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傳出消息: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的團隊,針對「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開展大量研究,首次制定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診治的「復旦標準」,系列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
「磨玻璃」可能是肺癌不同亞型
長期以來,肺部「磨玻璃結節」困惑不少人群。研究證實:95%在體檢中發現的肺癌,影像檢查報告中均表現為「磨玻璃結節」。「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越來越多見於傳統肺癌的「低危人群」,許多人因此聞之色變。專家對此解釋:這類肺癌病灶在醫學影像上呈現與周邊肺組織密度不一樣的結構,也即,密度增高、但仍能看清其中的血管紋理,又被稱為「磨玻璃型」
研究中,陳海泉教授團隊發現:「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與既往認知中『對應病理診斷的貼壁亞型的肺癌』有顯著差異。結合大量臨床病例分析和國際領域多項研究,專家提出新概念:影像學報告上表現為同樣特徵的「磨玻璃」,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肺癌亞型。納入878例「磨玻璃結節型」浸潤性肺腺癌的進一步研究證實,「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在病理上除了可以對應貼壁亞型肺腺癌外,也可以是腺泡亞型、乳頭亞型或其他亞型的腺癌。即使是「純磨玻璃結節型」肺癌中,非貼壁亞型的肺腺癌比例也達到44.5%。這一成果首次將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肺癌亞型「,破除了以往的籠統定義,為精準治療奠定基礎。
至少經過4-6個月隨訪再行手術
臨床上根據結節「透明度」,可分為純磨玻璃結節型肺癌、混合型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實性型磨玻璃結節型肺癌。上述三類肺癌的I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100%、87.6%和73.2%。
外科手術是治療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主要手段。對於新發現的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陳海泉教授團隊推薦:至少經過4-6個月的隨訪,以降低良性患者的手術比例,避免過度治療。一般來說,良性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通常會在隨訪期間消失。
至於國際指南推薦氣管鏡、PET/CT、骨掃描和腦磁共振檢查,團隊通過前瞻性臨床試驗研究證實,上述檢查手段在針對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治療中沒有獲益。這一發現可有效精簡磨玻璃結節性肺癌的術前檢查流程,減少侵入性檢查帶來的創傷,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數據顯示,陳海泉教授團隊外科手術切除的磨玻璃結節型肺癌中,惡性比例佔93%。
鑑別更精準治療應因人而異
早在2014年,陳海泉教授團隊率先提出基於病理亞型混合驅動基因突變的鑑別方法,同時提出肺癌的T分期法,有效鑑別多髮型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真實面目。近年來,團隊又創新性提出了基於影像學的鑑別方法,並給出鑑別標準:即,多發磨玻璃結節或是單個實性結節合併磨玻璃結節的病灶,均應被視為多原發。
基於多髮型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分期方法,團隊結合回顧性數據,提出此類患者手術應當結合磨玻璃結節的大小、數量、位置、影像學特徵以及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和肺功能狀況等綜合評定,由此為多髮型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外科治療提供了「復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