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上)

2020-12-27 環球網

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問什麼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同時,也不斷收到不少來信問一些關於心理成長的最基本的知識。

在思考怎麼回答他們的問題時,我梳理出了關於心理成長的六條定律。

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出現破碎。

定律一:成為自己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的話來說,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

什麼是自己,我們又怎樣可以成為自己?

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

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麼不管別人的意志看似多麼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並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這些事情像是自毀或傷害別人,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用這些事情來喚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在演唱事業上獲得了極大成功,但是,這個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勝利,而是她媽媽林恩的意志的勝利。從兩三歲開始,媽媽一直帶著她轉戰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只有13~15歲期間,過了兩年女孩的普通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這只是布蘭妮母女關係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面都想操控女兒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觀點,布蘭妮的媽媽在教育布蘭妮上是無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堅強的意志把女兒塑造成了超級明星。從布蘭妮的角度看,媽媽這樣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稱道的,畢竟她是在媽媽的推動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蘭妮的內心深處不這麼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布蘭妮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意思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志卻被剝奪了,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而只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類似的例子還是麥可·傑克遜,他的名聲、才華和影響力都勝過布蘭妮。但是,他開始的成就也是父親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結果。並且,和布蘭妮一樣,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他的童年被剝奪了,這是令他最耿耿於懷的事情。

後來,傑克遜對小男孩極其痴迷。這一點都不難於理解,他迷戀小男孩,是因為他自己不曾做過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經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傑克遜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於是,他迷戀男童。只是,當他把他的渴望強加在那些被他迷戀的小男孩身上時,他也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他是在剝奪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機會。

破碎一:我們被選擇,被決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價值。相應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存在與選擇的關係就是,你選擇,你才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麼你就是不曾活過。

但問題是,太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一個哲學家稱,一個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別人的個人意志做較量的過程。別人會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自己同樣也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名堂,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對此,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的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著名的寓言小說《盔甲騎士》中,騎士對導師梅林說,他愛妻子和兒子,但梅林反問他:「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騎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愛」妻子和兒子,不管妻子和兒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愛」他們。其實,妻子和兒子只是騎士的愛的對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說,騎士只是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妻子和兒子身上罷了。難怪,妻子和兒子都對他的愛沒什麼反應,因為這種愛其實是傷害。

不過,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面,意味著你必須為你的決定負責,如果選擇錯了,你受傷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懼怕這一點,於是寧願放棄自己的意志,寧願被別人決定。

由此,他們自己阻斷了自我實現之路。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我們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麼塑造怎麼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決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發行為去發現,孩子目前正處於什麼敏感期。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特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樂、數學等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特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麼。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按照這一觀點,羅傑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並不是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傑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於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育的機會。於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國內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壓制

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育的唯一途徑。

然而,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並壓制孩子的選擇空間。由此,破碎很容易產生。

孫瑞雪稱,依照她的觀察,所謂的多動症,其實大多數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嚴重壓制的結果。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撫養者中一定是不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你必須聽我的。於是,這個孩子的許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發行為都被打斷了,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假若100個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壓制了,那麼這100個需要都渴望表達,甚至是同一時間的表達。於是,一個多動症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時間渴望做許多件事情,但因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麼好,於是什麼都要做一點。

大人是怎樣壓制了孩子的自發的需要了,這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會拒絕接受一小塊大餅,他一定要一個完整的。對於這種行為,大人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節約。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張整個的餅,是完美的,會滿足他的精神胚胎發育的需要,而一塊餅,是破損的,會讓這個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他並不貪婪,假若你給他一張完整的、小小的餅乾,他一樣會心滿意足。

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孩子並塑造孩子,更不要急著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譬如,節儉不節儉這樣的詞彙,是不適合來衡量一個3歲的孩子的。你可以強行把一個3歲的孩子塑造成看似節儉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對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關係勝於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已成公論。那麼,情商是什麼?

其實,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們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從這一點而言,父母不必太忙於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實際上遠比這些知識重要。

假若父母能與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長。

所以,父母應切記,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才是壓倒性的關鍵所在,至於他們想對孩子灌輸的知識,其實是配角,甚至還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用客體關係理論解釋起來會比較複雜,但可以用簡單而形象的解釋,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也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內化。所謂「內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內化。內在的關係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現實關係的內化。

小標題: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並不難,就是,但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傢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麼?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麼,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於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傑斯認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麼,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上來。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去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拿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於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小標題: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這個關係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體關係理論,關係的兩極——「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係中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麼這個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過於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在的小孩」實現自己欲望或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簡單而言,這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會樂意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人建立關係,因為這個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即便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好而想改變,也很艱難,因為內在的關係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動大手術,是很艱難的。

因痴迷劉德華而聞名的楊麗娟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父母極度溺愛她,結果導致她的「內在的父母」一極非常虛弱,而「內在的小孩」一極非常強大。於是,她在父母和媒體面前,都像是一個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對父親的死,都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這不難理解,因為有她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愛,是我們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麼是愛呢?愛就是自愛和愛別人。

