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莓也能做成大產業!「草莓公主」有本「甜蜜」致富經

2021-02-16 農業網Agronet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鄉村和青年的發展。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考察,他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王倩重科技,惜人才。不到10年時間裡,在她的帶領下,曹村草莓合作社社員收入從每畝地約3萬元增長到每畝地8-10萬元,合作社規模也從原來的7、8戶增長到156戶。

 

現在,王倩又有了新想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在這個大環境下,我也有了我的小目標:我將立足農業,在現有的草莓合作社的基礎上發展我們的田園綜合體。」王倩所說的田園綜合體是集休閒旅遊、智慧農業和田園社區為一體的農業旅遊園區。「我要把我們的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把合作社所有東西像工廠一樣生產。」在王倩看來,在智慧農業的基礎上,讓農業有數據可依,農作物全部標準化生產,農民就也就變成流水線作業的工人了。

 

曹村草莓合作社所在的城陽區正處青島市的中心城區,結合青島打造旅遊城市的契機,王倩希望可以借勢發展休閒旅遊業。「現在農村最缺的就是農業人才,為什麼農村和農業吸引不了年輕人呢?說白了還是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居住條件也不夠有吸引力。」王倩認為,「一定要給回鄉創業青年準備可以穩定居住的地方,讓他們安下心來,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去。」「未來我們還要在這個田園綜合體內給青年學生們打造一個雙創基地,幫助農村留住人才。」王倩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相關焦點

