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期間,困擾八路軍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武器嚴重不足。為了滿足部隊的武器彈藥需求,各根據地都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興辦了一些小型軍械所。
1939年,設在榆社韓莊的八路軍總部修械所,也就是軍工部一所因為日軍掃蕩受到威脅,因此決定將其轉移到較為隱蔽、地勢險要的黃崖洞,因此後來八路軍總部修械所也被叫做黃崖洞兵工廠。
1939年9月,黃崖洞兵工廠正式開始建設,並逐步將總部修械所的車窗設備搬遷到這裡。在此期間,八路軍也積極通過各種途徑購買、搜集設備。到黃崖洞兵工廠建設完成以後,已經具有蒸汽機一臺,車床、刨床、鑽床等各類工具機20多部,發電機一臺,成為當時華北敵後最大的一個兵工廠。
當然,黃崖洞兵工廠的設備和正規的兵工廠相比還很簡陋,而其原料來源,也主要是靠戰鬥繳獲和民間收集。像黃崖洞兵工廠的鋼材主要是靠八路軍和遊擊隊扒鐵軌所得,銅則是收集民間破舊銅器、銅錢。因此無論是產品品種還是產量都無法正規兵工廠相比。但是在工廠工人的努力下,黃崖洞兵工廠還是生產了不少的武器彈藥,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福帶領技術人員在1939年研製,並利用鐵軌鋼為原料生產。1940年,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帶著製造出來的新槍去總部匯報工作時,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由於恰逢8月1日,這種步槍就被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由於原材料所限,八一式馬步槍的性能和當時世界上的主流步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畢竟是根據地能自己生產的一種步槍,因此深得戰士們的喜愛。到1941年11月,黃崖洞兵工廠共生產八一式馬步槍3000多支。
不過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產品並非只有步槍,其根據日本擲彈筒改進的七一式50毫米輕型迫擊炮也非常有名,到撤離黃崖洞為止,生產了800多門,炮彈2萬多發。
此外黃崖洞兵工廠還生產了手榴彈、地雷等產品,在抗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