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蒸發量相當於3570個西湖,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還好嗎?

2020-12-25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因此我們稱它為亞洲水塔。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還好嗎?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平演講實錄:

這次我給大家分享題目是《守護亞洲水塔》。

青藏高原為何是亞洲水塔?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水塔,什麼是亞洲水塔,以及青藏高原為什麼被稱作「亞洲水塔」?

大家都知道,我們飲用的自來水都來自供水管道,這些流淌在管道中的水流需要一定的壓力和水源才能到達千家萬戶。

水塔,就是用於匯聚和保持足夠的水源,調節穩定的水壓和水量的裝置

在自然界,我們使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河湖蓄水、地下儲水等。它們在自然界中發生不斷的循環。

在高山地區,由於冷凝和重力作用,各種來源的水分匯聚後,又不斷分發出去。因此,高山地區具有天然的水塔功能。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的地方。

水在這裡一方面既有冰川這樣的固體,另一方面它在地下結了冰,形成了多年凍土

更重要的是,地表大大小小的低地,使得積水成了湖泊,而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集中的一個地區

這些冰川、湖泊通過河流輸送到青藏高原的各個地方,甚至流出青藏高原。

因此,青藏高原本身就起到了高山水塔的匯聚功能——匯聚在青藏高原的水,在高聳的地勢作用下,流出了青藏高原,發育了亞洲的十條大江大河

我們的母親河長江、黃河,東南亞地區的瀾滄江、雅魯藏布江,還有中亞地區的阿姆河、錫爾河等等,都是發源於這個地區。這些河流,為東南亞、南亞,甚至是中亞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因此我們稱它為亞洲水塔。

亞洲水塔為何如此重要?

\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供給\

全球水塔是眾多,亞洲水塔為什麼如此重要?

這需要根據它的地形分布,和它在全球的地勢分布來談起。

世界地形圖

從這張地形圖可以看出,歐亞大陸中部的這一片褐色土地面積最大,而且海拔又高,高的地勢就體現出水塔匯聚供水的重要功能。

Immerzeel 2020, Nature

青藏高原是全球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巨大高原。如果我們把分布在全球的許多高山劃分成一個個水塔單元,全球可以分成78個水塔單元,青藏高原佔據了其中最重要的13個水塔單元。

這裡有最高的水供給指數,也有最大的水需求指數,呈現出最高的水塔指數。這證明了它在全球水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Pritchard 2019, Nature

亞洲水塔匯聚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和沿途豐沛降水,而這些水源源不斷地從高原流出。它哺育了高山的森林、草地,也給下遊的綠洲、農田帶來了充沛的水分,哺育了從東南亞到南亞、中亞西部的十幾億甚至二十多億人口。

所以說,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從水資源供給的角度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影響廣泛地區的氣候變化\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或者亞洲水塔,不僅為下遊地區儲供了充足的水資源,它也通過水分和熱量的垂直交換,影響更廣泛地區的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與氣候變化

從這張示意圖上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它地表的水分和熱量,可以垂直與大氣進行交換,由於它海拔高,交換更為強烈。

在大氣環流的作用下,水汽從西向東吹到中國東部的平原地區。當它與東南季風相遇,會影響中國東部的降水格局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冬季到1998年春季,青藏高原大面積的積雪與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遊洪澇的關係。

青藏高原冬春降雪與中國夏季的降水分布

在1997年冬季和1998年春季,青藏高原下大雪,地表大面積的積雪提高了太陽的反射率,把熱量反射回大氣,且水汽比較強。

到第二年的夏天,地表的水汽在西風的作用下,吹到了中國的東部地區,與來自南海的東南季風相遇,在長江中上遊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降水

正常情況下,梅雨季節是6月份在長江中下遊發生,而華北地區在8月份形成很多降水。

但由於那年青藏高原的水汽非常大,從高原輸送到中國東部的水汽增強,使得中國東部的夏季風減弱。整個夏季的降水高值一直不能到達華北地區,而是停留在長江流域,造成了長江中下遊的大面積洪澇

全球變暖下亞洲水塔經歷著哪些變化?

