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涵蓋了流浪詩歌的三大意象,後世凡此題材者皆集於此

2020-12-12 姑蘇講堂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詩經·王風·黍離》也許是最古老的敘述漂泊者記憶的詩歌。

詩歌向我們展開了一幅廣闊得有些茫然的畫卷:在那一片遼闊的沒有界限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只有一片片繁茂的莊稼。在天地之間,只有一個孤單的身影。他似乎永遠不能停下流浪的腳步,伴隨著他的腳步的,只有一點點冒出地面的高粱苗,漸漸結出了穗,漸漸成熟,而他遲緩的腳步卻不能停留片刻,唯有踟躅前行。隨著禾苗的生長,他心中的哀傷也在一點點長大,從開始的心神不寧,再到如痴如醉、哽咽難言,最終化成一聲悠長的嘆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孤獨的身影旁,沒有陪伴者,有的只是這片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大地。「悠悠蒼天,此人何人哉?」在空曠的天地之間,沒有人可以回答他,「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他的歸宿似乎只有那沒有盡頭的長路。最後的句子反覆出現,構成了詩歌的主體,也就在這反覆之間,憂傷似乎也隨著詩句的重複而漸漸變得悠長深邃,沒有盡頭。「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正是在這迴環往復的旋律中,詩人那渺小的身影漸行漸遠,而那個寂寥的世界也隨著他的身影漸漸擴展著。

這首古老的詩歌,已經涵蓋了這類詩歌最主要的三大意象:無垠的環境、流逝的時間、孤單的生命。

此後,無論是誰,只要涉及流浪的題材,似乎都已經無法擺脫這些內容。只是將之幻化成了無數意象:李白筆下的「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表現的是無限的大地;而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則是浩瀚的水面;張若虛將天地化成一體,「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納蘭容若更將人的悲涼也化入境中,「星影搖搖欲墜,萬帳穹廬人醉」。但他們均是直接描寫境界的開闊,以開闊的境界來襯託漂泊者的孤獨。而這首《黍離》中「行邁靡靡」一句,則是以人永不停歇的腳步邁入那沒有邊際的世界,也許這正是漂泊者的內心的真實寫照。

「黍離麥秀」被歷代的文人目為講述家國憂思的代表作,將其與亡國者的悲哀相聯繫。餘冠英先生以為這是一首講述流浪者憂思的詩歌,我覺得更接近詩歌的原意。因為,我也曾經有過這樣漂泊的經歷。

小時候和父母到長江大橋遊玩,當我站在橋頭堡裡,遙望遠處的隱隱青山時,我曾經想過如果我能夠穿越那邊青山,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後來,我也曾行遊萬裡,一直走到祖國的邊疆,但我從未感到思鄉的迫切,因為我知道這只是一次短暫的旅途,我不久後就回到家鄉,回到親人的身邊。但直到有一天,我不得不在異地度過漫長的一年時光時,我才真正感到了離別的哀傷。那裡是一片廣闊的平原,數十裡內幾乎看不見一處高地。我只能長時間地走著、走著,看看青青的水田漸漸泛黃,而後結實纍纍,再剩下一片收割過的麥稈,焚燒後的黑灰,冬日裡青脆的麥苗,漸漸成熟。

此時不由得想起了《黍離》,情不自禁地再三吟唱。在那段時間,每當我短暫回家時,當接近南京時,當那一線青山在遠方時隱時現的那一刻,我不禁又想起了童年時的暢想。原來,山外的世界是如此的寂寞空曠。

漂泊最終會有一個終點,而流浪則會使你倍加珍惜這最終停留的時刻,智利女詩人米斯特拉爾在《死的十四行詩》中說:

