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一堂「展覽說明文字」現場教學課程在錢學森圖書館專題展廳中進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周婧景帶領30多位同學以特展「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以下簡稱:「選擇展」)為例,與策展人展開交流與討論。
面對來自「專業觀眾」的提問,策展人和錢館都做了哪些回應?裡面或許還有你們所關心的問題。
Q1
為何選用「人生選擇」作為線索來串聯整個展覽?
A:
首先,通過這個題目能夠進一步認識錢學森。我們如何認識或者定義自己?我們所做過的和面臨的選擇(或哪怕是別無選擇的決定)都在刻畫著我們曾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將走什麼樣的路,還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這個線索,在一定層面上將幫助我們認識一個人。該展覽並沒有一個既有的、現成的文本,策划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探索和認識人物的過程,最終把這個探索過程呈現出來。
其次,展覽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的成長」的故事。「人生選擇」是多數人可以聯繫自身經驗去思考和探討的話題,它可以為展覽與大多數人建立連接。通過這個題目,公眾對錢學森的認識,有機會從以往較為宏大的、黨和國家評價的層面落到一個具體的「人的成長」層面上,從而更走近人物。
最後,錢永剛館長曾寫過一篇題為《錢學森人生的五次選擇》的文章,本次展覽的選題也從中得到啟發,從錢老的四段人生圖景中去追尋他在各時期的一些選擇、認識和成長經歷,把「選擇」及相關背景進行挖掘與擴充。
Q2
從展覽的相關新聞中了解到,對於此次展覽在引導思想方面的期望很高。那如何避免策展中代入過多的「主觀性」?
A:
展覽很難避免完全沒有「立場」或者所謂的「主觀」,展覽本身就是在表達觀點。每個展覽情況不一樣,例如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展,那就是個人化的表達和呈現。在「選擇展」中正如大家剛才所看到的,引號特別多,引用錢老自己的文章、他身邊人的回憶和評價。其實引用哪些文章、段落中用哪幾句、加粗劃線的是哪幾句,直到對整個展覽內容的選用和串聯,都在呈現這個展覽想要表達的內容與觀點。
Q3
在說明文字上,如何避免將人物「神化」的傾向,將偉人錢學森的事跡和普通人的生活聯繫起來?
A:
實際上,錢學森圖書館的展覽中從來沒有那種很誇張的「神化」錢學森的表達。「神化」不是我們的意圖,也不是我們做的事。有很多人出於自身對錢學森的崇拜,稱他是「男神」,就如同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男神」「女神」「學霸」「學神」,那就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並不是把人物「神化」的問題。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因素:一是網絡上的文章出於某些目的用詞誇張,二是大家原先了解到的錢學森可能多是他的非凡智慧、卓越成就與崇高品質,這些經過總結提煉的人物評價可以很快讓我們知道錢學森是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不能夠看到背後的心路歷程與艱難不易,才會更加有種錢老過於「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感覺,但你如果試著了解他的人生履歷,了解建功立業背後的篳路藍縷,就會更加理解真實的錢學森。
在「選擇展」中,大家能看到一些他「不神」的地方。他也會有孤獨、飽受折磨、無奈、挫折,身上擔負著我們很難體會的巨大壓力等。他既是偉大的科學家,在很多方面也是平凡的人。為了讓錢學森與普通人建立聯繫,我們也在展前做了問卷調研,受制於時間與範圍,雖然反饋信息有限,但我們也將其作為策展過程中的參考項。
Q4
如何避免名人展的同質化?如何彰顯出不同偉人的個性?
