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劉祿曾: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

2020-12-22 新華報業網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落實寬待政策,讓美國俘虜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上海解放後,從東吳大學法學院(位於上海)畢業的劉祿曾原準備到學校工作。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

  「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

  在敵工部,劉祿曾要翻譯大量繳獲的軍事文件和宣傳品,還要審訊戰俘。第一次見到大群「聯合國軍」俘虜,劉祿曾印象很深刻,「披個毛毯,搞得狼狽不堪。」這些俘虜主要是美軍,也有少量其他國家士兵。上級要求速問速審,3天內了解俘虜的「來龍去脈」,分門別類後送往俘虜營。劉祿曾和敵工部一位幹事搭檔露天審訊時,敵機前來盤旋掃射,俘虜們被嚇得到處躲避、很是狼狽。

  審訊戰俘不是光懂語言就行,還得了解學習軍隊編制、軍事用語、敵軍概況等,以便審訊有的放矢。「本來我不知道班排連營編制,不知道裝備、兵種是什麼,邊審訊邊學習。」劉祿曾積累了各種資料以便速查,當時的筆記本,她至今仍保留著。

  經劉祿曾審訊過的有傲氣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有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士兵,有的俘虜曾是罪犯,到朝鮮當兵賣命抵刑期。有的俘虜起先對抗情緒強烈,最終被我優待政策感召。

  在劉祿曾經歷中,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1979年春,在外事部門工作的劉祿曾隨著名教育家吳貽芳博士赴美訪問。在紐約白羅克侖博物館組織的一次聚會上,和劉祿曾年齡相近的一位高個子男人主動詢問她的來歷,隨後與她熱烈握手。原來這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餐館老闆,1951年春曾作為美國陸戰一師的新兵被俘後,劉祿曾審訊過他。

  為何時隔28年伯特納還記得劉祿曾呢?劉祿曾笑言:「是因為我在他身上落實的俘虜政策比較多。」一天,一位戰士來報告,有個高個子俘虜昨天裝病表現不好。她了解後發現伯特納是真的生病發燒,於是找來軍醫給他看病服藥,當晚送俘虜時還安排他乘車。一個下午,劉祿曾見到一位調皮的志願軍小戰士刮伯特納的大鼻子逗著玩,就制止了小戰士,「我告訴他刮鼻子也是不尊重人,與我軍寬待俘虜政策不符。」正是這幾件小事,讓伯特納對志願軍和這位女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狂奔過封鎖線,炮彈就在身側爆炸

  為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1952年底,劉祿曾奉命調到第24軍政治部敵工科,隨廣播小分隊上前沿對敵進行英語廣播。

  雖不是去打仗,上前線仍是九死一生。「到前沿陣地去,必須要過炮火封鎖線這一道關。」劉老解釋說,敵人掌握了我軍人員特別是後勤運輸的規律特點,「知道我們天天必須要從這裡走,所以就盯住這條線打炮彈。」必經之路上,敵炮火打出兩道封鎖線,了解落彈規律的一位老戰士是關鍵引路人。「他說大家一起趕快蹲下來,等到敵人炮火封鎖這一陣子過了,我們就過。」過封鎖線必須一口氣跑完,衝進壕溝才算安全。

  20多天後,劉祿曾完成任務後下撤時更危險。這次引路人是位通信班長,換走本來很少受炮擊的另一條路,當天炮火卻極為猛烈。班長急了,幫劉祿曾背起包,不停催她:「快跑!過了就是勝利。」偏偏戴著大棉帽、穿著厚棉衣和靴子的劉祿曾在雪地裡就是跑不動。

  大概跑了20分鐘,一枚大炮彈在附近爆炸,劉祿曾感到一塊彈片從身邊疾飛過去,打在一棵樹上發出亮光,「看到火星一亮,才發現這個炮彈就在身邊。」

  衝進一處火箭炮掩體,劉祿曾一下躺倒在了地上。洞裡有不少人在隱蔽,看到在這麼猛烈的炮火下還有小姑娘過封鎖線,都很驚訝,「好多人說『小鬼沒死,萬幸、萬幸』。」

  封鎖線上無畏來回的戰友有很多,許多十八九歲的運輸員每天都要往前沿運糧彈。

  後勤運輸艱難,坑道生活也極為困難。第一次上前沿,劉祿曾住在一個班的坑道,吃喝拉撒睡都極為不便。吃一般用最簡單的做法,炊事員炸油餅、饅頭給大家吃。「最艱苦的是缺水。」劉祿曾說,戰士們偶爾冒險從山底下水坑打水上來,水桶被打穿是常有的事。

  洞裡照明靠蠟燭,一炮打過來就可能被震滅。照明、做飯、呼吸都消耗氧氣,坑道裡空氣十分渾濁。一次劉祿曾出去檢查廣播線路,一出坑道馬上就暈倒了。戰士們趕緊把被新鮮空氣「擊暈」的劉祿曾拉回來,躺在石頭壘成的床上,半小時才緩過來。

