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83級中文系校友雷宜遜。
豎版地圖。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潘徐徽 劉丹
地圖已是屢見不鮮、平淡無奇的東西。然而,2014年出版的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地圖,卻引起了全國乃至海外的廣泛熱議。這張顛覆了人們傳統印象地圖的出版,變化絕不僅僅在橫豎上的視覺差異,被多方解讀的政治與領土內涵,使其意義被不斷放大。
出版該地圖的湖南地圖出版社總編輯雷宜遜,是湘潭大學83級中文系校友,他說: 「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為何出版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中國似乎是個地多海少的國家。說起海洋,可能想到的便是沿著中國海岸線附近的海域。
然而依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多達30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面積相當於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造成這一錯覺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以往地圖給人的直觀印象———橫臥的「雄雞」佔據了所有眼球。
雷宜遜說: 「中國現有的橫板地圖,陸地和海洋兩部分的所用比例尺不一樣的,不能完整地表現國家領土。因而我們才想到出版豎版地圖。」
2010年1月,在雷宜遜的帶領下,湖南地圖出版社全國地圖編輯室編制出版了 《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集》,旨在宣傳我國的藍色國土,增強民眾的海洋意識。該圖集第1幅地圖 「中國陸地與海洋地圖」就設計採用了豎版的中國地圖,以更好地反映中國陸疆、海疆的全貌。
2014年雙全開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印刷正式出版,首次將中國海域和陸疆按同比例尺真實、直觀地整體展現,海疆分布有了一個完整清晰的形象,中國陸地、島嶼、海域,以及與周邊國家的地理關係一目了然。使人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海洋大國。
雷宜遜說,豎版地圖糾正了使用若干年橫版地圖中的各種缺陷,如只重視陸地而輕視海洋,陸域與海域人為地分割,國家版圖形象東西長於南北的誤導等等。它就像是一位睿智的母親,平等的對待她的兩個孩子,無論是雄偉的大陸還是深邃的海洋,她都想要毫無保留的展示給大家。
同時,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還把讀者最關心的河流、居民點、界線、山脈、山峰、鐵路、高速公路路網、國道路網等內容都標示出來,全景展示了中國地形景觀和地理單元。
出版不易
湖南地圖出版社是地方性出版社,出版全國地圖,需要層層審批。從 「想」到 「做」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說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出版的念頭離不開雷宜遜敢為人先的精神,那麼地圖能夠成功出版則離不開他與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
編制豎版地圖的過程非常艱辛。2012年10月,湖南地圖出版社正式立項並著手編制 「豎版中國地圖」。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總編輯雷宜遜親自抓督促、抓協調、抓落實,定時間、定任務、定計劃,把節點進度分解到每一天、每位編輯的頭上。
雷宜遜帶領總編室相關工作人員申報增補選題,又多次到北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進行樣圖審查,最終取得審圖號。
為了使該圖既有內容又有觀賞性,決定海域部分採用直觀的海底地貌作襯底。湖南地圖出版社在預計時間內完成了主要的編制工作,遞交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審查。在 《版圖知識·中國地圖》編制的同時,全國地圖編輯室也開始著手編制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準備工作。
這項艱巨而重要的編制任務安排給湖南地圖出版社年輕的骨幹編輯來完成。
出版社需要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修正,從而確定島嶼輪廓、河流走向、交通要素、國界繪製、居民地位置等需要增加的地圖內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年輕編輯利用專業知識把相關資料一一進行投影變換,僅僅是完成這項工作就花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同時,此副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在地名獲取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其對南海200多個島嶼的名稱進行了準確的標註,而這些在橫版地圖中是沒有的。
2013年2月,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順利地通過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審查,獲得了審圖號,同時也獲得了書號。
一張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圖自此誕生。
關注出版
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出版,一時間在全國乃至海外都引起了廣泛熱議。
2014年6月18日,鳳凰網以「湖南印製豎版中國地圖,中國南北疆域長度增一半」為標題大篇幅報導湖南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的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報導後1個小時內點擊量達60餘萬次,一天內參與評論的人數達1萬餘人,表達了大眾對豎版中國地圖的歡迎和認可。同日,百度百科將 「豎版中國地圖」收入詞條,詳細介紹了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簡介、出版意義、橫版與豎版地圖的區別等內容。
6月23日,新華社記者採訪雷宜遜,了解湖南地圖出版社豎版地圖的編制出版情況,並刊發新聞消息。央視CCTV13頻道共同關注、CCTV1頻道朝聞天下、CCTV4頻道今日亞洲、東方衛視、上海衛視等電視媒體, 《參考消息》 《環球時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湖南日報》等平面媒體,新華網、鳳凰網、騰訊手機頻道、新浪網、中華網等各門戶網站都對豎版地圖做了大量的報導和轉發。
海外媒體也對豎版地圖十分關注,6月25日,路透社、美聯社、美國之音電臺網站、美國 《紐約時報》、美國 《華爾街日報》等發布相關報導;6月26日,法新社、菲律賓 《馬尼拉今日旗幟報》網站等發布相關報導。
雷宜遜說,豎版地圖能引起國內外這麼高的關注度,是他沒有想到的。湖南地圖出版社和雷宜遜成為了輿論的中心點。
不管是面對讚揚還是苛責,雷宜遜都表現的非常淡然。他說,出版豎版地圖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獲利,只希望地圖給大家呈現出全面的中國疆域,能強化國人的海權意識。
「作為湖南地圖出版社的總編輯就要把地圖出版工作做好,出版豎版地圖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的出發點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豎版地圖的出版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雷宜遜坦承,豎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能出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總會和政治有所牽連。 「但這是我份內工作,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豎版地圖能利於國家,利於人民,我就非常欣慰了。」
附記:
湘大一直在我心中
文/雷宜遜
因為豎版地圖一事,我常常接到媒體的電話。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熱議,是我沒有想到的。我現在幾乎都不接受採訪了,但當我聽說這次是來自湘潭大學的學弟學妹來做採訪時,我還是義無反顧地答應了。
1983年9月,是我第一次走進湘潭大學,成為了一名中文系的學生。那時對湘大的印象就是「黃土高坡」四個字,很多地方都長滿了荒草。但正是這樣一個非常艱苦的環境,更加激勵我和身邊的每一位同學發奮讀書。那時的湘大人都敢於吃苦,發憤圖強。當時學校圖書館有勤工儉學的崗位,我就常常在圖書館整理書籍、值班的時候看書。在湘大的七年,我幾乎讀完了圖書館裡的所有文科類相關書籍。知識能充實自己也能改變命運,特別是對每一個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都是未來的機遇。
1987年,我從湘潭大學中文系畢業,考上了湘潭大學古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我在湘大的第五個年頭。我依然保持著看書的好習慣,七年的湘大求學之路,對我最大的收穫便是積累了知識,塑造了個性。在湘大,我度過了最美好的七年青春,這已成為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記憶。
湘大對我的「恩賜」,不僅僅是個人的塑造,還給了我一生的幸福。我的夫人也是湘潭大學校友,曾在湘潭大學任教,女兒也是在湘潭大學出生。母校的情感是一生都難以忘懷,一直都縈繞在我的心頭。樸實、謙遜的湘大品質是我人生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著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