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0載櫛風沐雨,70載春華秋實。一代代荊楚兒女同全國人民一道,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在喜迎新中國70華誕之際,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特別策劃「壯麗70年·光影湖北」系列短視頻紀錄片,通過見證者、參與者講述與湖北相關重大標誌性事件背後的故事,展現70年來湖北的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滄桑巨變。系列紀錄片共7部,今日推出第2部《洪湖流韻》。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訊(記者 周嬋)「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9月2日,歌劇《洪湖赤衛隊》在洪山禮堂上演,拉開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湖北省優秀戲劇展演月」的序幕。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9月2日,歌劇《洪湖赤衛隊》在洪山禮堂精彩上演。 記者 劉揚舟 攝
從1959年首演至今,《洪湖赤衛隊》已先後演出3000餘場,創造了新中國成立後創作劇目上演的最高紀錄,是中國歌劇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藝鄂軍創作的經典。
誕生:湖北創作走紅京城
《洪湖赤衛隊》創作團隊在洪湖聽老赤衛隊員講述革命故事。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1958年,為給國慶十周年獻禮,湖北省實驗歌劇團(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前身)決定創作歌劇《洪湖赤衛隊》,並很快組成了強大的創作隊伍,深入洪湖地區採訪赤衛隊員和百姓,搜集當地革命歌謠、故事、民間戲曲小調等素材。經過多番打磨和修改,《洪湖赤衛隊》於同年進行首排。
歌劇《洪湖赤衛隊》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在洪湖地區,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在同敵人鬥爭拉鋸戰中暫時撤離,地方革命武裝洪湖赤衛隊在韓英和劉闖的領導下,與國民黨保安團和當地湖霸彭霸天巧妙周旋,沉重打擊了來犯敵人的故事。
《洪湖赤衛隊》劇照。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1959 年10月,歌劇《洪湖赤衛隊》首次進京演出,一炮而紅,從此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國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賀龍、陳毅等都欣賞過該劇的精彩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歌劇《洪湖赤衛隊》產生了強烈轟動效應,無論哪個地方,也不論哪個劇團和劇種,都爭相上演。1961年,《洪湖赤衛隊》被改編成電影公映後,更是名揚四海。劇中的很多唱段,一時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洪湖水浪打浪》更成為幾十年來中國人民最喜歡唱的歌曲之一。
電影《洪湖赤衛隊》劇照,左為第一代「韓英」王玉珍。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每次哼起《洪湖水浪打浪》這首歌,50多年前的記憶便重現腦海,那時我們搖著蒲扇坐著小板凳,圍在大幕前激動地觀看《洪湖赤衛隊》……」河南68歲的林先生回憶道,「看到打仗勝利的精彩片段,我還會情不自禁地起立歡呼,手舞足蹈地比劃赤衛隊員的英勇身姿。」
傳承:三次復排續寫輝煌
《洪湖赤衛隊》的演出盛況,在很多地方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院長盧向榮說,有一次,北京的一個演出商為了滿足母親觀看歌劇的願望,特意邀請《洪湖赤衛隊》劇組去北京保利劇院進行演出。但不巧的是,當天母親因生病住院不能去到現場,她便與兒子保持在線通話,在病房裡戴著耳機聽完了整場演出。
《洪湖赤衛隊》劇照。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洪湖赤衛隊》劇照。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文化要傳承,也要創新。為了緊跟時代發展,順應觀眾審美,歌劇《洪湖赤衛隊》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分別於1976年、1989年、1998年進行了三次復排。於1999 年復排公演的《洪湖赤衛隊》,劇情得到濃縮,臺詞得以精簡,舞美更加精緻,配器更為整齊,時長縮短為兩個小時,大家耳熟能詳的《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改編成了氣勢磅礴的大合唱,大大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代「韓英」王玉珍。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無論哪個版本,都飽含著湖北歌劇人的匠心。第一代「韓英」王玉珍,曾6次到洪湖體驗生活,聽老革命、老紅軍講述當年的革命故事和經歷。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影響下,而後扮演「韓英」的李祝華、劉丹麗、馬婭琴、楊娟、陳小藝等都曾深入當地,與漁民、赤衛隊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只為讓角色更加豐滿。
在舞臺上扮演第三代「彭霸天」十多年的盧向榮,也曾作為第二代「劉闖」擔綱演出《洪湖赤衛隊》。無論是哪個角色,盧向榮都努力克服一切困難,日夜練習,用專業的表演帶給觀眾最好的視聽感受。
《洪湖赤衛隊》劇照,左為盧向榮,右為李祝華。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第三代「韓英」劉丹麗。圖片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提供
正是一代代湖北歌劇人的付出和努力,《洪湖赤衛隊》火了60年。如今,它的演出版圖已然遍布全國,更是登上雪梨歌劇院、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大廳等世界頂級劇場。
甲子輝煌,經典流芳。《洪湖赤衛隊》歷經60年歲月錘鍊,歷久彌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湖北文藝精品迭出,百花齊放;文藝鄂軍人才輩出,燦若群星;文學、戲劇、美術、音樂、雜技等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今天,當我們再次唱起《洪湖水浪打浪》,仍覺意猶未盡,滿是自豪,而荊楚文藝的輝煌篇章正在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