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教學:看策展人如何回應「專業觀眾」的犀利提問

2020-12-16 騰訊網

12月19日下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一堂「展覽說明文字」現場教學課程在錢學森圖書館專題展廳中進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周婧景帶領30多位同學以特展「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以下簡稱:「選擇展」)為例,與策展人展開交流與討論。

面對來自「專業觀眾」的提問,策展人和錢館都做了哪些回應?裡面或許還有你們所關心的問題。

Q1

為何選用「人生選擇」作為線索來串聯整個展覽?

A:

首先,通過這個題目能夠進一步認識錢學森。我們如何認識或者定義自己?我們所做過的和面臨的選擇(或哪怕是別無選擇的決定)都在刻畫著我們曾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將走什麼樣的路,還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這個線索,在一定層面上將幫助我們認識一個人。該展覽並沒有一個既有的、現成的文本,策划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探索和認識人物的過程,最終把這個探索過程呈現出來。

其次,展覽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的成長」的故事。「人生選擇」是多數人可以聯繫自身經驗去思考和探討的話題,它可以為展覽與大多數人建立連接。通過這個題目,公眾對錢學森的認識,有機會從以往較為宏大的、黨和國家評價的層面落到一個具體的「人的成長」層面上,從而更走近人物。

最後,錢永剛館長曾寫過一篇題為《錢學森人生的五次選擇》的文章,本次展覽的選題也從中得到啟發,從錢老的四段人生圖景中去追尋他在各時期的一些選擇、認識和成長經歷,把「選擇」及相關背景進行挖掘與擴充。

Q2

從展覽的相關新聞中了解到,對於此次展覽在引導思想方面的期望很高。那如何避免策展中代入過多的「主觀性」?

A:

展覽很難避免完全沒有「立場」或者所謂的「主觀」,展覽本身就是在表達觀點。每個展覽情況不一樣,例如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展,那就是個人化的表達和呈現。在「選擇展」中正如大家剛才所看到的,引號特別多,引用錢老自己的文章、他身邊人的回憶和評價。其實引用哪些文章、段落中用哪幾句、加粗劃線的是哪幾句,直到對整個展覽內容的選用和串聯,都在呈現這個展覽想要表達的內容與觀點。

Q3

在說明文字上,如何避免將人物「神化」的傾向,將偉人錢學森的事跡和普通人的生活聯繫起來?

A:

實際上,錢學森圖書館的展覽中從來沒有那種很誇張的「神化」錢學森的表達。「神化」不是我們的意圖,也不是我們做的事。有很多人出於自身對錢學森的崇拜,稱他是「男神」,就如同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男神」「女神」「學霸」「學神」,那就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並不是把人物「神化」的問題。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因素:一是網絡上的文章出於某些目的用詞誇張,二是大家原先了解到的錢學森可能多是他的非凡智慧、卓越成就與崇高品質,這些經過總結提煉的人物評價可以很快讓我們知道錢學森是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不能夠看到背後的心路歷程與艱難不易,才會更加有種錢老過於「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感覺,但你如果試著了解他的人生履歷,了解建功立業背後的篳路藍縷,就會更加理解真實的錢學森。

在「選擇展」中,大家能看到一些他「不神」的地方。他也會有孤獨、飽受折磨、無奈、挫折,身上擔負著我們很難體會的巨大壓力等。他既是偉大的科學家,在很多方面也是平凡的人。為了讓錢學森與普通人建立聯繫,我們也在展前做了問卷調研,受制於時間與範圍,雖然反饋信息有限,但我們也將其作為策展過程中的參考項。

Q4

如何避免名人展的同質化?如何彰顯出不同偉人的個性?