  • 小草莓也能做成大產業!「草莓公主」王倩有本「甜蜜」致富經
    10年來,因為在帶動農民致富和鄉村發展方面獲得的成就,王倩先後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今年,王倩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團十八大代表。在王倩看來,父親對草莓的愛近乎執著,「當時我們在草莓田裡搭建的活動板房,正值七八月份,普通人都受不了那種熱,但父親依然要守著他的草莓苗。」當時很多社員都來王倩家看望她的父親。「他們看著父親的眼神有希望也有擔憂。一方面他們希望父親能夠好起來,繼續帶領他們致富。同時他們也擔心萬一父親去世了,他們的草莓怎麼辦。」
  • 小草莓做成大產業!2019年,遼寧東港草莓總產量達23萬噸,產值高達46...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擁有百年草莓種植歷史的遼寧丹東東港市,近年來通過鼓勵規模經營、加強科技支撐等多種方式,將小草莓發展成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和縣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眼下正是草莓上市的高峰期,東港市椅圈村的劉仁華每天都能收入六千多元。
  • 小草莓敲開致富門
    2019年為增加貧困戶收入,村裡與精準扶貧「百企聯百村」對接企業——超豐種養殖合作社商定發展草莓種植項目,選定的草莓品種是兩年生四季草莓,草莓成熟後由超豐種養殖合作社負責銷售。項目商定後,本以為可以帶領村民大幹一場的丁啟龍遇到了難題。由於投資較大,收入沒有預期,村民沒有人願意嘗試。是選擇放棄,還是想辦法讓村民看到效益後再推進,丁啟龍選擇了後者。
  • 小草莓裡的大經濟——臨夏州大力推進草莓產業見聞
    原標題:小草莓裡的大經濟——我州大力推進草莓產業見聞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文件提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同時明確了目標、方向、底線等重大問題。
  • 徐州賈汪鄭莊村:奶油草莓撐起「甜蜜產業」
    在徐州賈汪區鄭莊村,連片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裡面,一壟壟秧苗油綠茂盛、一顆顆草莓嬌豔誘人。這個以盛產草莓聞名的小村莊,當下正迎來豐收季。鄭莊村是賈汪最早開始種植草莓的村莊之一,如今草莓已成為村中的支柱產業,也是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隨著草莓的旺銷,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致富路也是越走越寬廣。
  • 遼寧東港:小草莓變增收「大引擎」
    近年來,遼寧省東港市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科學種植,把草莓產業打造成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2019年,東港市草莓生產面積達到14.8萬畝,總產量達23萬噸,產值高達46億元,年出口創匯3500萬美元左右。
  • 小草莓撬動南海新區鄉村產業大振興
    「我們的草莓不僅有白色、黑色、粉色等18個品種,而且口感香甜,一顆草莓能賣30元!」說起萬和七彩農業科技公司的實力,技術員劉萬波首先從多樣的草莓的價格說起。置身於眼前的1200多畝精緻農業基地,聽著劉萬波的講解詞,自然而然地連綴起一幅綠意濃濃的鄉村產業振興藍圖:依託千畝四季草莓,葡萄種植產業,植入草莓,葡萄採摘、花海田園觀光、特色餐飲、農事體驗、生態農業旅遊、草莓衍生品等業態內容,建設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基地,形成特色草莓產業鏈。
  • 「太康縣脫貧攻堅系列報導」小草莓託起致富
    拓寬貧困村致富渠道,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路上,太康縣城郊鄉陳莊村積極發展「大棚經濟」,將「大棚經濟」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為當地群眾選準、選好脫貧致富路,託起了該村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夢。在城郊鄉陳莊村筱茗農業的草莓溫室大棚裡,記者看到嬌嫩的草莓正散發著盎然生機,一排排綠蔥蔥的草莓苗整齊地排列著,白色的小花仰著粉嫩的花蕊,一眼望去,長勢甚是喜人。層層疊疊的葉子下面結滿了小小的草莓果實,有的已經發紅,馬上就可以進行採摘。太康縣城郊鄉陳莊村筱茗農業負責人王君說:「今年草莓長勢不錯,價格還高,收入估計能達到100萬左右。」
  • 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草莓長勢較好。本報訊(文/圖 全媒體記者 高琳琳)昨日晚,家住驛城區蟻蜂鎮魯灣村的魯傳寶和村扶貧專幹樊雪平再次來到草莓大棚裡給大棚升溫。大棚裡飽含著魯傳寶一家人的心血,更凝聚了駐村幫扶隊員的汗水。魯傳寶跟記者講述了他的豐收喜悅。
  • 常洗「牛奶浴」「草莓公主」身價是普通草莓5倍
    進入大港港西街村民劉洪森的草莓大棚中,溫暖、溼潤的氣息撲面而來,大大小小的草莓從綠葉中探出頭來,有紅、有白、有青,看起來乾乾淨淨,晶瑩剔透,散發出一陣陣沁人心脾的馨香。將一顆成熟了的「草莓公主」託在手心中,可以看到它的個頭只比雞蛋略小一點,色彩紅潤鮮豔,充滿光澤。咬一口更是令人驚喜,細膩的果肉不但有著草莓獨有的香甜,更融入了一股濃鬱的奶油味道,讓人忍不住有大吃一頓的欲望。
  • 勃利縣帶動有機草莓產業集群式發展
