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8月12日電(記者方政軍)早在新千年到來的時候,記者就採訪過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博士,當時他編制了一套豎版《系列世界地圖》,記者於2000年5月12日率先在新華社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後,專家認為從不同視角回答了人們觀察世界的不同答案。
新近,湖南地圖出版社全國地圖編輯室分別出版了豎版《中國地勢圖》和豎版《世界地勢圖》,果然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地圖由橫改豎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著名地圖專家鄧吉芳說,常見的橫版中國地圖不是一張中國全圖,而是兩張局部圖的拼接。圖上將相當於中國大陸面積1/4的南海及南海諸島切下來,再將比例尺縮小一半,繪成一個小方塊,放在右下角。這樣一來,一張完整的中國全圖就變成了兩個部分的拼接,製造了中國東西長、南北短的錯覺。」鄧吉芳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右下角貼小方塊的橫版中國地圖卻沒有變。豎版地圖後來在一些圖集中出現過,但未在專題地圖,或面向社會公眾的掛圖中出現過。
今年1月,中國地圖出版社推出了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正式以豎版的形式和讀者見面。在這張豎版中國地圖上,首次將南海諸島與大陸同比例展示出來,在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諸島的主要島嶼、島礁以及與周邊島國、島嶼、島礁的地理位置關係,而不是擠在角上成為插圖。
「豎版地圖出來後,很明顯南北更長,就給讀者一個更直觀的疆域概念和海權意識。不過,我們在出版的時候,在這張圖的基礎上又延展了一下。」鄧吉芳用手比劃著,在構圖上,把南北向拓寬,「雄雞的上身」不再頂著圖紙邊界,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地理關係也展現出來。
據介紹,湖南地圖出版社的這張豎版中國地圖在今年3月出版,當時印刷了2萬份,到7月份就賣斷貨了。讀者紛紛反饋說,「這樣的中國地圖看起來舒爽多了」。
湖南地圖出版社佘世建先生為了說服郝博士時介紹,他們在2008年時編制了一本《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集》,編輯這本圖集是為了反映國家在陸海疆域的主張,普及知識。這本書被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外交部反覆審閱,兩年後終於獲得了出版資格。
郝曉光主編的《系列世界地圖》一套為4版,東、西、南、北半球各一張,且三橫一豎,南半球版《世界地圖》是豎的。1958年5月出生的郝曉光,198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繪專業,理學博士、博士後,中國第13次南極科考隊中山站越冬隊員,現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圖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研究,出版著作五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談及創作的想法,快人快語的郝曉光說,亞太版(即東半球版,中國現行世界地圖)和歐美版(西半球版)的世界地圖一直是國際通用的兩個版本。然而,即使亞太版和歐美版結合起來,也並不能完全解決世界地圖上存在的問題。
「設想一下,把一個籃球縱向剪開,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剪開的兩面平整地鋪在地板上。要想把一個球面變成平面,必須利用投影技術,但是投影是會帶來變形的,譬如,在中國現行世界地圖上,北極和南極地區被嚴重地變形了,北極點和南極點被拉成了一條線,我們無法看到一個客觀真實的南北極。」
「亞太版和歐美版就好比籃球縱向剪開的兩面,其投影方法採用經線分割地球儀,地球是圓的,可以縱切,就可以橫切,可以經線分割,就可以緯線分割。」郝曉光認為,通行的世界地圖並非不可變更。在設計圖上,郝曉光幾易其稿,最終沿著北緯15°把地球儀切開,分成南北兩個半球,「把東西南北四張結合到一起,才是一種理想的世界圖景。」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執行主編單之薔曾專門撰文《新版世界地圖有哪些重要用途?》來闡述豎版世界地圖的應用與意義。他說,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圖上,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變形最小,中國的3個南極科考站能夠在這張地圖上很準確地標註位置,這在傳統世界地圖上是做不到的。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遠洋航行及2005年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考察路線在傳統地圖上無法表示,而在南半球版的世界地圖上形成了一條完美的閉合曲線。2005年5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這張航線圖,也將世界地圖(南半球版)展示在了億萬觀眾面前。
更重要的改變是航線標示。北冰洋在過去的世界地圖上好像是地老天荒的世界邊緣,如今在北半球版的豎版世界地圖上,則成了被各國環繞的「地中海」。許多國家或城市隔著北冰洋遙遙相望,彼此的距離很近很近。而在傳統地圖上標示的航線,中國到歐美一律取道太平洋。2002年9月,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依據新編世界地圖北半球版,制定了通往美國的北冰洋航線。相比走太平洋距離近了約8000公裡,單程飛行比過去減少3個多小時。
單之薔形象地描述,如果把飛機的航線換成飛彈飛行路線,新版世界地圖對中國的意義或許更好理解。在中國軍方北鬥衛星的北擴計劃中,按原計劃,北鬥衛星覆蓋的範圍在中國的北部終止於國界,在東部則伸入到太平洋。這是傳統世界地圖的「世界觀」在起作用,以為某國的飛彈是穿越太平洋而來。「郝曉光的新版世界地圖則告訴我們,某國的飛彈要來的話,應該是從北極上空來,因為這個距離最近。」
受郝曉光新版世界地圖影響,北鬥衛星的覆蓋範圍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極。為此,軍方還給郝曉光回復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新編《系列世界地圖》以獨特的視角,準確地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為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
郝曉光告訴記者,「豎版《世界地勢圖》顛覆了人們慣有的橫向地圖思維框架,最重要的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他說,地圖雖是一張紙,但它卻給人灌輸一種看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圖表現的那個樣子。很多地圖都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唯獨世界地圖不一樣,它是一個社會讀物,是普通大眾都會接觸到的事物。既然是大眾讀物,它的社會影響性就會大。比如青少年看到原來一張橫向的圖,現在變成4張這樣的世界地圖,他會想,原來世界地圖還可以這樣,這也許對他的思想會有所觸動。再比如一個化學家,看到世界地圖固定的版本都會變,會舉一反三地想:是不是在他的研究領域裡面也有傳統的東西需要去變革……在思維上引起變革,這就是最大的社會意義。
湖南地圖出版社已出版的豎版《世界地勢圖》是郝曉光系列地圖4幅中的一幅(即南半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