A:
其實「名人」大多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故事,有自身的巨大能量和閃光點。除了展覽中要弘揚的價值觀有時會有一致性,人物展在內容上反而很少會同質化。如果有「同質化」,可能是內容的挖掘展示還不夠充分,角度單一。這可以通過挖掘更多角度去切入。以錢館為例,我們做過「錢學森與上海交通大學」「科學與藝術的天籟之音」「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錢學森」「錢學森與上海航天」,及關於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與實踐的展覽,包括這次「選擇展」,都是不同的內容和角度,未來還有很多角度可以挖掘。
另外,「同質化」還可能表現在標題、語言風格,形式設計、宣傳風格等方面,在基於紮實的內容和有效表達主題的要求下,可以從這些方面多探索一些豐富多元和新穎的方式。
Q5
展覽聚焦錢學森的多次選擇,突出其家國情懷和人生信仰,而常設展廳第三展廳的主題也與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精神境界有關,所以想請問在策展時會不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
A:
不太會。一是展示的內容不一樣。二是這個展覽裡對於家國情懷有一個追溯,家國情、愛國情也有一個來源和發展的歷程,「選擇展」展出的是錢學森在不同時期不同的認識和表現。與第三展廳相比,「選擇展」更突出溯源與發展的過程,主題也更為聚焦。
Q6
展覽內容信息量大,圖文多,面對這麼多的內容,策展時是否考慮到觀眾面對龐大信息量,可能一下子難以吸收?如何去平衡?
A:
內容太多、信息量太大是「選擇展」最凸顯的問題。這一選題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敘述去支撐,卻又很難在現有的臨展條件下疏朗展現。儘管在策展的過程中已經預想到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我專注於把展覽主題和內容先建構完整,所以在有限條件下,確實沒有平衡好這一問題。目前呈現的信息量是經過對原有文本的大量刪減與精煉的結果了。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我們希望通過講解、推送展項解讀、專家講座等方式儘量彌補。
當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發現用選擇為線索講述錢學森的一生,錢學森如何做出選擇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錢學森的時候,這其實需要一個龐大的敘事體系。錢老的一生經歷非常豐富,他自己又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用一個展覽來試圖講好他的故事,一定需要足夠的內容體量來支撐。
最初策展人的文本有四十萬字,最後受限於空間被要求濃縮到兩萬字,應該說已經沒有太多的壓縮空間。而我們的展廳只有280平方米。這就造成了展區內版面文字過多的一個問題,但是這確實已經是幾經平衡後作出的取捨選擇。後續這個展覽還會有全國巡展。相信在更大空間的場地情況下,問題會得到根本的解決。
——張珊珊 錢館陳展部部長
我認為這是一個個人特質很明顯的、開放式展覽,信息量很大,也有很多創新之處。雖然展覽的信息量比較大,但事實上也為不同的解讀方式提供了空間,為分眾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比如針對小學生我們可以從展覽中提取出關於「成長」的主題,以此展開解讀。針對航天工作者,我們可以把航天創始階段的困難重點進行闡釋,引起共鳴。針對黨員群體,展覽中大量關於理念與信念的內容也啟發他們的思考。
這個展覽中還有一些值得細細解讀的展項,比如策展人首次將錢學森的航天歲月以直觀的可視化的時間軸圖表的形式進行了展示,從中可以解讀出大量的信息,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展示方式,在展品、文字、圖片、實物之外,通過對歷史事件、相關信息進行梳理,再以可視化的信息進行展示,既真實客觀,又賦予了參觀者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站在更宏觀的層面去重新理解歷史。
——傅強 錢館社教部部長
一般來說,展示面積佔牆面和地面面積的20-40%,但這個比例並不絕對,而是以實際觀展的舒適度為準。錢館作為一個高校博物館,它的觀眾可能主要是高校師生,他們與周圍社區的普通受眾相比,在說明文字體量和深度上是否存在接受差異,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觀眾評估才能判斷。
「選擇展」的主題很好地體現了展覽的傳播目的,所有素材的選擇和組織都圍繞該傳播目的,展示錢學森人生的幾次重大選擇。展覽的傳播目的清晰,按照時間邏輯組織,靈魂是堅持初心。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面臨人生選擇,因此「選擇展」的主題內容使觀眾很容易與之建立相關性,進而完成個人意義的建構。
——周婧景 復旦文博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