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記者觀察)

2020-12-17 人民網國際

  埃及青年翻譯家哈賽寧。
  資料圖片

  韓國翻譯家金泰成。
  本報記者 陳尚文攝

  越南翻譯家、越中友好協會副會長阮榮光。
  本報記者 劉 剛攝

  土耳其漢學家吉來正在課堂上講授「崛起的中國:歷史與政治」碩士課程。
  本報記者 王雲松攝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他們是熱愛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都獲得了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他們在海外用當地文字翻譯、出版中國文學作品,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把更加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哈賽寧:

  以文學之力,促民心相通

  本報駐埃及記者 王雲松

  「我出生在埃及南方,那裡匯聚了燦爛多彩的古埃及文明,因此我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上中學時,香港功夫片把我帶入了一個神秘又遙遠的國度——中國,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讓我著迷,從那時起,我就渴望讀懂中國文字,在填報大學志願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文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沙特國王大學語言與翻譯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青年翻譯家哈賽寧對本報記者說。

  畢業後,哈賽寧前往中國求學。2008年,他獲得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中國文學是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他從2007年開始嘗試翻譯一些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

  哈賽寧陸續翻譯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和《透明的紅蘿蔔》、阿舍的《奔跑的骨頭》、傅謹的《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劉震雲的《手機》、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以及《中國當代女作家作品選》《中國實驗劇》《中國阿拉伯文化交流史話》等十幾部中國文學作品。2013年1月,在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3個月,其代表作《紅高粱家族》便由哈賽寧教授翻譯成為阿拉伯語,由埃及國家翻譯中心出版發行,這是莫言的作品首次被翻譯成阿拉伯語。

  「《紅高粱家族》是最打動我的一部,表現出了中國的抗戰歷史以及山東地區的獨特風俗,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特別是山東地區人民的抗日戰爭描繪得淋漓盡致。」哈賽寧說,為了更好地翻譯這部作品,他還專程前往莫言的故鄉山東高密,就作品中的一些內容向莫言請教,「這些寶貴經歷使我的翻譯能更加貼近原作,真正做到『信』『達』『雅』」。

  《紅高粱家族》阿拉伯語譯本出版後,作品中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宗教與風俗習慣等因素,讓很多阿拉伯讀者對中國文化著了迷,不僅吸引了當地媒體的目光,還在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國際書展上入圍暢銷書系列。2013年,哈賽寧榮獲埃及國家青年翻譯獎。

  哈賽寧表示,阿拉伯民眾渴望了解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文化,在將中國文學作品推廣到阿拉伯國家時,好的翻譯版本往往能事半功倍,因此,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我願充當溝通中阿文明的橋梁,把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帶到阿拉伯世界來,通過文學的力量,讓中阿人民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哈賽寧說。

         

  金泰成:

  抓緊時間,翻譯更多中國作品

  本報駐韓國記者 陳尚文

  走進韓國翻譯家金泰成的工作室,青花瓷、紫砂壺、皮影畫、熊貓玩偶、大紅燈籠……還有9000多本藏書塞滿了幾個書架。「40%的藏書都從中國帶回來的」,金泰成驕傲地對本報記者介紹。

  金泰成1959年出生於首爾,1979年到韓國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外大」)中文系就讀。大學時,他痴迷於英文和法文,經常「翹課」學習法語,把英文書翻譯成韓文。直到大學最後一個學期接觸到中國古典散文,他才驚覺「錯過了」。大學畢業後,金泰成進入外大中文研究所,拼命學、看、寫、譯,想補回之前落下的,「越深入了解,越深陷於中國的魅力。」

  北京的三聯書店、中關村圖書大廈,上海的季風書店……每次到中國,金泰成都要先花上至少兩天時間「浸」在書店裡讀書、挑書,「中國書籍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質量越來越好」「每次回韓國,我的行李箱幾乎都會超重,最多時一次帶了50餘本回韓國」。

  「翻譯要以大量閱讀為基礎,讀書,既要自我解渴,更要懂得分享。」金泰成感慨,中國在快速變化,而韓國對中國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過去,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中翻韓」的力量較弱。金泰成指著工作檯前攤著的《穆斯林的葬禮》等十幾本書說,「這是近期要翻譯的」。工作室一角的地板上,一摞書高高壘起幾近天花板,「這是已經譯完出版的」。

