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是十分混亂的。當時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外有列強環伺,內有各地軍閥紛爭,在中國大地上搶佔地盤,劃分勢力範圍。在20世紀30年代初,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閥就是張作霖領導下的東北軍。東北軍鼎盛時期的實力甚至強過南京國民政府的嫡系部隊,軍隊涵蓋海、陸、空,人數30多萬。當時東北軍擁有一座兵工廠,能生產各類輕重武器裝備,規模數亞洲第一。
經過晚清洋務運動之後,各地軍事工業企業先後興起。為了應對沙俄對東北地區的侵略,旅順船塢局、奉天機器局、東三省軍械總局等近代軍事工業先後被建立起來,這些都為建立東北地區的軍事工業奠定了基礎。民國軍閥割據初期,張作霖在奉天建立了奉天軍械廠。不過,當時的奉天軍械廠規模比較小,生產的武器裝備也大都是手榴彈、子彈這些,而無法製造重型武器。1918年9月,徐世昌總統特任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正式取得了東三省的控制權,為壯大實力,於是投資5億,耗費10年時間建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是上世紀20年代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素有「東方克虜伯」之稱。
「東方克虜伯」剛開始藉助的當然是德國的技術,原來一戰之後,戰敗國德國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要求,必須要將軍事工業設備轉賣出去。張作霖得此消息,迅速派人趕赴德國購買了這批機器設備。1922年,張作霖將奉天軍械廠改為東三省兵工廠(又稱東北兵工廠),重新建設槍、炮彈、炮等三廠,所有機器購自日本,並聘請日本技師擔任設計指導。1925年楊宇霆升任督辦後又派徳藉技師赴德採購大量機器,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擴建之後的東北兵工廠有機器8千餘部,職工數萬人,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東三省兵工廠擁有國內僅有的兵工專用精密檢測儀器設備,年產各式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1000多挺,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槍彈1~1.8億發,以及大量的炸藥、航空炸彈等軍用物資。東三省兵工廠不僅產能強,研發能力也非常強。依託國內外優秀的技術人才,東三省兵工廠研發仿製出各種類型的武器。從75毫米的野炮、山炮、平射炮、高射炮到240毫米的榴彈巨炮應有盡有,尤其是仿製的日本火炮,凡是日本有的火炮它都有對應傷制型號。 兵工廠建成後,廠區長達2.5公裡,寬約1.3公裡,職工數萬人。兵工廠設有無煙藥、制槍、制炮、炮彈等各種製造廠,還有熱電廠、煉鋼廠、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此外,還單獨組建了以研究生產迫擊炮為主的奉天迫擊炮廠。
東三省兵工廠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 加強技術革新,設備、工藝在生產過程中逐步得到改善,基本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生 產。1929年後,東三省兵工廠槍彈生產可達到日產子彈40萬發以上,其龐大的生產能力令日本人亦為之側目。
1930年的東北兵工廠可年產大炮150門,炮 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機關槍1000挺以上,一個月即可裝備一個整編師。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其研發生產的「遼十三"步槍,綜合捷克、日本和德國等多國步槍特點,綜合性能比日本的三八大蓋和中正式步槍還要出色。槍管使用的錳矽合金鋼材全部自行生產,性能絲亳不比進口貨差。綜合可見當時的東北軍實力多麼的強悍,在國內完全傲視群雄。 東三省兵工廠仿製的火炮性能非常出色,日本的火炮它都有對應仿製型號。德國、奧地利、瑞典等兵工強國的火炮也都在它的仿製範圍,其生產範圍包括高射炮、反坦克炮、加農炮、山炮、榴彈炮等各種型號。其仿製的奧地利100輕榴彈炮性能絲亳不比原裝差,其仿製的240毫米火炮連日本都饞的流口水,這種重炮在亞洲非常少見,當時的關東軍僅僅兩門,東三省兵工廠竟然有一整條生產線。
當時的東三省兵工廠還能生產載重汽車和飛機零部件,並具備較強的飛機修配能力,除了坦克和飛機可以說都能造。
可這一切都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成為日軍的戰利品,當時日本佔領瀋陽後就迅速接收了東三省兵工廠,讓日本人都瞠目結舌的是,倉庫裡擺滿了各類兵器,有10萬餘支步槍,手槍6萬餘支,成堆的炮彈和子彈有數百萬發,成堆的大炮連炮衣都沒有褪下,各式機關槍2500餘挺,迫擊炮廠損失各式迫擊炮2300餘門,東北航空處損失的300架飛機比國民政府全部飛機的總和都多,張作霖購買的數十輛M-18以及美國版的FT-17坦克幾乎全被日軍繳獲或摧毀。這些損失的裝備之後成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