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喆 實習記者 王亞靜)幽幽雅雅若卿卿,碧玉嫣紅百媚生。說起草莓,山東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理事長兼團支部書記王倩有著說不完的話,對她來說,草莓不僅僅是一種水果,是一份事業,更是對父親的一種思念。
放棄留學從醫的夢想,繼承父親未完成的草莓種植事業,從2009年到現在,王倩從一個對農活完全陌生的女大學生,變身為開發推廣新技術的草莓專家,在全國打響了青島「曹村草莓」的品牌。
10年來,因為在帶動農民致富和鄉村發展方面獲得的成就,王倩先後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今年,王倩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團十八大代表。在團十八大開幕會現場聆聽了王滬寧同志代表黨中央發表的題為《乘新時代東風放飛青春夢想》致詞後,王倩深有感觸,備受鼓舞,「作為一名農村創業青年,在今後的創業道路上我要發揮好青年主力軍的作用,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領更多的農民朋友脫貧致富。」
團十八大代表、山東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理事長兼團支部書記王倩。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喆 攝
承父業女大學生撐起草莓夢
2009年,從小就夢想成為白衣天使的王倩,獲得了出國留學的機會。誰知,在王倩回家準備籤證的時候,卻得到了父親身患胃癌的消息。
王倩的父親從1994年開始種植草莓,是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的創始人。
「當時醫生說父親只剩三個月的時間了。」談起父親,王倩的眼圈有些紅,「那時候我根本沒想過出國,只想留下來陪父親。」
原本被醫生確定只剩3個月的父親,在王倩、王倩母親和所有家人的精心照顧下,生命又延長了5個月。「在這8個月時間裡,父親每一次做完化療回到家裡,第一時間都是去草莓地裡邊。甚至到最後起不了床的時候,他決定把床搬到草莓地裡邊,就這麼住著。」在王倩看來,父親對草莓的愛近乎執著,「當時我們在草莓田裡搭建的活動板房,正值七八月份,普通人都受不了那種熱,但父親依然要守著他的草莓苗。」
當時很多社員都來王倩家看望她的父親。「他們看著父親的眼神有希望也有擔憂。一方面他們希望父親能夠好起來,繼續帶領他們致富。同時他們也擔心萬一父親去世了,他們的草莓怎麼辦。」
說起這些,王倩的心情有些複雜,「父親知道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的時候,他把我們家所有的簡易大棚全改造成了冬暖式大棚。他可能覺得我和母親兩個人在建設大棚方面沒有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給社員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放心,草莓我們一定會種下去的。」
親眼見到父親對草莓深沉的愛,王倩決定放棄從醫之夢,回到農村,繼承父親的事業。
創業難莊稼姑娘終成「草莓公主」
「父親臨終最大的遺憾,是這一輩子沒有一塊像樣的試驗田。」王倩決定替父親實現這個願望。
父親去世之後,王倩跑遍了青島大大小小30多個社區,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試驗田。在她快要放棄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建議,讓她看到了希望。
「那塊地都荒廢好幾年了,地裡的草比我都高,還到處都是建築垃圾。不過這塊地形狀很好,很方正,雖然很多垃圾和草,但我們可以後期改良嘛。」
2010年8月,王倩把這塊地80畝的土地租了下來,開始了真正的創業。
「父親病重的時候很多社員都退社了,到我接手的時候,原本30多戶就只剩7、8戶了。」王倩覺得,雖然父親不在了,但是農業還是要發展的,社員肯定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所以王倩白天一邊修整試驗田,一邊找農業專家幫助社員解決問題,晚上回到家還要翻書本、聽母親講解,惡補農業知識。「在那段時間,我基本上每個晚上只能睡2-3個小時。」
青島曹村草莓合作社大棚內的草莓長勢喜人。本人供圖
為了修建試驗基地,王倩說通了所有親戚,把房子在銀行做了抵押,貸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了試驗田裡。「我們一期建了八個半棚,第九個棚建到一半就沒錢了。我們栽上草莓之後就到冬天了,如果不馬上配上塑料薄膜和保溫被,這些草莓就全凍壞了。」王倩心急如焚,找遍所有認識的人借錢,最終通過父親留下的手機,聯繫到了父親的一位朋友,「當時我們需要100萬資金才能整個運轉開,但是100萬這個數字太大了,我們沒敢說出口,就減半跟那個叔叔說了一下。」
當時王倩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沒想到那個叔叔第二天就把50萬現金給我送來了,我給他打欠條他都不要。」那份信任和感動,王倩到現在都記得,「我當時就跟自己說,我一定要好好幹,我要是幹不好,對不起這個叔叔,更對不起我的父親。」