  2005年起,金泰成開始投入到大量翻譯工作中,他翻譯了鐵凝的《無雨之城》《大浴女》、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海巖的《玉觀音》、舒婷的《致橡樹》等近100部中國圖書,並推動200餘部中國優秀圖書的版權走進韓國。2016年,《人民文學》雜誌韓文版《燈光》開始出版,金泰成任編輯總監。

  金泰成說,15世紀中葉,世宗大王頒布了《訓民正音》,創製了韓文,目的之一就是讓看不懂漢字的市井百姓可以和中國溝通。如今,幾百年過去了,韓國人仍希望繼續保持對中國文字的理解。

  金泰成認為,好的翻譯都會遵從原著,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而「漢白玉是玉」這樣想當然的翻譯,則會讓原著的味道大打折扣。

  目前在韓國,古典、歷史、哲學領域的中國書籍最受讀者歡迎,文學書籍卻並不受待見。金泰成解釋說,當前引進韓國的中國文學作品,一是題材以農村為主,沒有客觀反映中國城市發展面貌,二是以「50後」「60後」作家作品為主,韓國讀者無法欣賞到「70後」「80後」作家的作品,也無法了解到這些作家所經歷的中國社會以及他們的視角。

  2015年初,改編自中國作家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的韓國電影《許三觀》在韓上映。金泰成說,韓國電影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進行演繹,是非常有意義的嘗試。通過中國作家的作品,韓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感受以及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理解會更具體,印象也更深刻。

  對金泰成來說,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他準備不再教書,抓緊時間翻譯更多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他還計劃開辦一間私人圖書館,讓更多韓國人讀到他珍藏的中國書籍,一起交流學習中國文化的心得。

         

  阮榮光:

  為越中友誼做貢獻,只有「進行時」

  本報駐越南記者 劉 剛

  《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古典文學作品曾讓無數越南讀者痴迷,並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越南翻譯家、越中友好協會副會長阮榮光也不例外。「最開始我閱讀的是越南文版,隨著中文水平的提高,我開始閱讀原版著作。我非常喜歡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都很精彩。」阮榮光對本報記者說。

  阮榮光1968年進入越南河內外語師範大學(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中文系學習,1972年參加越南抗美救國戰爭,1978年深造畢業後從事外交工作。

  1998年,阮榮光開始翻譯《改革政府——20世紀末的政治旋風》一書。「20世紀末,政府改革成為當時中國的熱詞,受到各方關注。我翻譯的這本書,為官方提供了有益借鑑,反響很好。」阮榮光說。

  阮榮光還陸續翻譯了《社會主義:轉折與創新》《兩個主義一百年: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一系列政治理論著作。

  在越南,被翻譯成越南文的中國著作不計其數,但文學作品居多,中國政治理論著作的越南文版則鳳毛麟角。阮榮光長期從事對華外交工作,對中國的黨情、國情非常了解,這使他在翻譯這些理論著作時駕輕就熟,「越南的革新事業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越南和中國同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兩黨兩國有必要交流和分享各自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我將中國權威的理論著作翻譯成越南文,希望能為越南國內提供參考。」

  2015年11月初,《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越文版發行儀式在河內舉行。「該書出版發行後,在中國國內外都備受關注。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計劃出版該書的越南文版,他們請我推薦能翻譯該書的專家。在越南能翻譯中文的人不少,能翻譯這本書的人卻不多。把這本書翻譯成越南文,是集體智慧和團隊協作的完美體現。」阮榮光說。

  作為全程參與翻譯、校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越南文版的重要成員,阮榮光感慨地說,從這本書中,他了解到習近平主席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對中國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提出的新認識、新思路和新理論,「這本書可以讓外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的發展戰略和未來走向。」

  「翻譯著作既能滿足越南廣大讀者的需求,也是我的興趣愛好,我深深陶醉其中。」阮榮光說。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作為越中友協副主席,主辦和參加各種友好交流活動,忙得不亦樂乎。

