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崖洞」兵工廠隨著電視劇《八路軍》、電影《百團大戰》熱播,已經家喻戶曉。誠然,「黃崖洞兵工廠」是抗戰時期,華北敵後八路軍創建的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年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
1941年11月11日,日軍5000多人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特務團與4倍於我的敵人激戰8晝夜,殲敵1000多人,贏得了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果。黃崖洞保衛戰也成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一次最成功的模範戰鬥。
黃崖洞兵工廠錘鍊出了一大批工業建設人才,新中國成立後,這些人才奔赴各地,繼續在武器裝備方面發揮力量。但黃崖洞兵工廠的歷史使命也隨之結束了,新中國有了更先進的設備和製造環境。
當時,東北三省工業水平領先全國,率先誕生了一大批大型工廠,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北小城北安市,誕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大的輕武器兵工廠——慶華工具廠(代號626廠)。
北安市,隸屬黑龍江省,位於松嫩平原東北部濱北、齊北、北黑3條鐵路交匯處。北安市地理位置優越,是進出中國北方重要邊貿城市黑河及旅遊勝地五大連池的交通樞紐,在抗戰勝利後曾一度是黑龍江省的省會。
626廠也稱國營慶華機械廠,曾經是中國槍械行業的龍頭老大。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這個中國最大的步槍生產廠徹底地走入了歷史。626廠從誕生之初到退出歷史舞臺,累計生產槍械900餘萬支,可裝備800個步兵師,為國防工業立下赫赫戰功。
1950年2月,東北局負責人提出建立兵工廠的想法。這才有了瀋陽51兵工廠一分為三,槍廠搬到了小興安嶺腳下的北安,炮廠搬到了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齊齊哈爾,彈藥廠搬到大興安嶺餘脈雅魯河畔的碾子山,呈三角之態。
如此布局,是東北兵工局的深謀遠慮,齊北一帶為鐵路、公路的交通樞紐,可進可退;這三角之地是山區和平原的結合部,必要時可進一步「工廠進山,設備進洞」;這裡離蘇聯遠東地區接壤,當時叫「背靠沙發」,能夠方便學習蘇聯老大哥的技術。
1950年冬天,北安一共來了1631名技術工人,還有1358臺套機器設備,以及3000多噸材料、工具。當年,626廠共設立了第一批的8個生產車間,一條完整的槍械生產線至此初步形成。
當時,正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生產武器支援韓戰成為當時626廠的首要任務。黨中央交給他們的任務就是趕製50式衝鋒鎗,來彌補與美軍短兵相接時火力上的不足,這也正式開啟了國產衝鋒鎗的歷史。
50式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槍管材料改為50A鋼,內膛鍍鉻,全槍多採用焊接、鉚接等一次成型工藝,配有35發彈匣,結構簡單、火力較猛、生產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等特點,建廠的第一年就生產了3.6萬支裝備部隊。
為了滿足志願軍戰士的需要,626廠進行了擴招,新招收3000人加入生產隊伍。到韓戰結束,626廠共向朝鮮戰場提供了35.8萬支50式衝鋒鎗。受到志願軍戰士的一致歡迎,為此還為50式衝鋒鎗譜寫了專屬歌曲。
50式衝鋒鎗也不負所望,成功地壓制了美式衝鋒鎗的火力,在局部鬥爭中幫助志願軍戰士形成火力優勢,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為抗美援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如今,626廠已經成為歷史,於2005年破產重組,一代巨星就此隕落。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12年末,在原626廠廠址上,北安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建成,在那裡還能看到當年626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