂的「拙」,在我看來僅僅是藏鋒露拙,普世為人而已,那是一種向內求的恬然心態。而書法早已成為其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穿梭在其向外求的朝乾夕惕,已成為在文幹院的學習之際,朝陽下海灘上手腳並用的筆走龍蛇,夕陽下書畫室中的鐵劃銀勾。
同窗之際,文博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無論在學習、日課還是寫作、對談中,他總帶有一種強烈的思辨與理想主義情感。周敦頤《德書·文辭》中論 「書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其中之「道」,我想即貫穿於文博對「書之大者」精神的默默堅守之道,更是其超脫於藝術家之外的策展人身份中所恪守的終極之道。
正基於此,展覽以文獻與作品並行的方式對張文博的藝術世界用兩個平面加以呈現。其一是其作為策展人對藝術的解讀,主要用「書之大者——楊守敬的書法藝術」與「書風——當代中青年書家邀請展」兩個展覽的文獻講述。其二是其平素創作的書法、繪畫以及攝影作品。通過兩個平面的交織、碰撞出兼及策展人與藝術家兩種身份的張文博藝術創作理念與展覽策劃邏輯。對其書、其展、其人進行另闢蹊徑的全面展示。
可以說,「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圖譜——張文博藝術展」呈現了一種更為新穎與直觀的視角,傳達了更為達觀與泰然的態度。更是一種對自身以及社會、文化傳統場域中立足於策展人觀感的逆向思考方式與藝術方式的碰撞與融合。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空間中,伴隨著巨大的離心力,盲目追逐線性的單向模式已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而此時,我們試圖用「思想圖譜」的概念,以全方位的視角,來呈現張文博在多重身份下的自主選擇,這或許更能接近並探求到他的內心。
最後,感謝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和國家藝術基金為「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培訓項目」及此次展覽所傾注的一切。
策展人與藝術家對話
王東:很多人認識你是從你策划過的展覽開始的,但和你認識以後,發現你不僅是策展人,還對書法有特別的研究,能談談書法對你從事策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文博:我覺得策展人要有自己擅長的方向,一定要有某一方面的專門研究。任何專業領域的思維都不是單一的,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學科交互越來越密集的時代,從美術史本身出發來談美術或從書法史本身來談書法都是遠遠不夠的,這其中涉及諸如社會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面的介入。反過來看,對筆墨的實踐和書法史研究是我選擇藝術家、通過展覽提出有效性的問題的重要依據,換句話說,展覽是策展人對藝術整體思考之後呈現出的結果。
王東:你策劃的很多展覽似乎都和傳統書畫有關,這和你的年齡似乎有些不符,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張文博:難道年輕人就不能做傳統書畫類的展覽嗎?好的展覽是不分類型,無論是當代藝術或傳統書畫,也不是年輕人就只能「當代」或者「傳統」。好的展覽一定有策展人的研究在裡面,上次聽上海博物館凌利中老師講到:「董其昌書畫大展匯集了上博幾代人的研究成果」。我聽到這句話時感覺就特別有分量,也特別受觸動。如果在有限的生命裡能策劃幾場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展覽,也不枉「策展人」這個身份。
我有個感慨,今天年輕一代藝術從業者基礎功課做得太差了,我們離自身的文化常識、藝術傳統漸行漸遠。我說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給一張明清繪畫的題跋做釋文,有幾個藝術史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可以完整地做出來,有幾位青年策展人可以做出來?你大可以說這件事與自己的職業毫無關係,但是這對於中國書畫的研究者來說它是基礎中的基礎,而研究又是策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種解讀傳統最基本的能力,我們還談何創新和發展。
王東:為什麼會想到要做楊守敬的展覽?通過做楊守敬的展覽你覺得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習什麼?
張文博:一個城市應該有一個城市文化之根,這既是我們的底氣,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楊守敬是清末湖北走出來的非常重要的學者和書法家,在清代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就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我們今天對他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另外一點,武漢是當代藝術的重鎮,武漢的美術館在全國都很活躍,作為美術館策展人,如能從歷史的縱向出發,梳理湖北書畫藝術百年的歷史傳承,從而使更多研究者和年輕一代建立起一種對地域文化的興趣和自信,而楊守敬就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研究對象。
通過做楊守敬的展覽讓我更加明確今後要做的事情。楊守敬七次科舉,七次落榜,他是一個自學成才、自強不息的典範;另外一點,作為一名學者型書法家,楊守敬提出的很多書學主張和「品高、學富」思想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前瞻性,這些就是因為他從不人云亦云,而是從研究和實踐出發,不斷提出和發現新的問題。
王東:你認為自己做過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張文博: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做的很多開始以為很自豪的事情,隨著時間推移,感覺都不值得跟人講了。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以2019年為例:第一件事就是上半年在武漢美術館策劃實施了楊守敬的展覽;第二件事就是認識了一批全國各地優秀的同行;第三件事是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舉辦我的這次展覽。
小時候,父母擔心我的性格耿直將來會吃虧,說話不圓滑容易得罪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父母認為的缺點反而成了我的優點。慶幸遇到很多和自己氣味相投的同伴和老師,他們在我人生關鍵的時候給了我真誠的幫助和鼓勵,與他們相遇是我人生最自豪的事情。
展覽時間:10月18日——11月4日
項目統籌:王聰叢
策 展 人:王東
設計總監:秦淵
主 辦: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
國家藝術基金
「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培訓班」
展覽地點: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
展覽現場
原文轉自: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