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思考」學習有感

2021-02-19 鳳凰嘴101

駐足思考,第一次看到這門課程名字時,我內心戲滿滿,難道是因為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要我們適時停下腳步,偶爾想想詩和遠方?授課老師叫王野夫,好另類的名字,我腦洞大開,總部真捨得花成本,請了一個日本學者給我們來授課,簡直不要太服氣哦!直到三天前,這個謎底揭曉了。

駐足思考,這是一門訓練表達能力的課程,尤其是臨場表達能力的課程,它不僅能幫我們改善表達習慣,在短時間內快速組織思路,實現清晰、簡練、有力的表達。以上內容來源於百度哈!

不過,當我身臨其境地去學習其中的時間計劃、環球計劃、三角計劃、標準格式和盒子練習後,真心會覺得平時說話有多隨性,有多隨心,有多隨興,真心要感謝那些一直在我身邊聽我叨叨又不嫌棄我的領導、同事和家人,你們真的太不容易了。

現實中,我是一個內向羞澀的人;但在課程中,不自覺地被野老師帶動,每一次練習我都躍躍欲試,想要讓野老師幫我糾正我存在的表達缺陷。

培訓時間太短,短到整整一天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逝。或許我將一直是一個右半腦先行的人,但是,我會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嘗試運用這些技能。

說來也真巧,培訓結束當天,小女正要寫一篇大作文-放學路上,心血來潮,我和她比賽寫作文。不出意外的是,她以時間計劃寫作,我以環球計劃寫作;她以天氣變化為樁子,我以沿途地點為樁子。她看了我的文章後,感嘆了一句:「媽媽,你的想法構思很好,但是,你寫的地方都不是我們同學會去的」。

老趙在培訓結營時曾說過:「我們說話、寫文章,習以為常,殊不覺,要掌握高水平的演講、演示、演講,除非天縱奇才,其實都需要專業培訓。就好比我們都會走路,但不經過專業訓練,誰能說自己會「競走」呢?」這話簡直講到我的心窩裡了,關於講話好像我們一直都在講,可能真是探究起來,在我的前半生長長的求學生涯中,好像確實未經過嚴格的訓練。駐足思考,在表達前快速思考,思考後清晰表達。

王野夫-野老師,他出生於內蒙,求學於北京,工作於上海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野老師上課還有兩大特點:關注,他的眼睛就好比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那座達爾文雕像的眼睛,你站在任何位置,都感覺他在關注著你;聆聽,他能快速複述每一個發言人的內容,並提出改善提升建議。(抱歉,實在憋不出三角計劃,內傷中…)

