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無釐頭的瞎扯。梳理一遍Cathay這個詞,差不多等於寫了篇歷史專業的論文,題目叫做:論西方視野下「中國」稱謂之演變。
表以為歪果仁一開始就把中國叫做China。直到十九世紀,他們都還在用Cathay來指代中國。
此話得從一千年以前講起。當時的外國人搞不清怎麼稱呼咱們,他們於是用了Khitan這個詞。Khitan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那時候統治了中國的北方。等等,給你十秒鐘,你能猜出Khitan這個詞的中文嗎?
時間到!!答案是「契丹」,《天龍八部》裡喬峰就是他們家出來的。如果你讀書時在課堂上和被窩裡刻苦自學過金庸老師的名著,那麼接下來的歷史就很好講了。
契丹這個民族當時各種威風,統治了中國的北方,還在916—1125年間建立了遼國。毫不意外的,外國人就把當時的中國北方稱作「契丹」。後來「契丹」這個詞在元朝時被一個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人帶回了歐洲,並且拼寫幾經變體,最後到了英語就變成了「Cathay」。北中國與南中國
順便說一句,中國的南方在遼代時期屬於南宋。外國人稱為Mangi。
其實mangi是罵人的話,即「蠻子」,是遼國人對南宋政權的蔑稱。後來罵人罵習慣了,被蒙古人學了去,到了元代,已經把南方人統稱為蠻子。說來也巧,那時候馬可波羅同學在中國,他聽到以後就跟Cathay一起打包帶回歐洲,從此西方人就把中國北方叫做Cathay,南方叫做Mangi。至於什麼時候外國人開始用China來指代中國,那是在16世紀以後的事情了。這個詞究竟是啥意思呢?按照普遍的說法,China是從波斯語傳進英文的,指的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之所以china還有「陶瓷」這個意思,也是因為有中國在先,由於出產的瓷器在西方太有名,後來西方人才用地名來指代陶瓷製品。Cathay Theatre
說回Cathay。雖然十九世紀以後基本上就被China取代了,但這麼有歷史韻味的詞怎麼甘心就此退休?於是,一些商家看上了這個逼格極高的詞。在租界時代的上海,你稍加留意就能看到這個洋氣又古雅的單詞。
比如1930年興建的國泰大戲院,後來改名叫國泰電影院,英文名叫做Cathay Theatre。直到今天,如果你漫步在上海最有腔調的淮海中路上,還能看到這六個字母雋永印刻在棗紅色的大樓外立面中央。
上海灘上最著名且沒有之一的賓館取名就叫Cathay Hotel,中文名叫華懋飯店。
什麼?聽都沒聽過?
什麼?中文名第二個字怎麼念?
別急,這家華mao(四聲)飯店在解放後改名了,現如今依然大名鼎鼎,叫做「和平飯店」。在Cathay Hotel時期,這裡曾經招待的客人包括孫中山、宋慶齡、卓別林,還有因歐洲復興計劃而名聲大噪的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和「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Cathay Pacific
更值得一提的,據說在1946年,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兩名飛行員在這裡籤訂了協議,決定成立一家航空公司。因為計劃是在Cathay Hotel擬定,所以他們把航空公司取名為Cathay Pacific,中文名叫做「國泰航空」。(另一種說法是創始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酒店和一幫記者朋友想出來的)滄海桑田,這家把Cathay貼在機身上的航空公司,按市值計算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貨運量居全球第一,航線覆蓋51個國家的191個目的地。
古老的契丹人做夢也無法想到,千百年後,自己的名字會以另一種形式穿梭在全球各地。更不知是刻意還是巧合,國泰航空將其貴賓會員俱樂部命名為「馬可孛羅」,港譯版的馬可波羅。1298年前後,這個義大利人向獄中室友口授自己的東方見聞。從此,Cathay和這個字眼背後的這個國家,向世界掀開了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