A:

其實「名人」大多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故事,有自身的巨大能量和閃光點。除了展覽中要弘揚的價值觀有時會有一致性,人物展在內容上反而很少會同質化。如果有「同質化」,可能是內容的挖掘展示還不夠充分,角度單一。這可以通過挖掘更多角度去切入。以錢館為例,我們做過「錢學森與上海交通大學」「科學與藝術的天籟之音」「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錢學森」「錢學森與上海航天」,及關於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與實踐的展覽,包括這次「選擇展」,都是不同的內容和角度,未來還有很多角度可以挖掘。

另外,「同質化」還可能表現在標題、語言風格,形式設計、宣傳風格等方面,在基於紮實的內容和有效表達主題的要求下,可以從這些方面多探索一些豐富多元和新穎的方式。

Q5

展覽聚焦錢學森的多次選擇,突出其家國情懷和人生信仰,而常設展廳第三展廳的主題也與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精神境界有關,所以想請問在策展時會不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

A:

不太會。一是展示的內容不一樣。二是這個展覽裡對於家國情懷有一個追溯,家國情、愛國情也有一個來源和發展的歷程,「選擇展」展出的是錢學森在不同時期不同的認識和表現。與第三展廳相比,「選擇展」更突出溯源與發展的過程,主題也更為聚焦。

Q6

展覽內容信息量大,圖文多,面對這麼多的內容,策展時是否考慮到觀眾面對龐大信息量,可能一下子難以吸收?如何去平衡?

A:

內容太多、信息量太大是「選擇展」最凸顯的問題。這一選題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敘述去支撐,卻又很難在現有的臨展條件下疏朗展現。儘管在策展的過程中已經預想到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我專注於把展覽主題和內容先建構完整,所以在有限條件下,確實沒有平衡好這一問題。目前呈現的信息量是經過對原有文本的大量刪減與精煉的結果了。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我們希望通過講解、推送展項解讀、專家講座等方式儘量彌補。

當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發現用選擇為線索講述錢學森的一生,錢學森如何做出選擇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錢學森的時候,這其實需要一個龐大的敘事體系。錢老的一生經歷非常豐富,他自己又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用一個展覽來試圖講好他的故事,一定需要足夠的內容體量來支撐。

最初策展人的文本有四十萬字,最後受限於空間被要求濃縮到兩萬字,應該說已經沒有太多的壓縮空間。而我們的展廳只有280平方米。這就造成了展區內版面文字過多的一個問題,但是這確實已經是幾經平衡後作出的取捨選擇。後續這個展覽還會有全國巡展。相信在更大空間的場地情況下,問題會得到根本的解決。

——張珊珊 錢館陳展部部長

我認為這是一個個人特質很明顯的、開放式展覽,信息量很大,也有很多創新之處。雖然展覽的信息量比較大,但事實上也為不同的解讀方式提供了空間,為分眾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比如針對小學生我們可以從展覽中提取出關於「成長」的主題,以此展開解讀。針對航天工作者,我們可以把航天創始階段的困難重點進行闡釋,引起共鳴。針對黨員群體,展覽中大量關於理念與信念的內容也啟發他們的思考。

這個展覽中還有一些值得細細解讀的展項,比如策展人首次將錢學森的航天歲月以直觀的可視化的時間軸圖表的形式進行了展示,從中可以解讀出大量的信息,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展示方式,在展品、文字、圖片、實物之外,通過對歷史事件、相關信息進行梳理,再以可視化的信息進行展示,既真實客觀,又賦予了參觀者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站在更宏觀的層面去重新理解歷史。

——傅強 錢館社教部部長

一般來說,展示面積佔牆面和地面面積的20-40%,但這個比例並不絕對,而是以實際觀展的舒適度為準。錢館作為一個高校博物館,它的觀眾可能主要是高校師生,他們與周圍社區的普通受眾相比,在說明文字體量和深度上是否存在接受差異,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觀眾評估才能判斷。

「選擇展」的主題很好地體現了展覽的傳播目的,所有素材的選擇和組織都圍繞該傳播目的,展示錢學森人生的幾次重大選擇。展覽的傳播目的清晰,按照時間邏輯組織,靈魂是堅持初心。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面臨人生選擇,因此「選擇展」的主題內容使觀眾很容易與之建立相關性,進而完成個人意義的建構。

