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要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每天烹調油25~30g。那麼我們不僅就會問為什麼食鹽不能超過6g?6g鹽怎麼來衡量?日常我們做菜時怎麼添加食鹽?
目前隨著健康科普知識的越來越普及,我們很多的老百姓已經意識到食用過多的食鹽會對身體不利。在回答如何衡量6g食鹽之前,我們需要先來看一下到底過多食鹽對我們身體會有哪些危害?只有了解到過多食鹽的危害,我們才能夠真正認識到確實需要減少食鹽攝入量。
其實食鹽是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記得小時候聽老爺爺講故事,就說他們在艱苦時期,缺少食鹽,會到來渾身沒進,沒精神,吃不進飯,身上浮腫等等。那時候就覺得食鹽是好東西,應該越多越好。
後期,隨著科普知識增多,尤其是學醫之後,越來越認識到,使用過多食鹽後,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容量增加,體內酸鹼平衡失衡,會使胃酸的生成增多,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增加。
所以說,鈉含量增多,則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常常過多的食鹽會造成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增加,還會帶來骨質疏鬆,破壞胃黏膜增加胃部疾病導致感冒,皮膚老化,甚至還會增加癌症的發病機率。
所以說,所有的中國膳食指南、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指南,都是建議不要過多的食用食鹽,而且把食鹽的數值限制在6g,這個數值既可以保證人體正常的食鹽攝入,也可以有效控制食鹽過多帶來的危害。
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國家目前的食鹽平均攝入量,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值。相關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目前每人每日食鹽的攝入量均在8-10克左右,而愛吃鹹菜的人,每日食鹽的攝入量達到了15克以上,遠遠超過需要量的標準。尤其北方人口味重,日均食鹽量在15克左右。
那麼6g鹽到底是多少?日常如何控制好食鹽的攝入?
其實食鹽的控制是一個估算數值,要儘量的按照6g以下來使用,沒有必要說你一定要要個來測量。日常我們多用一平的啤酒蓋作為參考,一天大約一個人可以食用一啤酒蓋的鹽量。而且目前有很多的控鹽勺,可以更為精確的計算食鹽的量。其實這些也是一個參考,並沒有真正實用性操作的意義。
比如,我們每次一家三口人吃飯,一日三餐食用食鹽的量就是在大約3啤酒蓋,每次炒兩個菜,那麼每個菜就是半啤酒蓋的食鹽量。但是事實我們真的去這麼做嗎?每次吃菜我們都能一點不剩的吃完嗎?菜湯也不剩嗎?每次三個人吃菜能夠完全平均分開嗎?這顯然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你去每次炒菜時,用精確的食鹽量,那肯定是不可取的。
炒菜時怎麼來估計食鹽的量?
這就要求有個主要的原則:就是儘量少放食鹽。
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個人吃飯時,用三分之一啤酒蓋的食鹽量炒一個乾菜,體會一下菜的口味,以後炒菜時儘量按照這個鹹淡去做菜。
再比如,可以記錄一包500g的食鹽從打開到用完的時間,根據食用天數,使用人數,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天大約的食鹽數,也可以粗略估計食鹽的用量,如果過多那就需要調整。
食用食鹽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首先,務必注意隱形鹽的攝入。比如吃菜時再來一盤小鹹菜或其他醃製食品。比如喜歡放醬油、味精、豆瓣醬等等。比如喜歡吃加工食品,喜歡零食等等,這些都含有大量的隱形食鹽。如果在吃這些食物時,那就需要更加減少炒菜時加的食鹽。
再者,日常吃飯時儘量少吃菜湯。因為炒菜時大多數的食鹽都進入了菜湯裡面,減少喝湯,就能減少食鹽攝入量。
另外,炒菜時可以適當放醋和糖等,可以提高菜的口感,減少食鹽放量。
另外,需要攝入高鉀食物,來平衡食鹽帶來的危害。尤其是新鮮蔬菜,水果等含有高鉀,日常需要適當多吃。
另外,腎臟病人、肝硬化腹水病人、心力衰竭病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尤其注意不要攝入過多的食鹽,因為可以加重病情或者帶來疾病的併發症。
但是,這麼說,也並不是說鹽越少越好,前文說了,食鹽對於我們有些很重要的作用,人體不可缺少。尤其是夏季出汗多,鹽需要量就大,可以適當增加鹽的攝入。
所以說,日常攝入食鹽不超過6g,是一個約數,它提示的意義在於保證身體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儘量的控制食鹽的攝入,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食鹽過多帶來的身體危害。日常尤其注意隱形鹽的攝入。
我是@全科醫聊,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