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翻譯劉祿曾: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2020-12-16 金臺資訊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落實寬待政策,

讓美國俘虜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上海解放後,從東吳大學法學院(位於上海)畢業的劉祿曾原準備到學校工作。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

「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

在敵工部,劉祿曾要翻譯大量繳獲的軍事文件和宣傳品,還要審訊戰俘。第一次見到大群「聯合國軍」俘虜,劉祿曾印象很深刻,「披個毛毯,搞得狼狽不堪。」這些俘虜主要是美軍,也有少量其他國家士兵。上級要求速問速審,3天內了解俘虜的「來龍去脈」,分門別類後送往俘虜營。劉祿曾和敵工部一位幹事搭檔露天審訊時,敵機前來盤旋掃射,俘虜們被嚇得到處躲避、很是狼狽。

審訊戰俘不是光懂語言就行,還得了解學習軍隊編制、軍事用語、敵軍概況等,以便審訊有的放矢。「本來我不知道班排連營編制,不知道裝備、兵種是什麼,邊審訊邊學習。」劉祿曾積累了各種資料以便速查,當時的筆記本,她至今仍保留著。

經劉祿曾審訊過的有傲氣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有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士兵,有的俘虜曾是罪犯,到朝鮮當兵賣命抵刑期。有的俘虜起先對抗情緒強烈,最終被我優待政策感召。

在劉祿曾經歷中,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1979年春,在外事部門工作的劉祿曾隨著名教育家吳貽芳博士赴美訪問。在紐約白羅克侖博物館組織的一次聚會上,和劉祿曾年齡相近的一位高個子男人主動詢問她的來歷,隨後與她熱烈握手。原來這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餐館老闆,1951年春曾作為美國陸戰一師的新兵被俘後,劉祿曾審訊過他。

為何時隔28年伯特納還記得劉祿曾呢?劉祿曾笑言:「是因為我在他身上落實的俘虜政策比較多。」一天,一位戰士來報告,有個高個子俘虜昨天裝病表現不好。她了解後發現伯特納是真的生病發燒,於是找來軍醫給他看病服藥,當晚送俘虜時還安排他乘車。一個下午,劉祿曾見到一位調皮的志願軍小戰士刮伯特納的大鼻子逗著玩,就制止了小戰士,「我告訴他刮鼻子也是不尊重人,與我軍寬待俘虜政策不符。」正是這幾件小事,讓伯特納對志願軍和這位女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狂奔過封鎖線,

炮彈就在身側爆炸

為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1952年底,劉祿曾奉命調到第24軍政治部敵工科,隨廣播小分隊上前沿對敵進行英語廣播。

雖不是去打仗,上前線仍是九死一生。「到前沿陣地去,必須要過炮火封鎖線這一道關。」劉老解釋說,敵人掌握了我軍人員特別是後勤運輸的規律特點,「知道我們天天必須要從這裡走,所以就盯住這條線打炮彈。」必經之路上,敵炮火打出兩道封鎖線,了解落彈規律的一位老戰士是關鍵引路人。「他說大家一起趕快蹲下來,等到敵人炮火封鎖這一陣子過了,我們就過。」過封鎖線必須一口氣跑完,衝進壕溝才算安全。

20多天後,劉祿曾完成任務後下撤時更危險。這次引路人是位通信班長,換走本來很少受炮擊的另一條路,當天炮火卻極為猛烈。班長急了,幫劉祿曾背起包,不停催她:「快跑!過了就是勝利。」偏偏戴著大棉帽、穿著厚棉衣和靴子的劉祿曾在雪地裡就是跑不動。

大概跑了20分鐘,一枚大炮彈在附近爆炸,劉祿曾感到一塊彈片從身邊疾飛過去,打在一棵樹上發出亮光,「看到火星一亮,才發現這個炮彈就在身邊。」

衝進一處火箭炮掩體,劉祿曾一下躺倒在了地上。洞裡有不少人在隱蔽,看到在這麼猛烈的炮火下還有小姑娘過封鎖線,都很驚訝,「好多人說『小鬼沒死,萬幸、萬幸』。」

封鎖線上無畏來回的戰友有很多,許多十八九歲的運輸員每天都要往前沿運糧彈。

後勤運輸艱難,坑道生活也極為困難。第一次上前沿,劉祿曾住在一個班的坑道,吃喝拉撒睡都極為不便。吃一般用最簡單的做法,炊事員炸油餅、饅頭給大家吃。「最艱苦的是缺水。」劉祿曾說,戰士們偶爾冒險從山底下水坑打水上來,水桶被打穿是常有的事。

