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要麼張狂肆意,不知所言,要麼沉默內向,不願和父母對話?
歸根究底,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尊重,是平等的交流,是正向的引導,是積極的關注,是心平氣和的說話。
如何培養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請你要做好3點,非常關鍵!
1、不讓情緒主導說話內容和節奏
父母情緒不穩定易造成孩子性格偏差 許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帶有極強的情緒性。心情好時,萬事大吉看什麼都好,對孩子也好得要命;一旦心情不好,就完全不同,看見什麼都心煩,看見孩子也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這樣時緊時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就忍不住情緒上頭,遷怒無辜的孩子,明明孩子什麼也沒做錯。
如果控制不了情緒,儘量不要說話,可以先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讓我靜一靜,待會和你說行嗎?
2、孩子說錯話時,給予一定的懲罰和引導
經常有父母說「孩子自己做的不好,難道我還要說好聽的話表揚他嗎?罵他幾句才會長記性。」
其實不然,父母的正向引導,多肯定,多鼓勵,才能暗示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的正向意圖是孩子能堅持到底不放棄,不如換個說法:「再堅持一下,努力就會創造更多的可能。」不要讓「童言無忌」演變成真正的「毫無教養」。
除了引導之外,還可以給孩子制定懲罰措施,比如,哪些髒話不能說,如果說了就要遭受什麼懲罰。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說話做事的界限。
3、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
多聽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吧,孩子考砸了,做錯了,不要一味地謾罵,停下來,給他解釋的機會。
讓他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和你的觀點完全相反,他也本該擁有勇敢表達自我的機會。
只有孩子願意表達,我們才能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才能真正參與進孩子的成長中。
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和耐心吧,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孕育好好說話的孩子。
別讓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成了沒素質沒教養的代表。
也別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成為了孩子最親近的「陌生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