全球目前處於氣候變暖的過程,亞洲水塔的冰川、湖泊、凍土等也會隨著氣候變暖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要素都出現了什麼樣的響應?

這張圖顯示的是青藏高原的氣溫升溫率全球升溫率的對比。亮黃色線條的是青藏高原的升溫率,達到每十年0.44℃。而全球每十年只有0.16℃,可見青藏高原的升溫率是全球平均的兩倍以上

在這種劇烈的氣候變化幅度條件下,亞洲水塔的各種要素勢必發生深刻的變化。

\冰川強烈退縮\

氣候強烈變暖使得這裡的冰川明顯退縮。

下圖是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合作組織)給出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退縮的趨勢圖。從圖中可以發現,冰川在這幾十年退縮得非常強烈

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物質平衡變化圖

藍色線條是小冰川退縮的趨勢,它的退縮趨勢更為強烈。有預測說未來的五六十年,一些小冰川可能就會消失。

下面三張圖是三個時期在同一個地點對西藏察隅阿扎冰川拍攝的照片。

1933年英國人拍攝的圖片:

1976年我們的老一輩西藏高原考察隊員拍攝的照片:

2006年我們的同事在考察中拍攝的照片:

從視覺上可以直觀地看到冰川退縮得非常強烈。

冰川退縮速率的空間分布

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縮在各區域表現各異。上圖中紅色圓點代表冰川退縮,圓點越大代表退縮越強;藍點是代表冰川前進或穩定,圓點越大代表穩定性越強。

從圖中可以發現,在整個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或者說南部,它的退縮非常強烈;中部退縮的幅度減弱;而在西北部,冰川依然還在穩定狀態,甚至部分冰川在往前移動。

\凍土中儲水量增加

湖泊擴張\

青藏高原氣候極為寒冷,地下水都凍結在土裡,經過數萬年的演化,就發育成了多年凍土。多年凍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層,它是冬天凍結夏天融化,裡面儲藏了大量的地下冰。

隨著氣候變暖,活動層的厚度加大,地下冰的融化,造成了土壤溼度非常大。整個青藏高原土壤溼度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地下儲水量是在增加的

作為地表水,一個最重要的所在是湖泊。青藏高原的湖泊佔了全國湖泊面積的52%左右它們經歷了1990年以前退縮,和1990年以後擴張的發展態勢。

上圖中藍色的三角代表湖泊的擴張,三角越大表示擴張越強;紅色的三角代表湖泊退縮,三角越大表示退縮越強。

從圖中可以發現,在整個青藏高原湖泊的變化中,中部和北部湖泊是擴張得更為強烈的,主要發生在2000年到2005年現在的湖泊依然在擴張,但是擴張的速度是在減緩。

我們利用遙感衛星影像分析和八十幾個湖泊的測量,還原了湖泊的繁衍,發現在青藏高原的湖泊水量增加了1026億立方米,相當於3個三峽水庫或40個密雲水庫的水量

色林錯湖泊的擴張是青藏高原湖泊擴最為明顯的例子。上面左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時期下水面覆蓋的面積,也是它湖水到達的一個邊界。淺藍色是在1972年湖泊的覆蓋範圍,深藍色是2017年的湖泊覆蓋範圍。

經分析發現,這個湖泊從1972年的1667平方公裡,已經擴展到2017年的2389平方公裡,擴展了722平方公裡

水量從308億立方米,擴展到現在的558億立方米。上面右邊這張圖上,清晰地顯示了它的面積和水量在40年內的變化增長趨勢。

Dai et al 2018, JGR

青藏高原的湖泊擴張也對整個氣候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湖泊水面積的加大,會增加水循環和大氣的含水量

大量的湖泊存在會使大量的水汽蒸發,降低了氣溫,蒸發進入大氣的水汽也會形成降水。

青藏高原變暖和變溼帶來的積極影響

冰川、湖泊、凍土變化都會帶來一系列影響,這些影響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青藏高原1961-2018年降水量距平的變化