——周婧景 復旦文博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英國是如何造就策展人的
    就當代藝術而言,儘管藝術家是當然的主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那就是策展人。有時候,策展人的戲份比藝術家還要重,因為他是藝術「金礦」的發現者、原創作品的第一解讀人、是帶領觀眾進入當代藝術的導覽員。再宏觀一點,他甚至是一座藝術場館的靈魂人物,一個地區藝術氛圍與文化軟實力的營造者。
  • 著名策展人陳默教授解碼莫奈 揭秘「印象派」誕生之謎
    《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4月9日在成都IFS開展,兩個月以來吸引了上萬名藝術迷前往觀展。6月25日,該展覽又迎來了本土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陳默教授,他在現場舉辦講座為100多位正在學習繪畫的小朋友們解讀印象派大師莫奈的藝術之路,帶大家一起深度解碼莫奈,刷新大家對印象派的固有印象。
  • 策展人的小心思
    策展人 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 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獨立策展人」或「獨立策劃人」 機構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不一樣 機構策展人有自己專門的展覽經費 相對而言 獨立策展人會更考驗「籌款能力」 成為一個好的策展人 專業的學術背景 良好的溝通能力
  • 如何當上美術館策展人?
    然而,一位全職策展人的養成記並沒有很明顯的直線型上升軌跡。尤其是那些專注於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他們的經歷更難找到明顯的路徑。所以,你該如何成為一名可能現在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領域專家呢?大部分策展人都認為對於藝術史有專業的了解是非常關鍵的,這樣策展人才能決定一位當代藝術家是否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 女觀眾用英語提問古天樂要求普通話回答 古帥機智回應引全場鬨笑
    日前的一次書展活動上,古天樂就遭遇了一位女觀眾有些「刁難」似的提問,對方自稱聽不懂粵語在現場用英文提問,並要求古天樂用普通話作答。不知道是被女觀眾逗樂還是想故意調侃一下對方,古天樂在回答可以用普通話後,又補充了讓對方事後回去慢慢看錄像的字幕版,機智的回應引全場鬨笑。
  • 在觀眾的靜靜等待中,藝術家緊緊「抱住」了策展人
    每次展覽朱田都會選擇和策展人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有時穿戴整齊,有時赤裸身體2017年6月底,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前的廣場上,觀眾們都在等待。在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藝術家朱田在現場助理的幫助下,用紅、黑兩色的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覽策展人繆子衿緊緊捆在了一起。
  •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策展人?
    崔燦燦、孫原&彭禹共同策劃,「不在圖像中行動」 ,顧德新作品現場,2014年在深入策展人的工作內部,並呈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實則是他們對藝術的見解,於展覽的專業程度,以及人的品格、性情和氣質對展覽產生的作用。作為第一次以大量年輕策展人的採訪為內容的話題,我們希望可以從他們的話語和作為中,提示出策展人在實踐中的「好」與「不好」,讓判斷之下有理有據;另外,從他們的策展實踐中,我們也可看到整個時代的狀況,以及其中的機遇和困境。
  • 策展人架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看展覽已經和看電影、逛書店一樣,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一個新的職業——策展人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展覽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並且逐漸被大眾認可。在今天的報導中,我們就一起走進策展人,聊聊他們的故事。楊小波供職於湖光山色美學機構。他自幼愛好繪畫,在大學期間主修設計,畢業後進入一家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工作。
  • 專業的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侯瀚如認為策展是很專業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環境,地理位置,這是很複雜的一個研究過程。展覽的形成就像藝術作品的形成。」而馮博一也認為展覽是策展人創作的作品:「策展人通過展覽的策展理念、主題和展覽本身,包括撰寫的展覽論文、畫冊文本的編輯、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對藝術的觀點。」
  • 杭州探索實踐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出實效
