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女翻譯感化美軍俘虜,戰後兩人在美國不期而遇

2020-12-17 騰訊網

命運總是很神奇的,都說相見是為了離別,而離別定會再次相見,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正是如此,雖然故事發生在戰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但是故事的女主角依靠自己的善良和語言藝術感化了無數的俘虜,讓他們幡然醒悟,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女主角的名字為劉祿曾,劉祿曾雖然是女兒身,但是卻是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一名傑出女性。1950年,抗美援朝拉開序幕,劉祿曾按捺不住自己的滿腔熱血,投身到了抗美援朝之中。抗美援朝期間,劉祿曾作為翻譯官審訊過很多美軍俘虜,並且還嚴格落實了志願軍優待戰俘的相關政策,為抗美援朝的取勝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劉祿曾的出身優渥,父親是晚清淮軍名將劉秉章,他的外祖母也是德高望重,家世顯赫的。出生在這種環境中,劉祿曾並不像其他的小姐一樣嬌生慣養,而是滿腔熱血,立志成為一名戰士,奔赴戰場,保家衛國。她清秀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熱血之心。

在家人的循循教導之下,劉祿曾的成績一直都很不錯,後來在東吳大學學習法律,由於課程是全英文的,所以劉祿曾的英語水平也很高,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英語對話。在大學期間,劉祿曾學習依然很用功,但是她從來沒想過成為一一名律師,更沒打算從事法律工作,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參軍。為此她做出了許多嘗試,她知道自己作為女性,要去前線作戰幾乎是不可能,因此決定當一名文工團團員,但是就連這一願望,她也沒能實現。

劉祿曾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華,想要在部隊裡發光發熱,雖然被拒絕了,但是她不灰心,一直繼續等待機會。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她得知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需要英語翻譯人才,便即刻報名,最後也成功入選,成為了一名隨軍翻譯。

雖然是作為翻譯進入的部隊,但是她依然很高興,對劉祿曾來說,這就是自己一直以來想要實現的願望。不過,當她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漫天的炮火之後,心裡難免害怕,但她沒有退縮,她用了一段時間去適應,最終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並且開始高效率的工作。劉祿曾每天的工作就是翻譯文書,還有各種審訊翻譯工作,因為她很機靈,英語又好,經驗也足,所以劉祿曾也經常審訊俘虜。

有一次,劉祿曾審訊了一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俘虜,詹姆斯被俘後心情非常抑鬱,而且因為不了解志願軍優待戰俘的政策,總是擔心自己被處決,平時審訊時也不積極交代。作為翻譯的劉祿曾主動找到詹姆斯,向他普及了志願軍優待戰俘的政策,打消了詹姆斯心中的疑慮。並且,劉祿曾還主動關心詹姆斯,積極幫助詹姆斯。