\降水增加改善區域生態系

減緩全球變暖趨勢\

首先,通過1960年到2018年的青藏高原的降水變化分析,發現2000年以後青藏高原的降水一直在增加的,這與2000年開始湖泊的大量擴張、強烈擴張非常吻合。

降水的增加,溫度的上升影響了流出青藏高原的河流。

在整個青藏高原的西北部,雖然降水量變化不大,但由於氣溫增長比較厲害,冰川融化非常強烈。

儘管塔裡木河的水在九十年代幾乎斷流,但現在流入塔裡木河的水量變得非常大,對新疆的綠洲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Immerzeel 2010 Science

在東部地區,流出青藏高原的河流——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地上遊的降水依然穩定,或者有略微增加,保證了流出青藏高原的江河的水資源,對下遊有很好的保障。

亞洲水塔的變化,不僅影響了氣候,供給了水資源,也對區域的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影響

上圖是1982年到2010年,表徵植被生長條件的趨勢變化圖,我們叫植被規劃指數,英文叫NDVI

圖中顏色變綠是代表逐漸增加的趨勢,可以看到隨著氣候變暖變溼,青藏高原的植被一直向好的方面發展

隨著NDVI植被的生長的增加,溫度是下降的,意味著我們日益變好的植被抑制了溫度的上升,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全球變暖的趨勢

\植被生態恢復

土壤儲水量增加\

植被在上升不僅對溫度影響,也對它的水循環或者降水,地下水的儲水過程有重要的影響。

這張圖是表示在三江源地區,我們經過植被生態恢復後,氣候和土壤儲水量的改變。

通過生態恢復以後,地下的徑流減小,表明更多的水保留在土壤中。同時一部分進入大氣的蒸騰的水分又通過循環回到區域內

三江源地區降水的略微增加,跟生態保護是密切的關係。

青藏高原變暖和變溼產生的負面影響

儘管青藏高原變暖、變溼產生很多積極的影響,但是它的消極影響或者災害效應依然不能忽視。

\發生冰湖潰決和冰崩的可能性增加\

下圖是喜馬拉雅山地區冰湖的調查結果。

喜馬拉雅山地區不同潰決概率等級冰湖的數量

什麼叫冰湖?就是冰川退縮以後,前面的窪地積累了冰川的融水

這些融水積存在那裡,如果前邊窪地自然形成的堤壩潰決掉,冰湖的水就會潰決。潰決以後就會流到下遊形成滑坡泥石流,對下遊的生產生活設施進行破壞。

通過研究發現,在143個冰湖中,有「高」或「非常高」的潰決可能性的湖佔到了65%,氣候變化對冰湖潰決的影響起到推動的作用。

所以對冰湖的災害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新型冰崩及鏈式災害頻發

另一方面,隨著冰川退縮,冰川不穩定性增強,降水的增加使冰川表面更加不穩定

很多冰川發生斷裂後整體滑塌下來,我們將其稱作「冰崩」。冰崩又引起了一系列的次生災害。

比如2016年在西藏阿里、阿汝地區發生的冰川冰崩。這個冰崩,冰崩體運移了十多公裡,淹沒了數個居民點和很大片的草場,最後造成9人死亡和數百頭牲畜被淹沒。

2018年在西藏的林芝加拉村東普溝發生冰崩。

冰崩帶來的大量碎屑物質從支溝進入到雅魯藏布江的幹流,進入幹流以後,把雅魯藏布江阻斷。所幸的是由於雅魯藏布江水流量比較大,把堰塞體衝開了,沒有形成潰壩事件。

不管怎樣,冰崩的災害日益加劇,還是值得我們警惕。

\湖泊擴張威脅到交通安全\

剛才我們談到了冰川退縮的一些影響。那麼,湖泊擴張是不是都是帶來了降水增加的一個積極面

也不盡然。

上圖是可可西裡地區的卓乃湖

它的湖面上升,最後溢出河流的堤壩,進入下邊的河流,造成災害。河流形成以後,會不斷地向源頭侵蝕,最後把整個的堤壩侵蝕衝垮掉

最終流出整整200多平方公裡的水,三分之一的湖水都已經洩出。這些洩出的水沿著一段串珠性湖泊,先到了庫賽湖,圖中像鞋子形狀的湖。而後途徑中間的一個窪地,叫海丁諾爾湖。最終到達靠近青藏鐵路公路的鹽湖