本文作者:朱帆,來自華信設計院。

相關焦點

  • 駐足思考學習小結
    Think on your feet——駐足思考此課程的目的: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當別人對你進行詢問或挑戰時,僅用幾秒鐘的時間來說出你的想法
  • 讓孩子學習「三思而後言」,3個遊戲提升身心思考力
    在人人勇於表達自我的年代,每個孩子都擁有侃侃而談的能力,發現許多孩子總是急著發言,「忘記」在表達前先思考,,一旦進一步討論,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話題時,孩子就變得沉默,下面看看想讓孩子學習「三思而後言」,有3個遊戲提升身心思考力。
  • 關於機身「手感」與「觀感」的思考——iPhone 12 Pro Max 有感
    憑藉一招「浪子回頭」——採用更高素質更窄邊框的 OLED 屏幕令一眾消費者化身境澤,加上直邊框平屏幕的回歸,iPhone 12 在收割釘子戶的戰場大放異彩不辱「廚」命,同時也令下面這位兄臺略顯尷尬。而事實上「最合適的未必是最好的」。iPhone 12 Pro Max 最引人注目的優點也成為了它最被放大的缺點——大。曾經令人無力吐槽的「比大更大」的文案似乎在痛述自己生不逢時,因為它與 iPhone 12 Pro Max 才是絕配。
  • 表示思考的「思う」和「考える」,兩者有啥區別呢?快來了解下吧
    學習過日語的小夥伴都知道,日語中想要表達」我想…「時,一般會想到兩個單詞,一個是「思う」,另一個是「考える」,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它們倆又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它們倆的區別非常地細微,如果不仔細進行解析,確實很難分清兩者,今天我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我有感而發,於2010年11月27日發表了一篇《漫談「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近日重讀《費馬最後定理》和《難以企及的人物》二書,心中更是澎湃不已,遂改寫舊作以紓解胸懷。 何謂「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中國的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是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1990年以後,每次「菲爾茲獎」都有往年的「奧數得獎者」獲選,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即為2006年的獲獎者之一。 丘成桐先生說:「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正在扼殺我們的天才。」他並不反對奧數培訓,但不贊成帶著拿獎牌的目的去學數學,不贊成孩子一入小學就開始培訓奧數,孩子們也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奧數。
  • 都表示思考的意思,「思う」和「考える」有何不同?
    「子どもの將來をじっくり考える」(仔細地思考孩子的將來)這句話很自然,而「子どもの將來をじっくり思う」這個表現則不太自然,這正是因為「考える」是不間斷的思考,而「思う」是短時間的思考。再者,「考える」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志控制的,因此可以說「今から子どもの將來を考えよう」(從現在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
  • 「跳脫框架思考」英文怎麼說?
    除非你用創新的方式來思考,否則你不會想出好主意的。Let's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try to find a better solution.讓我們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以新的眼光看問題,試著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 澳門大學陳俊龍:顛覆縱向的「深度」學習,寬度學習系統如何用橫向...
    結合他在早期所做的單隱層網絡的相關研究,陳俊龍教授提出了一個名為「寬度學習系統」(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網絡結構,並從去年開始在多個場合提及這一概念。陳俊龍教授聯想到自己往期所做的相關工作,開始規劃設計一個「又快又準的算法和結構」。BLS 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的單隱層結構,具有兩個重要的優勢,一個是「橫向擴展」,另一個則為「增量學習」。與深度神經網絡不同之處在於,BLS 不採用深度的結構,基於單隱層神經網絡而構建,可以用「易懂的數學推導來做增量學習」。
  • 【重播】「跳脫框架思考」英文怎麼說?
    除非你用創新的方式來思考,否則你不會想出好主意的。Let's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try to find a better solution.讓我們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以新的眼光看問題,試著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 長大以後:觀「羅振宇2021年跨年演講」有感
    這是一場約會,一場要跨越20年,與時間的約會,我們都是「時間的朋友」。2015年底,羅振宇許下大願:跨年演講要連辦二十年。今年是第六場,也是倒數第十五場。一年一度,他真的來了。武漢當空明月高懸,光谷體育館座無虛席,我們都在聆聽分享羅振宇這一年365天思考啟發的結晶。2020年,可能很多人的感慨都是相同的:不容易。
  • 羅輯思維的「邏輯」問題 - 談獨立思考
    羅輯思維的「邏輯」問題我有一段時間很不喜歡羅輯思維,因為我發現他為了證明一個觀點,有時會舉一些非常不恰當的例子。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苦思」思考學
    這天上午,我們來到臺積電臺北辦公室。我曾在臺大演講時說過:大學生應養成終身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因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終身學習的效率不會高;沒有終身學習的習慣,獨立思考將缺乏材料。 終身學習需要有計劃,有系統,有紀律的。
  • 有趣的過去與未來的「FUN」,Honda 正在刷新「思考」
    「Honda 的所有技術都是為了實現顧客的「FUN」而存在。」Honda 執行董事兼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在 2019 年新年媒體大會上表示。中國處於科技快速發展,消費者需求日新月異的時代。Honda 開始不斷提升技術、夯實基礎,通過與更多「年輕的」、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開展協同創新,發揮中國獨有的創意與智慧,實現「FUNTEC WORLD」。
  • 譯文|「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
    今天我們分享兩篇文章,分別討論了「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希望你能有所啟發。設計師們,還在埋頭學編程?你需要商業眼光!作者 | Joshua Taylor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尋找優秀的設計領袖。
  • 假設性思維:一個讓「成長速度」提升10倍的思考方式!
    在談「假設性」的思考方式之前,想讓大家重溫一下思考的本質;我們日常中所熟悉的思考活動,本質上就是在一個在「處理信息」的過程;而隨著「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比例的不同;思考的活動也會發生變化:舉一個例子:
  • 關於「寫字」的思考
    今天與大家聊一聊「寫字」。從最剛開始憋一篇文章,到現在打開電腦就可以開始寫作,期間所經歷的,是這樣一個過程:靈感,寫作,修改,發布,重讀,反饋,以及接下來的一步。這一步,比較有意思。作為一個小有經驗的「小作者」,我想說:我至今都覺得自己寫的文字,不說很醜吧,至少看來看去總覺得有點怪怪的,除此之外,還總是會變相給自己挑刺兒。總有個習慣,針對幾句話,反覆品讀,「當時咋想的,這句話寫在這兒有點尷尬啊,那時候的我想表達啥意思呢……」。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我們很難預測未來……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可以預測,比如深度神經網絡這項技術會改變一切。」ACM(國際計算機協會)在美國當地時間 3 月 27 日公布了 2018 年圖靈獎的授予結果。ACM 將本屆圖靈獎頒給了深度學習領域,並且讚譽三位獲獎人為「深度學習之父」。
  • 一門「自我認知」課後,我重新思考了自信的意義
    作者:Karissa|編輯:荔閩 Limin & 梅婷看過探月學院 2020 年線上招生發布會的讀者可能對於「自我認知」並不陌生,作為探月學院榮譽課程的負責人朝克老師分享了我們是如何支持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
  • 思考| 如何通過產品思維解決「點菜困難症」
    從形態上講,線上菜單主要分為「信息流」和「分類展示」兩種。「信息流」通過源源不斷或有限條目的商品展示,為選擇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商品信息,同時點擊進入後的縱向展示,也可以讓用戶更了解所選商品,便於決策。下邊將從產品經理的思考維度來展開說明。
  • 口語中「你」和「我」為什麼很少見?
    大家在學習日語口語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麼特別之處呢■  這是因為日語的思考角度是由自己出發,句子中的動詞如無其他提示,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發出的,無需特別註明是「我」。■  當自己是別人動作的對象時,如「給我」,則會加上「てくれる」,表示動詞的方向是由別人出發,目的地則是「我自己」,例如:「買う」如無其他前文後理,可解「我買」,「買ってくれる」則是「買給我」,動詞的變化已明確表示動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