    如何讓「展覽」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杭報專訪杭州工藝美術館策展部主任許瀟笑。素衣、素顏的她,從容優雅、低聲慢語、娓娓而談,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策展 解讀如何讓展覽活起來?有四大「秘籍」許瀟笑總結了本次展覽的四大亮點,個個引人入勝。一是展覽選題「新聚焦」。
  • 策展人視角下的攝影與展覽 | 吳笛對談沈宸
    我也很難告訴別人我是攝影專業畢業的,因為我的作品更像是廣義上的當代藝術。回國後我發現,似乎很多創作者是反著的,作品的形式感很強,文本解釋又晦澀又長,但是最基本的表達內容卻很難在作品本身看到。正好我主要從事創作教學的工作,我就常向學生們強調,創作上首先要把自己的思考帶入畫面,而不是帶入文本。
  • 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以上就是我們認知裡的「策展人」身份,更多所指是中國當代藝術行業中的「獨立策展人」,似乎從一開始就與博物館、書畫藝術、傳統文物並沒有什麼關係。但其實在西方,在哈拉德·塞曼之前,策展人的英文「curator」早就存在了,指的是在博物館、美術館專職負責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或策劃組織藝術展覽的專業人員。
  • 今天,我們還需要策展人嗎?
    比如,劃分的依據只是根據年代和時間,便沒有了針對策展人本身的問題性;如果根據年代來劃分,那活躍在其中的策展人卻依然有年齡懸殊的現狀。於是,「第三代」的提出,好像除了把當下的策展人整體化之外,還提前在歸納總結中結束了這個時代。在深入策展人的工作內部,並呈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實則是他們對藝術的見解,於展覽的專業程度,以及人的品格、性情和氣質對展覽產生的作用。
  • 凌瀟肅被觀眾提問嚇傻:你是不是外面有人?汪涵都不知道如何救場
    凌瀟肅被觀眾提問嚇傻:你是不是外面有人?汪涵都不知道如何救場文|逗豆豆《天天向上》經典電視劇回憶特輯,當年的熱播劇主角一起在臺上與大家分享戲裡戲外的故事。第一位提問的媽媽問題聽起來是相當的犀利,頗有些一語驚人的效果:「凌瀟肅,拍完這個戲之後,你是不是外面有人?」聽到這個問題,全場馬上鴉雀無聲,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得見,臺上的主持人也驚呆了,連汪涵都愣了,不知道該如何救場。當事人凌瀟肅就被嚇傻了,他緊張得呆立當場,抿了抿嘴,吞了一下口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 藝術家還需要策展人嗎?
    ,策展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第三屆CAFAM雙年展,展覽現場 策展人泛化引發了中國藝術家的觀察與批評。美術館大門外搭建的腳手架應和了「空間生長」的主題概念,觀眾可以掃描腳手架上的二維碼在線體驗這項頗具實驗性的展覽。
  •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
    策展人是個什麼樣的職業?在展覽裡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展開工作?...種種疑問,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文章中得到一些答案。文章來源:新浪收藏。侯瀚如認為策展是很專業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環境,地理位置,這是很複雜的一個研究過程。展覽的形成就像藝術作品的形成。」而馮博一也認為展覽是策展人創作的作品:「策展人通過展覽的策展理念、主題和展覽本身,包括撰寫的展覽論文、畫冊文本的編輯、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對藝術的觀點。」
  • 課堂如何提問?計程車司機,教會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術」
    他居然教會我,一個專業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的技術。教授方式就是現場演繹,師生對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原來可以這樣分類,這樣操作:自然性發問首先,我的發問,源於好奇。下一段要去機場,我就問「包車去機場要多少錢」,純屬好奇,屬於課堂教學中,源自學生的自然提問。
  • 雅昌月度(2020年10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原創 藝術頭條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93#榜單10「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
  • 價值觀單一令策展人被無視
    然而,這看似蓬勃的藝術現場似乎僅是假象,在專業策展人看來,策展和展覽製作的概念尚未被國內一些展覽從業者嚴肅地理解和對待。通過策展理論書籍的出版、翻譯、展覽實踐、公眾教育,中國的策展人希望能夠慢慢建立起策展的中國文本。盧迎華希望策展人、藝術家不僅埋頭做,而要更理性觀看展覽如何成為創造性平臺。「在西方,歐洲的大部分地方,策展的實踐被當做書寫藝術史的重要方式,展覽被視作非常重要的連接點。」蔡影茜說,「國際美術館在建立藏品目錄時,非常注重把重要的展覽列入資料中讓觀眾了解。
  • 青年策展人如何與資本周旋
    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儘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