「有一天,這長年的苦悶會變得更加沉重,

那時候靈魂會告訴我的軀體,

它不願再在玫瑰色的路上拖著包袱行走,

儘管那裡的人們滿懷著生的樂趣……」

只有離家太久的人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漂泊太久的人才會珍惜這停留的時刻,

那就是我們生命的歸宿。

相關焦點

  •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象,哪三種題材視角下體現出來?
    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意象豐富而多義難解著 稱。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大量出現,據筆者統計, 在義山現存近六百首詩歌中,直接出現黃昏意象的 詩歌就有七十首之多。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的內 涵較為豐富,從定義來說,黃昏指的是日落以後到 白晝還未完全結束的一段時間。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正是詩中用了「雎雞」這一意象才使得詩含蓄有韻味了,可以看出意象對詩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另外,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中也出現了大量意象,其中「香草美人」意象是最具代表性的。曹植是魏晉時期的著名詩人,其文學成就很高,對後世的影響也頗為深遠。其詩歌創作與《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古詩十九首》是一脈相承的,無疑受到了它們的深刻影響。
  • 【高中知識】詩歌題材分類
    三、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是以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歌詠閒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通過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來寄寓情感,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寓情於景,借景寫情的手法是這一題材內容最常用的手法。
  • 詩歌的情趣和意象
    這就從反面說明了詩歌的長處在於抒情,而不是說理。有的詩歌純粹為哲理而生,如美國意象派詩人愛·厄諾爾的《環境》:凝在楓葉上,露珠閃閃發紅。而在蓮花中,它卻像淚珠般蒼白晶瑩。這首詩讀後缺少詩味,原因在於它不是以抒情為己任,而是為了闡述某種哲理而生。「哲理有時盡,情趣無絕期」,當人們在恍然大悟的一霎時,對這首詩的熱情也就到了盡頭。
  • 鑑賞詩歌意象練習題
    (5分)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卜算子曹組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注]遲日:指和煦的春日。這首宋詞的詠空谷幽蘭之詞,作者為什麼要寫「松竹梅」這三個意象?
  • 從「學人之詩」杜甫,看其詩中意象橫出的技法運用
    能夠造成這種效果,便是因為杜甫運用其純熟的創作技法,將作品中的意象使之橫出。 所謂「意象橫出」,是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對杜甫詩作的評價: 「家藏曹將軍九馬圖,杜子美所為作詩者也……讀此詩文數篇,真能使人方寸超然,意象橫出,可謂矣」。
  • 古代詩歌的題材主要有這些,這樣答才能得滿分
    詩歌的題材往往決定著詩歌的思想內容,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鑑賞古代詩歌,把握詩歌情感,就必須對不同類別的詩歌題材有充分的了解,並能根據題材對詩歌情感作出較為準確的預判。
  • 夏雨下到詩人心裡,青荷、江村、流月皆入筆,三首唐詩呈唯美雨意
    作者崇尚道學,想必這清幽之地是他常逛的地方,雨後美景更勝往日,這讓他詩興大發,遂題下《夏雨後題青荷蘭若》這首詩。詩的起句對地點作了交代,「僧舍」即寺院,並圍繞寺院寫寺內的清新環境,將第一感覺呈現出來:「清涼」加「竹樹新」給人以十分舒爽的感覺!次句對起句作了承接,說明寺院的清幽之景是「夏雨後」,間接交代了時間。
  • 古詩詞閱讀指導——詩歌的題材分類(一)
    古代詩歌的題材分類中國古典詩歌雖說浩如煙海,但從題材的角度看,總有一些題材相同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25首:範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漁者 【宋】 範仲淹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裡。漁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常見美學意象,或為瀟灑自得,寄託著詩人生存理想的化身,或如本詩,寄寓著詩人的憂患情懷。詩作前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寫岸邊、船上,人來人往,嬉笑喧譁,對味道鮮美的鱸魚先得為快,欣喜忘形,閒適而又瀟灑。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詳細而論,龐德主張,以鮮明、堅實和凝練的意象來統一內在情思與外在物象。詩歌創作的要求是依憑直覺去捕捉和營造一種主客觀契合、心物交融、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審美意象系統,以此來展現詩人的思想感受和心態意緒。此外,他還特別強調:「詩人應遵循意象的準確性,並使用清晰精準的語言。」在此不難發現,龐德秉持的意象主義詩學理念與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傳統有著不謀而合的「共場」。