    培土、掐葉、移栽……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寒地有機草莓扶貧產業園,62歲的劉淑華正仔細地將一株株草莓苗栽植至種植槽內。「現在還看不出來,等草莓長成的時候,一個個又紅又大,可好看了!」劉淑華說。記者在劉淑華勞作的大棚發現,雖然室外是3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棚內卻很涼爽,溫度宜人。
  • 山東乳山市推進土地流轉 建草莓大棚帶領村民致富
    村裡該發展什麼致富項目?怎樣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成了困擾村兩委的頭等大事。  前幾年,村黨支部書記許同惠在一次外出考察時發現,不少村現在都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大棚種植,而且收益比較可觀。於是,經村兩委商議,決定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號召百姓上比較賺錢的草莓大棚。  一個鋼架結構的草莓大棚造價六七萬元,普通百姓根本支付不起這筆費用。
  • 陝西華陰:小草莓的「莓」好時光
    隨著新年的到來,陝西渭南華陰市華西鎮焦鎮村的冬日草莓已「甜蜜」上線,綠油油的草莓植株上碩果纍纍,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採摘品嘗。從華西鎮鎮政府出發,沿著環焦路驅車10分鐘便可到達華西鎮焦鎮村草莓產業園。步入草莓大棚,棚內溫暖如春,一顆顆新鮮的草莓掛滿田壟,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草莓清香,隨手採摘品嘗,汁水飽滿,口感香甜。
  • 從醫科大學生到「草莓公主」
    當《經濟日報》記者在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草莓採摘節上見到王倩時,她正拿著一顆自家產的、足有雞蛋那麼大的草莓,自信地向遊客講解。看著這一幕,誰能想到,眼前這個農家姑娘原是醫科大學畢業生。莊稼地裡走出了「草莓公主」「本來不想從事農業,從小就想學醫。」王倩在大學學的是護理專業,2009年4月,當她獲得去新加坡留學深造機會的同時,父親被查出了癌症晚期。
  • 「臺灣草莓」的四川扶貧故事
    磐石臺灣牛奶草莓精緻採摘園 (中國臺灣網發)中國臺灣網6月8日訊 來到四川達州市通川區磐石鎮,遠遠便能望見「臺灣牛奶草莓」幾個大字。據悉,臺灣牛奶草莓「安家」磐石鎮前,這裡已經有二三十年的草莓種植歷史,由於採用露天種植,技術相對落後,草莓口感也不佳。一次因緣際會,「職業新農人」蘇乾證與臺商王邦棟相識,兩人一拍即合將臺灣牛奶草莓引進四川。一到水果上市的季節,草莓便供不應求。
  • 尉氏縣大營鎮:小草莓成了村民群眾的「致富果」
    「依託黨的好政策和鎮村幹部的幫扶,俺現在已發展草莓種植大棚11個佔地30多畝,吸納附近村民20多人進基地務工,草莓長勢挺好,目前基地種植的紅顏、貴妃、豐香、英農四號等優質品種的草莓已經陸續成熟,預計畝產3000多斤,俺市場銷售均價每市斤
  • 映紅農民致富路 丨乳山寨鎮發展草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紀實(二)
    映紅農民致富路 丨乳山寨鎮發展草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紀實(二) 2020-03-15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寫真:「草莓之鄉」未曾褪去的甜蜜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苗慄4月12日電 題:「草莓之鄉」未曾褪去的甜蜜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草莓採摘、草莓巧克力、草莓啤酒……走進臺灣苗慄縣大湖鄉,幾乎隨處可見與草莓相關的事物。大湖鄉栽種草莓始於1957年,曾先後引進「阿美利加」「福羽」「春香」等境外品種,產量高、果型大,受到臺灣民眾喜愛。初期,大湖農戶僅將其作為一般水果銷售,由於地處偏鄉,草莓又不易保存,經濟價值相對有限。直到1978年,當地農戶徐志文首先開放草莓園供遊客採摘,草莓栽種逐漸走上休閒觀光果園之路。
  • 東海縣新沭村:顆顆紅草莓映紅戶戶致富路
    這不僅來源於黨的富民政策,更源於村幹部齊心協力,不畏艱難,將一顆顆小草莓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的奮進之路。 20世紀80年代初,新沭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謝春光在全村率先進行了草莓試種,成為全村第一個萬元戶。2003年,謝春光成為新沭村黨組織的領頭雁,在他的帶動下,不少村民紛紛改種草莓,草莓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村民的收入也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
  • 光榮脫貧戶尹以帥:「小草莓」撬動主動脫貧之心
    2015年12月,家裡發生了轉機,荷花鎮李鎮長(當時的掛鈎幫扶責任人)用行動點燃了尹以帥心中的小火苗。通過培訓學習,尹以帥初步掌握了種植草莓的方法技巧,為自己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種植草莓的第一年。清明前後,尹以帥就起早貪黑的在田裡除雜草、平整土層、疏鬆土壤、滅地下害蟲……他用心種植他的草莓,李鎮長和肖莊村委會幹部也通過扶貧政策,為尹以帥爭取到很多的產業發展補助,比如產業發展專項補助款共計3000元,金融扶貧信貸5萬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