目前這個鹽湖由過去的40多平方公裡,發展到現在的235平方公裡。湖泊水面的邊界距青藏公路已經不足7公裡,相對的水位高差已經不足1.5米

通過水文模型分析發現,如果該地方降水依然維持在2019年的強度,今年夏天,湖水就會漫出分水嶺淹沒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

面對這種情況,建議採取臨時的措施,開挖一條溝道把一部分水放出來。

但是把水全部放光會影響其生態環境,目前依然沒有長期性的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究。

2019年秋冬可可西裡湖泊考察路線

為此,2019年秋冬,對可可西裡地區的7個湖泊進行了詳細的水量水質調查。

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

為什麼選擇在秋冬季節進行考察?

因為考察需要帶領船、和鑽井平臺等大型設備,而它們需要卡車來運輸

這個地區是多年凍土的核心所在。夏天是一片沼澤,根本不適合通行。到了深冬季節,儘管土地已經凍上了,可以行車,但是湖泊凍上了,不能進行湖泊的探測

所以只能選擇秋冬這個時間窗口,也就是土地已經凍上,可以行車,但湖泊沒有凍上的季節來進行探測。

這是到達的第一個考察營地,我們在那裡舉行了誓師出發儀式。

在這張圖片上可以看到,整個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的車基本都是在根本沒有道路的河灘高原面上面行走,最主要的困難是我們時常遇到陷車。

整個35天裡我們遇到了大小陷車一百多次,其中嚴重的陷車就有十多次。

這是其中最嚴重的一次陷車,我們的一輛卡車已經陷入水坑,經過兩輛卡車用了一個多小時反覆地拖扎也沒有救援成功。

海拔5200米,零下15度,五級大風的條件下,我們的隊員把六噸多的東西,從滿載車上全部卸下來,然後把空車拽出來,而後將貨物又裝上。

這是一個十分艱苦的人力勞動。不管怎麼樣,我們克服了這個困難,前後折騰了接近7個小時,夜裡三點鐘才到達我們的考察營地。

在考察過程中頂風冒雪地趕路,或者我們遇到了野生動物繞行等等是家常便飯。特別是我們的考察營地建好以後,經常會有野生動物熊、狼來騷擾。

這時我們不得不開車,把它們驅離更遠的地方來保證我們考察隊員的營地的生命生活安全。

在深秋裡開展作業,氣候已經非常寒冷,湖浪打在身上瞬間就形成了厚厚的鎧甲。

由於在湖泊考察我們需要相對平靜的天氣,白天有時候一連幾天風高浪大,不適宜我們考察的時候,我們只能在夜間來考察。

這是夜間準備出發時,在星空中我們的考察團出航的一個畫面,所幸這35天的艱苦的考察,我們還是收穫滿滿。

我們進行了2300多平方公裡7個湖泊的測量,獲得了4個湖芯的樣品。整個考察過程中考察隊員也非常和諧歡樂,甚至有隊員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踢球來自娛自樂。

繼續為亞洲水塔把脈

氣候變化仍然在繼續。巴黎氣候大會定義:本世紀末全球升溫限制在2℃之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青藏高原的溫度增加量會到4℃

而青藏高原的人類活動還在緩慢地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亞洲水塔的各個單元——冰川、湖泊、生態系統、凍土等等,依然在發生強烈的變化。

我們需要開展更多的這種考察工作了解冰川的過去,把握它的現在,理解它的未來。

我們需要不斷加大湖泊基礎數據的考察與數據獲取力度——了解湖泊的水量賦存到底是多是少,未來如何變化,究竟如何影響氣候。

我們需要做生態系統的各種各樣的調查了解它的生物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做各種各樣的控制實驗,看各種氣候條件下它的反饋程度如何。

