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一位美國媽媽懷了二寶,因為激素的原因導致她自我感覺面孔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當她錄視頻吐槽自己鼻子變得噁心,臉上爆痘變醜了的時候,卻意外地錄下了女兒的話:
你的鼻子一點都不噁心,你很漂亮,你的痘痘也很美,你身上的一切都很美,因為我愛你!
天啊!我被暖到了!這個孩子太會說話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會碰到這樣暖暖的孩子,他們稚嫩的話語,卻是那麼讓人心情舒暢、如沐春風。
這樣的孩子,通常被大人們稱讚:高情商。
然而,高情商的孩子真的是天生的嗎?
這自然會有一些性格因素在裡邊,但更多的,是孩子在後天受到外界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些外界影響中,起著最主要影響作用的,當然就是孩子的父母了!
育兒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曾提蒙臺梭利教育法中,0-2歲的孩子會經歷一個「模仿的敏感期」。
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樣子去廚房炒菜、做飯,模仿大人的樣子用廚房的用具;而且孩子不僅僅模仿成年人的行為,還會模仿同齡人或者比自己年紀大點的其他小朋友的行為。
孫瑞雪說:
模仿是指孩子重複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發展到領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後的能力的時候了。
如此說來,孩子的任何一項行為,包括她說話的語言邏輯方式,她的表達方式,都會因為模仿父母而受到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接觸到不同的孩子,有的暖如春風,有的與之交流和溝通卻感受到他帶有貶低和攻擊性的。
去年夏天我帶維尼去上美術課,在畫室樓下碰到了同班的另一個小朋友。兩個同齡女孩子很快玩到了一起。
樹上有一隻知了,很快被孩子們發現了,那個小女孩想去抓,可是抓不到,於是她問我:「阿姨,你能幫我抓知了嗎?」
我問她:在哪裡?
她反問我:在樹上呢,你眼睛不好使看不到嗎?
她的反問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我感受到了非常強烈的攻擊性。可是她也只是一個幾歲的孩子,我平靜地告訴她:我的確是沒有看到,但我的眼睛好得很,如果你希望得到我的幫助,完全可以指給我方位。」
女孩愣了一下,這時她的媽媽走過來指責她:你怎麼能這麼跟阿姨說話呢?沒禮貌!
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很可能和她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她的對話模式有關,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幾次畫室偶遇中,我發現她的媽媽就常常會用指責和攻擊的口吻對她說:你瞎嗎?我說話你沒聽到嗎?你就不能好好畫嗎?
於是孩子就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溝通方式,她對其他人也複製這種說話方式。
當然,4歲左右的孩子又怎麼可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她只會從自我為中心出發去考慮問題,所以,她對待周遭事物的態度,時刻複製著父母對她的方式和態度。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對讚美、鼓勵和愛,從來都是惜字如金。
其實我挺反感「中國式」這個詞彙,但是當我接觸了那些海歸家庭的父母和生活在歐洲、美國的朋友之後,切身地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衝擊。
並不是說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但是對待表達愛這方面來講,老外們的的方式的確值得我們吸取所長。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對孩子的愛要隱忍,從不輕易對孩子說「我愛你」;
更不能隨便誇讚孩子,即便是給孩子打分,也要打99分(滿分100),一定要留著那一分,美其名曰「進步空間」,防止孩子驕傲。
「激將法」更是我們在育兒中常用的,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諷刺、貶低、挖苦,就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小宇宙。
可是科學事實證明,能夠用「激將法」激勵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在20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講,打擊就是打擊、挖苦就是挖苦,諷刺就是諷刺,他根本無法感受到「激勵」的作用。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愛他們,就別吝嗇對他們的讚美,別吝嗇用語言對他們表達愛。
就像開篇視頻裡提及的那個小女孩,她毫不吝惜地向自己的媽媽表達愛,就連媽媽的痘痘都是最美的,想必,這位媽媽在平時也一定不吝嗇對她表達愛,她才能真正接納自己,更接納媽媽。
會表達愛的孩子通常用很高的讚美力,這樣的孩子自身的幸福感也很強。
因為,每一句讚美都是發自內心的,這和迎合討好地吹「彩虹屁」完全是兩碼事。
國外有一檔綜藝節目名叫《粉雄救兵》,本意是幫助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素人們,擁有更好的生活。
在這檔節目中,每一位嘉賓都會從內心去發現來改造的素人的美,並且用自己的專業水平去挖掘出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並且發自內心去讚美、去接納買一個來參加改造的素人。
那些在生活中不被接受、自卑,自我厭棄的素人們,在被嘉賓團的鼓勵、讚美、無限放大優點的時候,不僅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感受,也一點一點擁有了接納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如果有人在時刻接納和肯定他,首先自己擁有了幸福感,感受到愛,才能帶著幸福和愛去看世界。
這種幸福和愛從哪裡來?當然是最先源自父母,源自自己的家庭。
當我們在驚嘆那些能夠語出驚人的高情商孩子的時候,不妨好好想一想,他們的家庭和父母賦予了他們什麼,能讓他們像一個小太陽一樣溫暖周圍的人。
相信,當我們把這種能量賦予自己孩子的時候,他也會因此而變得溫暖起來,並且反哺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