洞裡照明靠蠟燭,一炮打過來就可能被震滅。照明、做飯、呼吸都消耗氧氣,坑道裡空氣十分渾濁。一次劉祿曾出去檢查廣播線路,一出坑道馬上就暈倒了。戰士們趕緊把被新鮮空氣「擊暈」的劉祿曾拉回來,躺在石頭壘成的床上,半小時才緩過來。

停戰夜,

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劉祿曾兩次到前沿對敵廣播,都在重要時間節點上。1952年底,為利用聖誕節開展政治攻勢,劉祿曾和廣播隊到了前沿一個連指揮所。喇叭設在山頂掩體裡,播音室在坑道,用兩個手搖發電機驅動,到了天黑廣播就開始了。

「要講能讓敵人接受的話。比如聖誕節到了,要激發對方思家厭戰的情緒。對敵政治工作、心理戰各個國家都在搞,但心理戰要搞得好是一門學問。」劉祿曾說,當時宣傳方式很靈活,會用留聲機播放《歡樂頌》《鈴兒響叮噹》等聖誕歌曲,播放美國人熟悉的民間小曲,還會念美軍士兵身上找到的《一封沒有完成的家信》。白天,劉祿曾就放歌曲、放相聲快書豐富戰士們的娛樂生活。

劉祿曾記得,等到1953年停戰前夕上前沿,廣播時往往對面還會停止開炮,她就把停戰談判最新進程播送給對面,瓦解敵人士氣。

1953年7月27日晚10點,劉祿曾在最前沿等來停戰的一刻。和戰士們爬出戰壕,看到對面山頭出現美軍士兵,劉祿曾用英語和對面山頭上美軍士兵作了告別,「We want peace,we hate war(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厭惡戰爭)。」

撤出陣地那個明朗的早晨,劉祿曾至今記得。沿途朝鮮人民已在蓋房子重建家園,劉祿曾在山下炮彈坑積成的水塘裡高興地洗手洗臉,「那時心情太好了,空氣、水分、陽光,從來沒有感到這樣珍貴。」 本報記者 陳月飛