我們需要利用衛星、遙感飛機和自動化地面監測系統來進行從空中到天空,到地面的一個立體性的考察。

我們也希望部署一個密集化的野外站監測系統。通過我們長期的,持續的數據監測來更好地理解亞洲水塔未來如何變化,如何影響我們人類活動。

亞洲水塔非常重要,是我們這個星球最重要的水塔。在氣候變化的條件下,組成亞洲水塔的各個要素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也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進一步來開展研究,深入了解它的變化,合理利用來發揮它的功能,作為科學家的我們責無旁貸。

我大學畢業進入研究生階段就踏上了青藏高原,30多年來一直在青藏高原湖泊的大風大浪裡來開展我的科研人生,30年來也有許多感悟。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 氣候變暖後,「亞洲水塔」已經失衡失穩了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作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最近也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世界屋脊也在逐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經過科學家的說法:世界屋脊的升溫率已經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兩倍!那對青藏高原、全球氣候、以及我們嫩造成什麼影響呢?
  • 全球氣溫變暖會影響亞洲水塔,威脅幾十億人口,發展中國家最嚴重
    文/仗劍走天涯全球氣溫變暖會影響亞洲水塔,威脅幾十億人口,發展中國家最嚴重全球氣溫變暖是目前人類所要面臨的最大災難。最近科學家們警告,由於全球氣溫變暖的影響所使的冰川大大地融化,使得亞洲很多地區的供水得到了很大的影響。亞洲的很多水域都是由於冰川融化所得來的,如果冰川大量的融化,就使得所獲得的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甚至科學家們稱到2100年,曾經供養亞洲各大河流的冰川將會消失2/3左右,而到時亞洲水塔將全面地面臨崩潰的現象。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初步估算發現,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10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
  • 全球變暖下的海洋吸收了多少熱量?相當於每秒一顆原子彈發生爆炸
    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已經導致地球系統中的能量過剩,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超過90%的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量已經被海洋吸收,只有幾個百分點的熱量加熱了空氣,陸地和冰蓋。海洋中增加的大量能量正在導致溫度升高和推動海平面上升,使颶風和颱風變得更加猛烈。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中國科學報:亞洲水塔生物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在12月11日第18個國際山地日來臨之際,中國與尼泊爾近日共同宣布了珠峰最新「身高」——8848.86米。這一消息讓興都庫什—喜馬拉雅(HKH)山區再受關注,這一區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堡壘」,這一地區是35000多種植物和200多種動物的生命搖籃。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全球變暖已停止,地球開始平衡?科學家警告:2050年人類文明或崩潰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全球變暖這個詞相信現在已經是婦孺皆知了,在人類工業化的影響下,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過去的100年裡連年激增,這被認為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然而,相關研究人員卻發現,全球平均氣溫在近年來趨於平穩,不再有上升的趨勢。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近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載文寫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專家對27個國家的香蕉產量進行研究後發現,由於全球變暖,自1961年以來香蕉的產量呈增長趨勢。1961年,全世界的香蕉種植總面積為2008953公頃,2018年達到5654000公頃。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全球變暖威脅海冰英國氣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科學家表示,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證據在過去一年裡變得「更充足」了。在於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英國氣象局利用9個指標的最新數據告訴人們,全球氣溫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上升。這9個指標包括海冰與積雪的不斷減少、大氣溼度的不斷加大。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亞洲水塔的水量是怎麼算出來的?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圖悄然發生了變化。NASA和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的上升使得法國提前採收葡萄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一般來說,氣候變暖有利於葡萄更快成熟,從而釀造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材料一 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2050年,全球夏季將更乾燥,冬季更潮溼多雨,極端天氣現象更多。隨著全球氣候繼續變暖,預計德國到2100年的氣溫將比目前升高2 ℃~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變暖。(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麼?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2015年開始,被藍色海洋環繞的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連續幾個冬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按照預估,開普敦需要在2018年4月12日關閉供水系統、限制居民用水,這一時間節點當時被叫作「零日」,人們也把這次事件稱作「零日」危機。雖然通過削減市政用水,同時緊急調配農業用水,開普敦這次「零日」危機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