很難想像,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身上背負著上百萬的債務,竟然沒有一點膽怯。「我從來沒想過失敗會怎樣,就一心往前闖,青年人真的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王倩堅信,只要一直努力,就能成功。
幸運的是,在王倩的努力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倩的草莓合作社開始慢慢走上正軌。
重科研不怕失敗敢於試驗
因為地理位置優勢,王倩的草莓合作社與青島農業大學、青島農科院建立了產學合作基地。
「我們一直在和農大合作做智慧農業,不管是從育種上還是種植模式上都在嘗試改變,希望可以往科技的前端再進一步發展。」 王倩的「野心」絕不僅僅只把草莓種好這麼簡單,「將來我們要把種植的大數據留下,平時我們的管理數據也要留下,把我們專業種植的幾個品種都做一個數據分析。這樣就能為我們今後服務廣大農民提供便利條件。」
王倩在草莓地裡。本人供圖
因為曾經學醫的緣故,王倩習慣了在臨床上把先進的醫術和設備用在病人身上。接手草莓合作社之後,王倩把這個習慣也帶到了草莓地裡,「只要有新的種苗,我肯定會引進來試試。這次來北京參加團十八大,我聽朋友說北京有一個西紅柿聯合國,我就決定去看看,取取經。」
新技術的應用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在2011年做草莓氣霧栽培的時候,王倩和他的團隊因為對根部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的草莓植株的生長過程預估不足,導致整個大棚價值七八十萬的草莓血本無歸。
不過王倩自己倒是很看得開,「2011年,草莓的長勢包括最後的結果都很不理想,但是我們就把這當做一個摸索的過程了。2012年,我們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找專家論證失敗原因,重新調整了種植計劃,在種植過程中適當追加肥料,最後做得很成功。」
走出國門依舊心系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鄉村和青年的發展。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考察,他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王倩重科技,惜人才。不到10年時間裡,在她的帶領下,曹村草莓合作社社員收入從每畝地約3萬元增長到每畝地8-10萬元,合作社規模也從原來的7、8戶增長到156戶。
現在,王倩又有了新想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在這個大環境下,我也有了我的小目標:我將立足農業,在現有的草莓合作社的基礎上發展我們的田園綜合體。」
王倩所說的田園綜合體是集休閒旅遊、智慧農業和田園社區為一體的農業旅遊園區。
「我要把我們的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把合作社所有東西像工廠一樣生產。」在王倩看來,在智慧農業的基礎上,讓農業有數據可依,農作物全部標準化生產,農民就也就變成流水線作業的工人了。
曹村草莓合作社所在的城陽區正處青島市的中心城區,結合青島打造旅遊城市的契機,王倩希望可以借勢發展休閒旅遊業。
「現在農村最缺的就是農業人才,為什麼農村和農業吸引不了年輕人呢?說白了還是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居住條件也不夠有吸引力。」王倩認為,「一定要給回鄉創業青年準備可以穩定居住的地方,讓他們安下心來,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去。」
「未來我們還要在這個田園綜合體內給青年學生們打造一個雙創基地,幫助農村留住人才。」王倩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王倩(左一)與烏茲別克斯坦畜牧部部長(左二)、農業部副部長(右二)的合影。本人供圖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現在,王倩的草莓種植已經拓展到了烏茲別克斯坦。2017年,王倩在塔什幹建立了金陸農業產業園。原本當地的草莓只在5月份成熟且成熟期只有20天,但在王倩的草莓種植園裡,草莓可以從12月下旬開始成熟且成熟期長達6個月。
「我們冬天結出草莓之後當地的人都不相信,連烏茲別克斯坦的總統都以為我們在開玩笑。」王倩說,當總統知道他們真的在冬天種出了草莓之後非常高興,也非常認可他們的努力,「今年5月份總統剛剛給我們籤發了一個總統令,決定贈予我們154公頃土地49年的免費使用權。」
無奮鬥,不青春!作為團十八大代表,王倩說,「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全體團員青年,將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殷殷囑託,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施展抱負、競展風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我們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