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田雪皎 陳遠揚 攝影報導
從「有紅薯無柴煮」、貧瘠不見綠的「石頭城」,到森林覆蓋率43.1%的「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縣」,一代代樂至人為此付出艱辛努力。得來不易就倍感珍惜,從1990年,全縣3500座山頭披上「綠裝」開始,樂至縣歷屆黨委政府班子就把「綠色」作為發展的理念之一。
特別是近年來,樂至響亮提出建設「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通過建成西南首個林業科技示範園、建設「中國桑都」、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營造綠色營商服務氛圍等一系列舉措,紮實用好綠色本底,走出一條既要經濟發展也要生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石頭城」披綠裝 樂至有了綠色的底牌
地處涪江與沱江分水嶺嶺脊的樂至縣,是川中丘陵的「龜背」。因為過去缺水少樹,水土流失嚴重,曾被人戲稱為「石頭城」。森林覆蓋率一度低至1.37%。
如今已84歲的原縣長王隆瑛,曾是石頭城披上「綠裝」的見證者、參與者、領導者。1959年,王隆瑛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樂至工作。在工作中,他見到村民「有紅薯無柴煮」、聽聞村民攀巖打柴墜崖身亡的困境,便決定帶領群眾種樹造林,為3500座山頭披上綠裝。
1981年,王隆瑛擔任樂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他帶領群眾育苗1.5萬畝,還設計榿柏混交、林草共生的森林模式,讓樹木適應樂至貧瘠的土地。當年,為了攻破「光頭山」,他還想出了將馬桑籽塗上豬血作餌,引出螞蟻將馬桑籽搬進坡上的縫隙中。一年後,馬桑從撒籽發芽長成小樹苗,再漸漸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讓樂至逐步恢復翠綠。
1990年,王隆瑛擔任樂至縣長,恰好十年,當初種下的樹苗成了材,滿山遍野被翠綠的樹木覆蓋。全縣的林草種植,也讓樂至有了綠色的底牌。
「這麼多年來,歷屆縣委政府班子很重視綠色發展,現在城區森林覆蓋率已近50%,全縣的森林覆蓋率43.1%。」王隆瑛介紹。
打造「中國桑都」 點睛縣域綠色發展
2019年 1月中旬,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資陽代表團討論會上,省人大代表、樂至縣政府服務中心主任鮑繼富提出的支持樂至做大做強蠶桑產業,打造「中國桑都」的建議獲得認可。
樂至縣蠶桑業,擁有1400多年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土質宜種性廣,為樂至蠶桑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樂至縣境內溝壑縱橫、桑林遍地,「桑海」景觀獨具特色,「桑城」、「桑樂至」曾享譽全國。
「目前,樂至的桑園有12萬畝,種植面積並不是全省第一,但是我們仍然提出打造『中國桑都』。」8月26日,樂至縣蠶桑局副局長龔國向記者坦言,因為樂至的蠶桑業基礎雄厚,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更具有優勢。
龔國介紹,樂至從種桑養蠶、繅絲織布,到桑葚酒、桑葉茶、葉綠素提取,再到桑園遊覽,擁有蠶桑產業發展的完整體系。此外,樂至屬於淺丘地形,有利於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目前,樂至正圍繞省委培育壯大「川桑」特色產業戰略,高標準規劃「一園兩帶三基地」建設蠶業基地。
「15個鄉鎮,200個重點村形成基地,引進先進設備,提升養殖效率。建設桑都特色工業園區,布局桑蠶類食品、藥品、化妝品生產企業。在東山片區打造桑都桑海,以道路為紐帶,串聯放生、童家、高寺等鄉鎮,形成桑海旅遊長廊。」龔國說,樂至還將打造桑文化主題公園、絲綢博覽園等蠶桑文化體驗旅遊項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中國桑都」打造,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兩效統一。
2018年,樂至產出蠶繭4700餘噸,和蠶桑有關的產業,綜合收入超過10億元。
綠色產業全縣布局 全力建設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
8月26日,樂至國家級林業科技示範園又迎來了一個秋日,不少樹木頂端已經微微泛黃。這個建設於2013年的林業科技示範園,也是樂至布局綠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當時,樂至縣著眼解決丘區發展難題,找到森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契合點,與省林科院合作,在孔雀鄉建設川中林業科技示範園建設。2017年,這裡成功創建為西南地區首個國家級林業科技示範園。
園區集科技創新、技術示範、產業孵化、生態體驗於一體,已經建成核心區的1萬畝,輻射2個鄉鎮9個行政村1.3萬名農民,實現農業總產值3.98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2萬元。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樂至以「三基地」建設為統攬,以提高技術含量、降低資源能耗、擴大生態效益為重點,著力構建高效、低碳、循環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紡織鞋服產業園建設,樂至與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大氣所合作,為鞋企開展VOCS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固廢、廢水等處理設施也將逐步跟上。此外,樂至近期引進的杭蕭鋼構等,也屬於低能耗、低汙染的企業。
綠色產業發展只是樂至用好綠色本底的一環。以「綠色」為底色的樂至,在綠色城鄉環境、綠色營商服務方面,步履也始終鏗鏘。奮鬥70年,如今的樂至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中,將利用好成渝黃金分割點、成都「東進」第一站的優勢區位,全力建設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