  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劉祿曾兩次到前沿對敵廣播,都在重要時間節點上。1952年底,為利用聖誕節開展政治攻勢,劉祿曾和廣播隊到了前沿一個連指揮所。喇叭設在山頂掩體裡,播音室在坑道,用兩個手搖發電機驅動,到了天黑廣播就開始了。

  「要講能讓敵人接受的話。比如聖誕節到了,要激發對方思家厭戰的情緒。對敵政治工作、心理戰各個國家都在搞,但心理戰要搞得好是一門學問。」劉祿曾說,當時宣傳方式很靈活,會用留聲機播放《歡樂頌》《鈴兒響叮噹》等聖誕歌曲,播放美國人熟悉的民間小曲,還會念美軍士兵身上找到的《一封沒有完成的家信》。白天,劉祿曾就放歌曲、放相聲快書豐富戰士們的娛樂生活。

  劉祿曾記得,等到1953年停戰前夕上前沿,廣播時往往對面還會停止開炮,她就把停戰談判最新進程播送給對面,瓦解敵人士氣。

  1953年7月27日晚10點,劉祿曾在最前沿等來停戰的一刻。和戰士們爬出戰壕,看到對面山頭出現美軍士兵,劉祿曾用英語和對面山頭上美軍士兵作了告別,「We want peace,we hate war(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厭惡戰爭)。」

  撤出陣地那個明朗的早晨,劉祿曾至今記得。沿途朝鮮人民已在蓋房子重建家園,劉祿曾在山下炮彈坑積成的水塘裡高興地洗手洗臉,「那時心情太好了,空氣、水分、陽光,從來沒有感到這樣珍貴。」