本報通訊員 丁 勇

攝影攝像 譚倩文

相關焦點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劉祿曾: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  「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
  • 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訪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心理攻勢擾亂美軍?志願軍中的「戰地夜鶯」
    軍的隨軍翻譯。隨著戰場安靜下來,劉祿曾開始了英文喊話 「Don't be killed in the unrighteous war」,不要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被殺掉!經過劉祿曾的心理進攻,美軍終於抵擋不住,厭戰情緒蔓延,不得不常常換防。此後的金城反擊戰,劉祿曾仍然戰鬥在最前沿陣地上,用「歌聲」瓦解敵人的抵抗意志。「戰地夜鶯」這個稱號因此而來。
  • 一位被俘美軍向志願軍女兵哭訴:他是偷車賊,只有志願軍把他當人
    當時和劉祿曾一起被徵召到志願軍當翻譯的共有22人,他們一起於1950年底進入戰火紛飛的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第9兵團的司令員是宋時輪,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第9兵團的任務是在東線戰場的長津湖地區誘殲美軍第10軍。
  • 常去前線英文喊話的志願軍女兵,美國大兵給她起了有趣外號!
    她們有的深入前線坑道進行對敵廣播喊話,開展瓦解敵軍的思想工作;有的在戰場上訊問敵軍被俘的官兵;還有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參加對「聯合國軍」戰俘的管理。總之,她們不怕困難,屢屢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她們的貢獻至今依然對中國與世界的民間交往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劉祿曾就是她們其中的一員。
  • 停戰前1小時,美軍突然開火卻遭志願軍反擊,死於得意忘形
    兩軍交戰,對比的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優劣、參戰人數的多少,更多時候考驗的則是士兵們的綜合素質。美國軍隊是世界上公認的武器裝備最強最完整的軍隊,但是他們總會因為士兵們的懈怠放鬆給自己帶來極為不利的後果。
  • 志願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在各個軍的動員會上,各個部隊負責文化教育的文化教員向志願軍所有官兵口授了一句英語:「Hello!Laydownyourαrms,Wewon′tkⅰllyou。」,現在估計大多數中國人都明白這句英語的意思,因為它翻譯過來就是:「喂!舉起手來,繳槍不殺。」。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女翻譯感化美軍俘虜,戰後兩人在美國不期而遇
    女主角的名字為劉祿曾,劉祿曾雖然是女兒身,但是卻是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一名傑出女性。1950年,抗美援朝拉開序幕,劉祿曾按捺不住自己的滿腔熱血,投身到了抗美援朝之中。
  • 韓戰中,志願軍喊話美軍就投降,僅僅因為美軍是富貴兵嗎?
    美國號稱強國,美軍號稱打不贏的軍隊,可是在韓戰中,這一神話屢屢被打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志願軍經常遇到主動投降的美軍,還沒開打就投降,如果採用喊話的方式,則投降的更多,不是一人二人投降,而是成建制,一個連一個連的投降。
  • 上海名媛參加志願軍,她審訊過的美軍戰俘,回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因為大量的美軍俘虜語言溝通困難,志願軍從上海招募了一批英語翻譯入朝,劉祿曾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穿上了心儀已久的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然而,等她踏上戰場才發現,這裡根本沒有她想像中的戰地浪漫,有的只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劉曾第一次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
  • 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擔任翻譯審訊俘虜,20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志願軍抗美援朝,三年苦戰之後和美軍籤訂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為我們所熟悉。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200萬發炮彈,火力密度比二戰更大,導致志願軍的地面工事被全部摧毀,我軍只能在坑道裡和美軍展開戰鬥。
  • 抗美援朝戰場的夜鶯「劉祿曾」,她用特殊的方式瓦解美軍的戰鬥力
    01 名媛變女兵,冷熱苦寒決不掉隊劉祿曾被分配在志願軍第九兵團政工部下屬的敵工部,具體工作是調查研究組的英文翻譯,包括審訊戰俘。當時已是第三次戰役之後,敵工部堆著一大堆繳獲來的英文文件和宣傳品,劉祿曾和兩位女同事既要把英文文件翻譯出來,還要聽取敵臺,隨時把情況匯報上級。可她們三人入朝之前,誰也沒學過軍事。
  • 紐約一餐廳老闆對顧客劉祿曾說:在朝鮮戰場,我曾是你的戰俘呀!
    中朝戰俘離開美軍部隊時是奔跑著的,因為在戰俘營中他們幾乎沒有過過一天舒坦日子。美國為了在談判時可以獲得更多籌碼,還對中朝戰俘進行武力"甄別",強行要求他們同意"拒絕遣返"。別看歸來時他們身上的衣服和鞋都是新的,可實際上那是出發前一晚,美軍才強行讓他們換上的。
  • 與美軍交接志願軍戰士遺體
    1954年,即抗美援朝停戰後的第二年,開城市政府當局特地將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撥出來,用於修建兩個彼此相鄰的烈士陵園,分別埋葬從敵佔區搬運回來的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死亡人員的遺骸。這項接運與掩埋遺體的工作,是由軍事停戰委員會屬下的一個臨時組成的部門——墓地註冊委員會來進行的,歷時將近一年。
  • 美國二戰英雄被俘虜,死活不承認自己身份,志願軍翻譯一嗓子識破
    作者:原志願軍戰俘管理所翻譯 蘇寵慈1951年4月,正在師範學院讀書的我,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奔赴朝鮮,在志願軍戰俘管理所任英語翻譯,直至1957年回國。耳聞目睹了尋找、發現到釋放美軍二十四師師長迪安將軍的過程。
  • 志願軍小莫,獨創英語喊話歌,退役教英語,四川高考奪第一
    因此,志願軍裡但凡有精通外語的人才,個個都成了首長手中的寶貝疙瘩。這首「英語喊話歌」,就是50軍149師政治部敵工組副組長莫若健的傑作,他在給全師文化教員突擊培訓英語時,教的就是這首歌。
  •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李承晚不滿美停戰談判,韓軍精銳單幹讓志願軍千門火炮揍沒了脾氣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中朝(蘇)聯軍經過長達3年的戰爭,雙方損失大量的人員和物資終於將戰線維持到38°一線,美軍已經明確認識到了中朝聯軍的實力和決心。美軍如果長期深陷亞洲戰場將會對美國一直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戰略,同時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
  • 用機槍擊落美軍戰機,士兵等著挨處分!志願軍總司令說:連升三級
    今天上午(10月23日),我國隆重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志願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鑄就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位在朝鮮戰場上,首創用機槍擊落美軍戰機的士兵,這位英勇的戰士打下美軍戰機後說「我等著挨處分吧!」。這是為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