  • 小學生詩歌被評深刻走紅微博 7首詩4首系抄襲
    近日,著名導演賈樟柯、著名體育評論員李承鵬在微博上轉發了一首13歲的小學生王薌遠寫的詩《夏天到了,春天還沒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幾個小時,這首詩的轉發量突破5500次,許多大人感嘆孩子寫的詩怎能如此「深刻」?詩人汪國真在自己的微博上鄭重推薦了這首詩,並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很多年沒見過這樣的好詩了!
  • 高考詩歌專題複習:送別詩常見意象,情感,表達技巧梳理+練習
    唐代疆域遼闊,社會開放,唐人出遊頻繁,踐行贈詩風氣盛行,因此產生了大量的離別詩。唐代較突出的2000多位詩人中,幾乎人人都寫過送別詩。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贈別詩就有400多首。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傳統詩歌。送別詩中詩人狀態是面臨別離,或別友人,或被友人送別,或與家人戀人分別等。
  • 這首詩是中國最早描寫單相思的詩歌,你可曾這樣思念過一個人?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各地的民歌,其內容包括愛情詩、勞動歌謠、思鄉詩作等;雅是宮廷樂歌,或者貴族祭祀之歌;頌是宗廟祭祀之歌。今天,小牆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詩經》中的《鄭風·子衿》這首詩,其原文如下: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淺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文/高登權藝術品特別是詩歌作品主要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從意象到意境,是每個詩歌創作者和閱讀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詩歌是中國最早的傳統藝術之一,它是一種語言藝術,而且是一種抒情的語言藝術。
  • 《給孩子的100首新詩》:送給孩子一個詩世界
    餘下的一篇,楊克想留給讀者「期待讀者能親自遴選自己喜歡的一首新詩,送給我們的孩子」,我希望這第一百首詩,出自今天的孩子,未來的詩人。  《給孩子的100首新詩》選詩有兩個維度。其一是按時光軸線,以作者的年齡為序,選取每個時期最優秀的詩人詩作。
  • 2021高考詩歌專題複習:送別詩常見意象,情感,表達技巧梳理+練習
    唐代疆域遼闊,社會開放,唐人出遊頻繁,踐行贈詩風氣盛行,因此產生了大量的離別詩。唐代較突出的2000多位詩人中,幾乎人人都寫過送別詩。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贈別詩就有400多首。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傳統詩歌。送別詩中詩人狀態是面臨別離,或別友人,或被友人送別,或與家人戀人分別等。
  • 巴赫曼 | 詩八首
    巴赫曼憑其語言優美、意象朦朧的詩歌為德語「封閉詩」和「介入詩」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並給二十世紀的世界詩歌以有益的啟迪。德國批評家霍霍夫和翁澤爾德認為巴赫曼的詩歌充滿了感性和智性,以精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隱秘的內心渴望,堪稱「偉大的純詩,」即自律的、自我目的的、擺脫了意識形態和傾向性的詩,只以純粹的詞語藝術為指歸的詩。然而只要我們細讀巴赫曼的詩歌文本,就會發現這種評價不太符合事實。
  • 詩歌是要讀出來的!推薦三首適合朗讀的冷門詩詞
    這都說明作者在這裡說的只是反語而已,而後面三聯也為此提供了證據。後三聯以「斜陽」「落葉」「孤鴻」「殘菊」「短燭」「低橫北鬥」等低沉意象為主,綴詞成章,作者終於不再掩飾自己的落寞、痛苦與無奈,惆悵失意之情溢於言外。
  • 作業選錄 | 經驗與觀念:唐代詩歌中「蛙」類意象考察
    蛙類意象能成為詩歌中反覆出現的意象,顯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現實風物,其背後承載了多樣化的象徵指涉與意脈源流。楊收曾作《詠蛙》:「兔邊分玉樹,龍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問官私。」這首詠蛙詩便與蔣貽恭的《詠蝦蟆》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寫法:全詩沒有一句描寫實見之蛙的外形或習性,而是四句用四典,展現出「蛙文化」的豐富面向。唐詩中的蛙類意象,同樣在完全觀念化的象喻指涉層面生發出了無限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