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總是很神奇的,都說相見是為了離別,而離別定會再次相見,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正是如此,雖然故事發生在戰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但是故事的女主角依靠自己的善良和語言藝術感化了無數的俘虜,讓他們幡然醒悟,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女主角的名字為劉祿曾,劉祿曾雖然是女兒身,但是卻是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一名傑出女性。1950年,抗美援朝拉開序幕,劉祿曾按捺不住自己的滿腔熱血,投身到了抗美援朝之中。抗美援朝期間,劉祿曾作為翻譯官審訊過很多美軍俘虜,並且還嚴格落實了志願軍優待戰俘的相關政策,為抗美援朝的取勝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劉祿曾的出身優渥,父親是晚清淮軍名將劉秉章,他的外祖母也是德高望重,家世顯赫的。出生在這種環境中,劉祿曾並不像其他的小姐一樣嬌生慣養,而是滿腔熱血,立志成為一名戰士,奔赴戰場,保家衛國。她清秀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熱血之心。
在家人的循循教導之下,劉祿曾的成績一直都很不錯,後來在東吳大學學習法律,由於課程是全英文的,所以劉祿曾的英語水平也很高,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英語對話。在大學期間,劉祿曾學習依然很用功,但是她從來沒想過成為一一名律師,更沒打算從事法律工作,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參軍。為此她做出了許多嘗試,她知道自己作為女性,要去前線作戰幾乎是不可能,因此決定當一名文工團團員,但是就連這一願望,她也沒能實現。
劉祿曾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華,想要在部隊裡發光發熱,雖然被拒絕了,但是她不灰心,一直繼續等待機會。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她得知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需要英語翻譯人才,便即刻報名,最後也成功入選,成為了一名隨軍翻譯。
雖然是作為翻譯進入的部隊,但是她依然很高興,對劉祿曾來說,這就是自己一直以來想要實現的願望。不過,當她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漫天的炮火之後,心裡難免害怕,但她沒有退縮,她用了一段時間去適應,最終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並且開始高效率的工作。劉祿曾每天的工作就是翻譯文書,還有各種審訊翻譯工作,因為她很機靈,英語又好,經驗也足,所以劉祿曾也經常審訊俘虜。
有一次,劉祿曾審訊了一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俘虜,詹姆斯被俘後心情非常抑鬱,而且因為不了解志願軍優待戰俘的政策,總是擔心自己被處決,平時審訊時也不積極交代。作為翻譯的劉祿曾主動找到詹姆斯,向他普及了志願軍優待戰俘的政策,打消了詹姆斯心中的疑慮。並且,劉祿曾還主動關心詹姆斯,積極幫助詹姆斯。
有一次,詹姆斯生病發燒,不想吃飯,看守他的戰士以為他開始牴觸戰俘生活,因此對他態度不好,劉祿曾得知後主動找到詹姆斯,得知他真的在生病發燒,於是主動為詹姆斯找來藥品,幫他治療。也因為劉祿曾的舉動,使得她在詹姆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劉祿曾回到了祖國並且在南京政府部門工作,1979年,劉祿曾因為工作原因去往了美國,在紐約的一次聚會上,她碰到了一個人,那個人問她是否在部隊裡擔任過翻譯。經過簡單的交談,劉祿曾才發現原來這個人正是當年的詹姆斯。原來,詹姆斯在劉祿曾的影響下,改過自新,成為了一家美國餐館的老闆,開始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