  「我這輩子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在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時期,作為一名坦克兵抵抗帝國主義侵略,這件事已經做完;二是為越中兩國友好關係做貢獻,這件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吉來:

  呈現原汁原味的《孫子兵法》

  本報赴土耳其特派記者 王雲松

  第一次見到土耳其漢學家吉來副教授,是在安卡拉大學的課堂上,吉來正向10多名來自土耳其、利比亞、厄利垂亞等國的學生講授名為「崛起的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碩士課程。從先秦時期的法家與儒家、霸道與王道,到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小小的課堂內,縱橫捭闔5000年。

  當這位年輕的外國學者準確地將中國漢朝的時間脫口而出、把《諸蕃志》這樣的古籍掛在嘴邊時,本報記者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其實我了解得還不夠,只是我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被其魅力所深深折服。」吉來略帶靦腆地說。

  上小學時,吉來通過觀看動畫片《神筆馬良》接觸到中國文化。早在1935年,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推動下,安卡拉大學便成立了漢學系,開啟了土耳其的漢學研究。出於對中國的熱愛,吉來在安卡拉大學選擇專業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漢學系,並在那裡取得了漢學的碩士與博士學位。

  吉來告訴記者,《孫子兵法》是世界上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中國古典著作之一,儘管土耳其已經有了土耳其語版的《孫子兵法》,但這些書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存在不少錯誤,也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2013年起,吉來與另一位土耳其漢學家合作,將中文版的《孫子兵法》譯成土耳其文,那位漢學家因病去世後,則由吉來獨立承擔了《孫子兵法》的翻譯。

  這部土耳其文版的《孫子兵法》一經出版,便反響巨大,很快便成為暢銷書之一。目前,該書已經累計印刷了6次,銷售量達到4萬多冊。吉來目前正在翻譯《論語譯註》,譯本計劃在2017年出版。

  「我希望有更多土耳其人了解到孔子的儒家學說,因為無論是認識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儒家思想都是一個重要切入點。」吉來說。

  吉來始終將中國「信」「達」「雅」的翻譯理念視為自己的目標不斷追求。「由於中土兩國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很多著作翻譯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因為篇幅較大,翻譯周期較長,通常把一本200頁的中文書籍譯成土耳其文,就要達到270頁,但我從不放棄。」吉來說。

  目前,吉來已經出版了包括《中國人眼中的奧斯曼帝國:康有為突厥遊記》等多部學術著作,未來還計劃出版關於明朝與奧斯曼帝國關係、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土關係等兩部書籍。未來,吉來還計劃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歷史、中土關係、中國與中東關係等方面。

  「我願意做一名推動土中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國人的故事』告訴我的土耳其同胞。能為兩國文化交流做點微薄的貢獻,真感到榮幸與幸福!」吉來說。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6日 23 版)

 