  交匯點記者 陳月飛/文譚倩文/攝影攝像

  通訊員 丁勇

相關焦點

  • 當年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在美國認出了她——訪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擔任翻譯審訊俘虜,20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志願軍抗美援朝,三年苦戰之後和美軍籤訂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為我們所熟悉。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200萬發炮彈,火力密度比二戰更大,導致志願軍的地面工事被全部摧毀,我軍只能在坑道裡和美軍展開戰鬥。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女翻譯感化美軍俘虜,戰後兩人在美國不期而遇
    女主角的名字為劉祿曾,劉祿曾雖然是女兒身,但是卻是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一名傑出女性。1950年,抗美援朝拉開序幕,劉祿曾按捺不住自己的滿腔熱血,投身到了抗美援朝之中。
  • 志願軍翻譯劉祿曾: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 上海名媛參加志願軍,她審訊過的美軍戰俘,回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見劉曾看過來,那個美國人鼓起勇氣走了過來,說道:「女士,你是從中國來的嗎?你是姓劉嗎?你還記得我嗎?我曾是你的俘虜,我叫伯特納。」劉曾吃了一驚,思緒一下子回到了炮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大學的劉祿曾她的主要工作是翻譯文件和情報、監聽敵臺並審訊俘虜。在這些工作中,最難的就數審訊俘虜了。一些美軍士兵雖然被俘,但一看到審訊他們的竟然是這麼年輕的姑娘,都變得傲慢起來,有的人甚至對著劉祿曾吹起了口哨。
  • 名媛參軍,成為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多年後在美國被曾經的俘虜...
    那美國人繼續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曾經是你的俘虜,我是詹姆斯!」劉祿曾非常吃驚,因為眼前這個美國人是二十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國戰俘。一句話,就把劉祿曾的思緒帶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
  •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翻譯,26年後來美工作,被曾經美軍俘虜一眼認出
    而今天我們聊一聊上甘嶺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在上甘嶺的坑道裡面,有一位女兵叫做劉祿曾。她是唯一一個在上甘嶺坑道中的女兵。等到他二十六年後來到了美國,還被一個曾經的美軍俘虜直接認了出來。當時劉祿曾是跟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對於英語十分精通,它主要負責在陣地上跟俘虜們進行溝通。在戰爭時期劉祿曾見到了很多的美國美軍俘虜,而其中有一個人面對我們軍隊的時候一直哭。
  • 抗美援朝戰場的夜鶯「劉祿曾」,她用特殊的方式瓦解美軍的戰鬥力
    1950年年底,抗美援朝前線抓獲了大量聯合國軍的俘虜,因為語言不通,無法審訊,繳獲的英文文件也無人能看懂。於是在上海急招了23人,其中女的10人,其中就有東吳大學法律系四年級學生——劉祿曾。劉祿曾是名將之後,她的曾祖父劉秉璋是晚清抗法名將,官至四川總督。劉家教育後代的故事中 ,曾祖忠君愛國、抗法守土的事跡總是排在第一位。
  • 心理攻勢擾亂美軍?志願軍中的「戰地夜鶯」
    夜鶯,因夜間鳴唱得名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有一隻「戰地夜鶯」夜幕是她的偽裝歌聲是她的武器「戰地夜鶯」劉祿曾戰地夜鶯劉祿曾在抗美援朝前線1952年,劉祿曾是剛剛接手上甘嶺戰役的24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繳獲了很多英文文件,俘虜了很多美軍士兵,正是急需英語翻譯人才的時候。劉祿曾得知後隨即報名,毅然前往朝鮮前線。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後,送到敵工部的美軍俘虜越來越多,管理人手變得緊張起來。本職是英語翻譯的劉祿曾經過培訓後,匆匆接手了戰俘管理的工作。劉祿增清楚,善待戰俘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優秀品質,也符合國際社會和人道主義的要求。
  • 一位被俘美軍向志願軍女兵哭訴:他是偷車賊,只有志願軍把他當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您應該姓劉,當過兵,還是一位翻譯官。」那位華人婦女怔了一怔,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因為她第一次來美國,在美國也沒什麼朋友,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居然會被一個陌生人認出來。她仔細端詳了半天,突然驚喜地問道:「你是詹姆斯?」
  • 紐約一餐廳老闆對顧客劉祿曾說:在朝鮮戰場,我曾是你的戰俘呀!
    以抗美援朝為例,在中朝方面和聯軍進行戰俘交換時,雙方手裡戰俘都離開時差別不是一般得大。中朝戰俘離開美軍部隊時是奔跑著的,因為在戰俘營中他們幾乎沒有過過一天舒坦日子。美國為了在談判時可以獲得更多籌碼,還對中朝戰俘進行武力"甄別",強行要求他們同意"拒絕遣返"。
  • 毛岸英用英語審訊美軍俘虜:態度和善還管點菸
    抗美援朝初期,南朝鮮李承晚軍第六師第二團第三營是一個機動營,在反坦克炮兵中隊的配合下,準備佔領鴨綠江南岸的重鎮碧潼,以阻攔我軍入朝參戰。  為此,我四十軍一一八師奉命出擊,根據敵情變化,決定在溫井裡以北布置埋伏,伏擊來犯之敵。  當敵人全部進入伏擊圈後,公路上頓時槍聲大作。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關於抗美援朝,有些不全面的相關書籍聲稱,志願軍入朝不久就得到了蘇聯援助的很多武器。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志願軍63軍的一位老兵曾專門指出某部紀實文學的錯誤,他們打鐵原阻擊戰時,用的還是繳獲來的美國炮,而不是書中所說的蘇式大炮。要知道,鐵原阻擊戰已經是第五次戰役後期了。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呂志斌:用生命保障前線軍需
    編者按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只會說一句英文的志願軍老兵,卻俘虜了20多名俘虜兵!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由此拉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序幕。當時的戰士很多人不會說英語,但是在我們採訪一位志願軍老兵時,他卻說:英語,我只會一句,卻很管用,只要一喊出來,對面的敵人就會乖乖舉手投降。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丨胡恒隆:「媽媽,兩個月後收不到信,我已經不在了」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胡恒隆出生於1931年,今年89歲,耄耋之年,卻鶴髮童顏,講話條理清晰、笑聲爽朗,樂觀的精神能瞬間感染每個在場的人。
  • 老兵回憶抗美援朝戰爭:臨時學英語向敵人喊話
    ■親歷者  王順才:1930年生於黑龍江,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曾獲兩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現居北京。  老兵,真的老了。59年前入朝參戰,那時候的王順才多年輕啊,二十出頭,意氣風發,戎馬倥傯。  人越老,懷舊的思緒就越強烈。
  • 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最近,在湖南電視臺播出的一檔節目中,已經88歲的志願軍老兵慄緒華在採訪中提起抗美援朝戰爭時激動不已,他豪邁地說道:「我們當年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Hello!Laydownyourarms,Wewon′tkillyou。』」
  • 88歲抗美援朝老兵:已不認數字卻仍記部隊番號
    我們關注這些「最可愛的人」,聽這些也許不常記得眼前事的老兵精確地敘述當年的經歷,不僅是為了重溫志願軍戰士當年的英勇頑強與無上榮耀,更是為了不讓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蒙塵,以珍愛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和祖國邊陲的安寧。伴隨著衰老而至的記憶力退化,一度讓88歲的安傳培很難利索地從1數到10,他時而不知道3後面應該是幾,時而嘴裡念著「5」,手上卻比劃著8。「數字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
  • 70年過去,當年的戰士都已經垂垂老去,但老兵不會
    圖1:抗美援朝戰爭影片《金剛川》的海報 近日隨著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影片《金剛川》上映,銀幕上的戰火硝煙又把我們帶回了當年的戰場,七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志願軍戰士都已經垂垂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