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自己無知,那就去讀書吧。不過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更無知。這不是在繞口令,而是我最真實的經歷與感受。
《讀書這麼好的事》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寫的,在讀書這事上他帶給我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囿於原有的認知,我以前從未考慮過。
讀完書後,我就像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領略到了一些新的風景,看到了一些新的出路。
讀難一點的書,獲得更強烈的快樂。
讀書可以給人帶來快樂,愛讀書的人都有這種體驗。想像一下把書從頭讀到尾,一路暢通無阻,輕輕鬆鬆,舒心暢快。
人很容易沉浸在這份快樂裡,忘記去追尋更強烈的快樂,比如我這種初嘗讀書甜頭的人。
可是更強烈的快樂該如何獲取呢?讀更難讀的書,那種需要克服困難才能理解的書是一種選擇。
聯想到自己的閱讀經歷:早在2016年我就買了一本本厚厚的《社會心理學》,可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到艱難吃力,書中許多的專業術語理解起來很困難,同時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使得我在讀書時必須充分調動有意注意,稍一分心我就有可能掉進不知所云的泥淖裡。後來我因為克服不了這種閱讀困難而放棄了讀完此書。
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的我堅持下去並最終攻克了這一困難,那我從此次閱讀經驗中獲得的快樂一定會更加強烈。
張教授在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句話,讀理解起來毫不費力的書獲得的只是貧瘠的快樂,這貧瘠的快樂令人討厭——它敗壞了那開頭艱澀、終而美妙的精神事物的滋味。
先放空自己,然後再開始新的閱讀。
張教授先給我們講了《莊子》的雜篇《庚桑楚》裡面的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老子有一個學的很好的弟子庚桑楚,另有一個叫南榮趎(chú)的人帶著很大的困惑去向他請教。庚桑楚向南榮趎講得口乾舌燥,依舊沒有解決他的問題。庚桑楚只好讓他去找自己的老師老子。
老子一見到南榮趎就問:你來就來吧,怎麼還帶著這麼一大幫人來?南榮趎一聽,嚇了一跳,回頭看卻並沒發現任何人。就在他回頭時,老子又說了一句話:難道你還沒聽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嗎?南榮趎更加不明白了。他被老子這麼一嚇,最後連要去請教什麼問題都忘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點,我們在接受一個新東西時,比較好的狀態是把自己的心先空出來。唯有這樣,我們的大腦才會有更充足的空間去接受新的觀點。
被舊知識和舊觀點裹挾著的大腦,很容易將新事物攔截在大門之外。
閱讀高於自己已有水平的書。
前面講到閱讀理解起來毫無障礙的書可以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主要是因為我們通過書印證了自己。「瞧,書裡說的和我想的是一樣的。」這樣的快樂我時常會有。
張教授在書裡連續幾次追問,讓我開始思考這種快樂的價值:讀完之後,你要想一想,你從這本書裡獲得了什麼?你的理解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沒有?你的想像受到刺激和啟發沒有?你和沒讀這本書之前有沒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因此,人要閱讀高於自己已有水平的書。這樣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啟迪自己的想像能力。在文字無聲的召喚下,你接受了挑戰,最終贏得了挑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你就獲得了更多不斷提高自己的機會。
讀書是為了進步,讀書是為了使狹窄的心逐漸變大,讀書是為了滋養精神和心靈,讀書是為了體驗讀書的快樂······
如果你感到無聊,那就去讀書吧。畢竟,讀總比不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