(責編:王吉全)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舉辦「全球觀 家國情」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
    央廣網廣州5月15日消息(記者鄭澍)由廣東外國語言學會、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聯合主辦,國際翻譯學院研究生會承辦的中山大學2018年「全球觀 家國情」粵港澳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5月11日至14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功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14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
  • 浙商大研究生思政課堂:用英語視頻講述中國抗疫的感人故事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白菁潔 通訊員 林曉瑩)They are post-90s nurses in the ICU of Huoshenshan Hospital……  (她們是火神山醫院ICU的軍護……)  最近,一段講述中國90後抗擊疫情故事的全英文視頻很受關注。
  • 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講述世界最美的故事
    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講述世界最美的故事 發表時間:2011-06-02   來源:  在上海市中心被高樓包圍的一條小弄堂裡,住著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14號底樓的前間。15平方米小屋,2/3的空間被書櫥佔據,除了書,就是一個方桌,一對沙發和靠牆的一張小床。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的背後是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如何讓「志願者精神」的講授寫滿「中國故事」呢?李學芹說:「牢牢依託理論是基礎,我們認真學習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教學理論,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考慮到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的三原則。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想文化與語言知識之間的關聯,幫助他們學會辨別是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愛國情懷,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 韓翻譯家:希望中國變成全世界都尊重並能夠依靠的大國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陳尚文】從鐵凝的《無雨之城》、劉震雲的《手機》,到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韓國翻譯家金泰成翻譯中國圖書近百部。除了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金泰成還推動二百餘部中國圖書版權走進韓國。
  • 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精神!為洛陽外國語學校點讚!
    「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洛陽外國語學校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觀念、國際視野,具有創新精神、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人才,致力於鍛鍊同學們的外語應用能力,實現敢說、能說、會說、說好外語的學習目標。
  • 他不懂外語,卻是舉世聞名的大翻譯家
    林紓不懂外文,卻是與嚴復齊名的大翻譯家,康有為曾贊「譯才並世數嚴林」。他與王壽昌合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是面向中國讀者翻譯引進的第一部西方作品,很快風行全國。嚴復他先後翻譯11個國家的107名作家作品200餘種,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不懂外語、僅依靠合作者口譯再加以潤色的人所能做到的。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正能量——「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側記
    12月16日,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活動在新華社禮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名記者深情講述了各自的採訪歷程,分享了他們的內心感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在疫情期間他多次進入隔離病房,拍下了數千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溫暖瞬間,他說,「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武漢保衛戰中,鏡頭是我的武器,更是我的眼睛。透過鏡頭,我看見了很多很多。我看見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看見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看見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看見了中國優勢、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當然,也看見了中國記者的擔當:面對千難萬險,槍林彈雨,我們義無返顧,勇往直前!」
  • 國內首套《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發行
    中國網北京4月22日訊(記者 徐虹)昨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值此「4.23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這套獻給青少年和英語愛好者的用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力作正式與讀者見面了。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他們用各自的視角向世界訴說著自己的「中國故事」,他們用充滿真情實感和富有個性色彩的故事吸引外國讀者,使更多人了解中國、喜歡中國。他們是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他們是中國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加深互信與融通的紐帶,他們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助力。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胡敏老師致辭: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副主編、全國知名語文特級教師何杰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不僅需要好故事,還需要好翻譯。地球村中,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文化交流更趨於多元。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一定要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交流,如果還是以中國人的方式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即便說的是英語,他們也不會理解。為確保所有中國故事在翻譯時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英文表達,我們編寫團隊引入了研究中國文化多年的外籍專家——英國翻譯家保羅·懷特和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博士。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新經典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副主編、全國知名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不僅需要好故事,還需要好翻譯。地球村中,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文化交流更趨於多元。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一定要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交流,如果還是以中國人的方式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即便說的是英語,他們也不會理解。為確保所有中國故事在翻譯時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英文表達,我們編寫團隊引入了研究中國文化多年的外籍專家——英國翻譯家保羅·懷特和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博士。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
  • ...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從留學生到翻譯家,從記者到外交官……身份有了變化,但斯巴修與中國的關聯始終未斷。豐富的經歷讓他以多重視角了解並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談起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以及北京這個城市的變化,他如數家珍,不時提及「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應該受到更多關注」「中國作家莫言的作品引起了我對中國文學的興趣。
  • 外語學院舉辦「外語和翻譯專業的需求與發展」講座
    新聞網訊 近日,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及《中國翻譯》雜誌主編黃友義先生應邀為我校外語學院師生做題為「外語和翻譯專業的需求與發展」學術講座。
  • 「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海客談神州)
    從留學生到翻譯家,從記者到外交官……身份有了變化,但斯巴修與中國的關聯始終未斷。豐富的經歷讓他以多重視角了解並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談起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以及北京這個城市的變化,他如數家珍,不時提及「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 教育新觀察|「多語種+」戰略培養新時代青年 講好中國故事
    自新文科概念提出後,外語院校該何去何從?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堅持外語學科傳統優勢的同時,一直積極主動探索辦學轉型發展,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啟動「多語種+」戰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主講 斯明誠:我覺得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通過學習你自己非常熟悉的內容,熟悉的故事來學習外語,其實本身是一件很有價值,而且很有效果的一件事。希望更多學生意識到,通過學習英語,可以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全世界。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值此"4.23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這套獻給青少年和英語愛好者的用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力作正式與讀者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