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兩寫」:讓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內容摘要:語文學習是一項日積月累的工程,學好語文必須擁有良好的習慣,「三講兩練」對學生養成學習語文良好習慣具有一定成效,即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培養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通過「課中穿插講典故」來讓學生逐漸提高閱讀和積累、通過「課後講感受見解」來進行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通過每周「寫周記」來促使學生練筆和書寫情感、通過「寫練字」來夯實語文素養的基礎。
關鍵詞:課前三分鐘演講、課中穿插講典故、課後講感受見解、寫周記、寫練字
著名作家巴金提出:「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語文學習是一項日積月累的工程,學好它不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在語文學習的進程中必須擁有良好的習慣。培根也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能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謊言,都不如習慣有力。」由此可見,習慣在人的學習尤其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本文就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的「三講兩練」,談談其對學生養成學習語文良好習慣的大力幫助和良好成效。
課前三分鐘演講——觀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了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第一,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第二,重視在日程生活中實踐。在我的語文教學中實踐的「課前三分鐘演講」就很好地貫徹了這一指導思想。
「課前的三分鐘演講」就是在語文課開始前三分鐘進行,每天按學號由一位學生上臺脫稿演講準備好的主題內容,演講結束後由另一位學生稍做點評,然後教師要對演講進行評析和評分。演講的內容設計主要源自於學生平時的日常生活,包括「你看到的最感人畫面」、「你參與的精彩班級活動(運動會,籃球賽、排球賽、文藝匯演等)」、「社會熱點新聞事件感悟(5.12大地震、三聚氫胺事件等)」、「最創意的廣告臺詞解讀」、「我眼中的……」等等。這一形式的課前演講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擁護,因為演講的主題與學生實際的生活非常接近,讓學生跳出了課堂和書本,走近了生活,學生只要對身邊的生活稍做觀察、提煉和理解,就能夠組織好演講的內容。通過這樣的「課前三分鐘演講」能較好地活躍課前氣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也吻合了「生活語文」的教學理念。
課中穿插講典故——閱讀、積累
如果說「課前三分鐘演講」培養了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而我所開展的「課中穿插講典故」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逐漸提高閱讀和積累。學生課外查相關典故也是作業的一部分,為了讓老師和同學見證自己去讀了這些書籍或資料,同學們都會較認真地準備,這也無形中促使學生穿插時間進行閱讀。
「課中穿插講典故」在文言文中運用最為合適,所以在我教文言文一些課文時都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積累成語、俗語典故,然後在課堂上適時而講給大家聽。例如,在學《五柳先生傳》時學生會講到「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經歷;在學習《醉翁亭記》時學生講到歐陽修之母「以荻杆畫地」、「二位舉子不知修(羞)」的故事;在學習《陳涉世家》時,學生會去查閱《史記》中的成語典故,於是課堂上有了「臥薪嘗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指鹿為馬」、「背水一戰」、「無顏見江東父老」等這些精彩的故事;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有了齊威王「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名言,這些故事不僅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主人公、對典故人物、對歷史的成敗的認識。
課後講感受見解——思考、創新
「課前三分鐘演講」培養了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課中穿插講典故」讓學生逐漸提高了閱讀和積累,而「課後講感受見解」可以鍛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語文學習不僅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一些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我會挑選一些比較適合辯論的問題讓學生課後去交流討論,然後在此基礎上把自己的觀點寫成作業給老師看。比如,學完《大道之行也》,學生會比較兩千多年前的「大同」社會、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和當今提倡的「和諧社會」之異同;在學習韓愈《馬說》的基礎上,學生會在課後去思考辯論「現實生活中,伯樂重要還是千裡馬重要?」在學習背誦《醉翁亭記》的基礎上,學生會對這位「醉情山水、樂民之樂」的地方官究竟是不是一位好官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會展開場景想像——「于勒如果發財了,會發多大的財,他會回來嗎?回來之後就一定是菲利普一家熱情迎接于勒的情形嗎?你如何看待?」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課後同學們自由討論、辨析和思考的開放式作業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些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無論語文成績的優劣,都可以隨意發表看法,在鍛鍊學生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也會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寫周記——練筆、情感
語文是富有情感、富有藝術生命力的學科,除了要培養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提高閱讀和積累、進行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抒發,而每周寫周記是學生練筆和書寫情感的好機會。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對於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作文中創造並表述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他們也在作文中不斷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展。作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是自己的人生『史記』。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 周記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抒情舞臺,如果說作文中難免有應付之嫌,那麼周記更多是學生的心靈之聲,學生們的喜怒哀樂可以較好地在周記中呈現,特別是作文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周記是提高學生寫作和構架師生溝通橋梁的絕佳方式。在我要求學生的周記中,除了自由書寫之外,有時會圍繞一些主題,如「教師節」、「中秋節」、「母親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或者「校運會」、「籃球賽」等校園文化活動,或者「奮鬥目標」、「自我反思」等激勵成長性的主題。這些周記不僅很好地分擔了作文練筆的任務,更多為學生的心靈成長開啟了一扇窗。
寫練字——基礎、起點
隨著社會進入「電腦時代」,許多辦公或考試都越來越「無紙化」,一些學生產生了寫字並不重要的思想,其實寫字不僅是能力的體現,也是個人文化修養的丈量。因此,學生在構建觀察、表達、閱讀、思考、創新這些能力大廈的同時,還需要「寫字水平」這一堅硬的基石來夯實語文素養,否則會給這座語文高樓大廈的形象大打折扣。
我接手的語文教學班級會強調練字、寫字對整個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因此,練字成為每周的例行作業,一般是每周規定好多少任務量必須完成上交,學生可以分配課餘的時間安排完成。每周堅持這樣練字對學生的字跡糾正和提高是比較有效果的,每周作業中,我也會挑選字跡非常出色的同學作為榜樣展現給全班同學看,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我還會安排一些寫字比賽,讓學生能看到自己寫字的進步,並找到日復一日練字的成就感。另外,我會每周安排學生抄寫課外的一些成語、優美句、優美段,這其實是語言積累和練字的結合訓練,讓學生在無形中為語文素養添磚加瓦。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我相信,在我教學中開展的「課前三分鐘演講」、「課中穿插講典故」、「課後講感受見解」、每周「寫周記」、「寫練字」正是對以上語文教學要求的積極實踐和有效探索,也能夠很好地促使學生養成觀察、閱讀、思考、寫作等語文學習的好習慣,而一旦擁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學生學起語文來將會得心應手,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