有一次,詹姆斯生病發燒,不想吃飯,看守他的戰士以為他開始牴觸戰俘生活,因此對他態度不好,劉祿曾得知後主動找到詹姆斯,得知他真的在生病發燒,於是主動為詹姆斯找來藥品,幫他治療。也因為劉祿曾的舉動,使得她在詹姆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劉祿曾回到了祖國並且在南京政府部門工作,1979年,劉祿曾因為工作原因去往了美國,在紐約的一次聚會上,她碰到了一個人,那個人問她是否在部隊裡擔任過翻譯。經過簡單的交談,劉祿曾才發現原來這個人正是當年的詹姆斯。原來,詹姆斯在劉祿曾的影響下,改過自新,成為了一家美國餐館的老闆,開始了新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擔任翻譯審訊俘虜,20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志願軍抗美援朝,三年苦戰之後和美軍籤訂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為我們所熟悉。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200萬發炮彈,火力密度比二戰更大,導致志願軍的地面工事被全部摧毀,我軍只能在坑道裡和美軍展開戰鬥。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不可思議的上甘嶺戰役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士兵面臨的是全世界裝備最精銳,作戰素養最高的美軍,而且此時的美軍剛剛經過二戰的洗禮,各軍種之間的配合可以說親密無間,這一點在《亮劍》中有過短暫描述,當時的差距只有真正參加過那次戰鬥的人才明白。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其炮兵火力密度,已然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翻譯,26年後來美工作,被曾經美軍俘虜一眼認出
    被我們熟記,例如秋收起義,還有萬裡長徵以及上甘嶺。而今天我們聊一聊上甘嶺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在上甘嶺的坑道裡面,有一位女兵叫做劉祿曾。她是唯一一個在上甘嶺坑道中的女兵。等到他二十六年後來到了美國,還被一個曾經的美軍俘虜直接認了出來。當時劉祿曾是跟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對於英語十分精通,它主要負責在陣地上跟俘虜們進行溝通。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在藝術再現的背後,歷史上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又是一個如何氣吞山河的戰場呢?位於三八線以北約30 公裡的五聖山,位於金化、金城和平康三角地區的中央,坡崖陡立,草深林密,是朝鮮中部的絕對制高點,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據的金化僅7公裡。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以俯瞰「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
    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發起的,原先準備是小規模戰鬥,最後發展成為戰役級別,雙方傷亡超4萬多人,能最後從上甘嶺走下來,都是幸運的。參加此戰的一位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這名美軍老兵名叫麥·卡拉漢。1952年10月,身材高大的23歲美國陸軍二等兵麥·卡拉漢,跟隨部隊在上甘嶺南面的三八線附近集結待命。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關於抗美援朝,有些不全面的相關書籍聲稱,志願軍入朝不久就得到了蘇聯援助的很多武器。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志願軍63軍的一位老兵曾專門指出某部紀實文學的錯誤,他們打鐵原阻擊戰時,用的還是繳獲來的美國炮,而不是書中所說的蘇式大炮。要知道,鐵原阻擊戰已經是第五次戰役後期了。
  • 上海名媛參加志願軍,她審訊過的美軍戰俘,回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因為大量的美軍俘虜語言溝通困難,志願軍從上海招募了一批英語翻譯入朝,劉祿曾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穿上了心儀已久的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然而,等她踏上戰場才發現,這裡根本沒有她想像中的戰地浪漫,有的只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劉曾第一次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絞肉機」之戰
    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 心理攻勢擾亂美軍?志願軍中的「戰地夜鶯」
    夜鶯,因夜間鳴唱得名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有一隻「戰地夜鶯」夜幕是她的偽裝歌聲是她的武器「戰地夜鶯」劉祿曾戰地夜鶯劉祿曾在抗美援朝前線1952年,劉祿曾是剛剛接手上甘嶺戰役的24軍的隨軍翻譯。這一年聖誕節,24軍組織了一隻宣傳小分隊,計劃過節前後向美軍發動心理攻勢。劉祿曾擔任的是英語廣播員。這隻小分隊的「武器」是一臺小型手搖發電機,一套大功率播音喇叭。而他們的「舞臺」是號稱「死亡之谷」的一片開闊地。每隔七分鐘,美軍就會轟炸一輪這片地區。劉祿曾明白,開展心理攻勢的首要辦法就是營造氛圍。聖誕節相當於「美國人的春節」,劉祿曾決定趁此機會,給美軍上演一場"四面楚歌"。
  • 名媛參軍,成為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多年後在美國被曾經的俘虜...
    那美國人繼續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曾經是你的俘虜,我是詹姆斯!」劉祿曾非常吃驚,因為眼前這個美國人是二十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國戰俘。一句話,就把劉祿曾的思緒帶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直到二十多天後,戰鬥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這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而美軍稱「金化攻勢」,代號「攤牌計劃」。戰役中志願軍第15、第12軍共投入3個師又1個團,火炮133門及工兵營、擔架營等,總兵力達4萬餘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願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 美軍「尖刀師」自帶嘲諷技能,找美女跟志願軍聊天,還送了大禮
    眾所周知,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由美軍挑起的。但是實際上,從春天開始美軍就開始了各種挑釁。一開始我軍還無視,後來美軍的一泡尿讓他們損失慘重。這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慘的一泡尿。此時駐守的是志願軍第15軍。第15軍經過九個月休整,補充了17000多人後開赴前線。到了前線的15軍開始挖坑道,對面的美軍也沒閒著。不知是哪裡找的美國播音員,天天跟志願軍戰士聊天:「15軍的弟兄們,你們丟下老婆孩子大老遠跑著這裡來人凍挨餓,圖啥?你們那幾條破槍是擋不住聯軍進攻的。」志願軍戰士可沒工夫撩妹,畢竟挖工事才是大事。美軍一看美女不行,就來嘲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