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升入四年級以後,不少同學開始覺得語文更難學了,走過「兵荒馬亂」的「三年級現象」,本以為能夠穩妥地來到四年級後,在語文學習成績上再努努力,結果發現,課文更長了、理解更難了、老師的要求更多了、家長更煩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老師也會發現,四年級的學生開始自主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但通常很難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原則。老師反覆強調閱讀,家長天天盯著學習,孩子的學習意識仍然無法很好地建立。其中有輔導方法的問題,也有孩子自身的問題。
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長也能認識到閱讀的重要,願意在閱讀這件事上為孩子投入時間和經濟成本。但大量的閱讀,不是靠讀了多少本書來考評的,文學素養、豐富的詞彙、語文思維方式,這些都是決定語文素養好壞的重要元素。多看書,勤思考,才能把各個學科打通。語文學不好,其他學科也很難提高。沒有閱讀積累,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在四年級以前,可能在語文成績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到了四年級,問題來了,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的同學,語文學習得心應手。沒有養成習慣的同學,可能他的一生,都無法和文字建立緊密聯繫,在閱讀理解上是非常弱的,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去形成專注度和耐心。小島老師想和家長朋友們分享:四年級以前必須培養好閱讀習慣,四年級以後建立語文思維,否則你疏忽的,就是影響孩子一生閱讀能力的原因。
1、不愛看書的小學生,家長怎麼引導
四年級的學生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平時的表現就很糟糕。閱讀理解看不懂,不願意去看,儘管老師教給你方法和技巧,學生也不願意去嘗試。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去認讀文字的後果就是無法建立良好的語感,詞彙量貧瘠。一到考試,就更看不懂閱讀理解了。而且在題目讀不準確,語文考試幾乎就是靠瞎猜,這樣的學習態度肯定不行。不愛閱讀的學生,家長該怎麼引導呢?從幼年的閱讀啟蒙開始,家長就沒做好引導,導致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開始系統地學習語文的時候,就沒有建立閱讀文字,捧起書本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孩子習慣了玩手機、看電視,缺乏對文字的理解。
家長在早期閱讀啟蒙的時候,就應該做到幫助孩子樹立閱讀意識。告訴孩子讀書是什麼?不是考上大學,迎來人生高光,這些遠景和處於閱讀啟蒙的小學生來說很遙遠,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考上名牌大學才是人生高光。也不懂讀書為什麼就能找到好工作,家長需要把閱讀和生活相結合,引導孩子們去了解,閱讀改變的是什麼?是讓我去超市的時候,看懂零食包裝上的文字;是讓我學會坐公交車;是讓我看得懂電器說明書,會使用家用電器。這些實際的生活指導,離小學生的生活很近,在閱讀中受益,才能體會到閱讀真正為我的語文學習帶來了什麼,學生才願意去閱讀。
2、改掉壞習慣的輔導方法
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大部分孩子都沉迷手機和電視,家長一定要減少孩子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需要你反覆和孩子進行磨合。因為電視帶來的信息量是最大的,手機的使用亦是如此,獲取信息上非常方便,孩子自然不願意看書。看書還有不認識的字,還要結合上下文來猜測意思,看書還要和語文學習掛鈎,看了以後又說不出所以然,還會被家長批評。閱讀都是學霸喜歡做的事,我們普通學生無法達到那個境界。一旦建立這些閱讀意識,就很難培養閱讀習慣。
家長覺得難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主要還是家長不會閱讀。沒有在閱讀上幫助過孩子,沒有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閱讀的內容。閱讀是一個持續積累生字詞的過程,孩子在四年級以前,沒能養成閱讀習慣,家長沒有帶著孩子看書,甚至家長只是一個布置作業的「助教」,孩子是很難去建立正確的閱讀意識的。這樣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就不會有閱讀積累,也很難去看完一本完整的書,甚至在他們一生當中,閱讀理解都是有問題的。看不懂說明、無法快速理解郵件、甚至基本的表達能力也有問題,這就是閱讀沒建立好的原因,影響了孩子一生。
3、建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建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有多重要呢?我們看學霸們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家長重視學習,家庭的閱讀氛圍非常好,閱讀就是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學習習慣。有些學生在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中,他就喜歡看書,自然形成的閱讀習慣。不需要家長引導和指導,這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閱讀是隨機行為,不是有目的的,家長不引導和激發,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的話,孩子是很難沉浸在閱讀狀態中的。這樣的學生,在四年級前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能就終身都難以形成閱讀的耐心和習慣了。
作為語文老師,見過了太多不喜歡讀書的成年人,他們的成長方式雷同,在工作中也經常因為閱讀理解的問題出差錯,表達能力也弱,即使是成年人,在學生時代的閱讀總量也非常少。而作為成年人,想認認真真看一本書,基本很難,總有很多藉口和無奈,閱讀習慣有多重要,大家知曉了嗎?四年級的同學,還沒建立閱讀習慣的,一定要抓緊了,這可真不是危言聳聽的建議。你同意小島老師的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