按照客體關係的理論,會愛的人,得有一個平衡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內在的小孩」愛「內在的父母」,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

楊麗娟的內在的關係嚴重失衡,只有「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而沒有「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沒有愛父母和愛別人的能力。

相應的,楊麗娟的父親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嚴重失衡,但卻是「內在的父母」極其強大,而「內在的小孩」卻被嚴重忽視。於是,他成了一個能愛別人但不能自愛的人,這個邏輯發展到極點,就是他為了滿足女兒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他這種嚴重忽視自己的人格特徵,在其他細節上也可以得到體現,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裡,也從不肯坐在沙發上,甚至連口水都不肯喝。

我們常講關係的互補性,其實,這種互補性常隱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所謂的關係互補性,常常是兩個失衡的關係的相互彌補。譬如,楊麗娟和父親楊勤驥的關係就是互補的,楊勤驥的「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楊麗娟的「內在的小孩」過於強大,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他們的關係反而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他們兩個與正常人都無法相處,因為正常人既受不了楊麗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楊勤驥的從不肯索取。

小標題: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又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他們本來是優秀的好父親和好母親。然而,因為一些現實的局限,或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孩子幼小時,他們不斷與孩子分分合合,最終令孩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極不穩定的關係模式,而這個孩子也因此成為一個無法與別人建立穩定關係的人。

一位男士,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既沒有知己朋友,又沒有戀人,而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愛他又從不過分幹涉他的自由。

後來,在心理醫生面前,他說他腦子裡經常有一個畫面:他從一輛轎車中奔入另一輛轎車。這個畫面一出現,他會忍不住地憂傷。

經過自由聯想,答案映現了出來。原來,他的父母事業都非常成功,並且他的親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後,父母誰都不能天天守護他,又不願意請保姆照料他,於是想了這樣的一個辦法:誰有時間,誰就照顧他,當沒有時間時,就把他轉給另一個親人。因為他們家族普遍有錢,大家都有轎車,所以他小時候經常被親人從一輛轎車裡轉到另一輛轎車裡。親人們對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不斷地分分合合的,因為每一次分分合合給他帶來的都是傷痛。因為這些分分合合,他小時候其實不敢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每次都是剛建立沒多久就又斷裂了,這對一個3歲前的孩子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傷痛。

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生下孩子後,年輕的父母太忙了,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時間寬鬆了,再把孩子接來與自己團聚,忙了,就再送走。這一樣會對孩子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總是經歷分分合合的孩子,長大後在對人的信任度上勢必會出現問題。

破碎三:關係最容易傷人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係,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看到,父母與孩子的良好關係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愛。沒有愛,一個孩子可能根本就無法長大,他甚至都不會產生活下去的願望。一些殘酷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皮膚的接觸,嬰兒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會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沒有自由,一個孩子就會成為撫養者的意志的延伸,他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關係要平衡。我們常喊「一切都為了孩子」這樣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極其糟糕的。假若我們真這麼做,那麼所有的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將是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都將喪失愛的能力。真正的好的關係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於是也教給孩子自愛並愛別人。

第四,關係要穩定。愛情中,一個不穩定的關係會給一個成年人造成極大的傷害。童年時,這個傷害會更重。

這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一個孩子就會受傷,他就難以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來,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相關焦點

  • 心理專家武志紅:心靈成長的6個定律,父母生養孩子前的必讀書單
    在《走出人格陷阱》的第一章,武志紅提出了心靈成長的六大定律,這六條定律不僅針對個人成長,也對孩子的養育很有啟發和指導作用,因此,我認為父母如果懂得了這六大定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一定可以規避很多錯誤操作。
  • 和我一起讀武志紅的《心靈成長的6個定律》
    關於心理成長的6條定律。 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就感覺出現了破碎。定律一成為自己。(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告訴我們。人生有5大需求。1飲食與性的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歸屬需求。
  • 原典英語心靈成長課程簡介
    然而,這樣下來,我們仿佛沒能學好英語,我們往往張口結舌,難有所成。        究其原因,這樣的安排違背了語言習得的幾條根本規律:一、語言習得的進化本原律;二、習慣定律;三、文化定律;四、人生成長規律。
  • 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介紹
    作者 賈旭波一、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是筆者賈旭波獨創的心理學+微視頻+表演的結合形式,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微視頻為技術手段、以學生的參與劇本創作和劇情表演為展現形式,使其能在表演娛樂的過程中發掘不一樣的內心世界,更好的認知環境與世界,獲得內在心靈與外界世界的和諧統一
  • 六個定律裡藏著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個人究竟具備怎樣的思維,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少栽跟頭?以下這些強者思維,或許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發。關於成長《孫子》定律  競爭對手不僅是我們眼前的一堵牆,更是一面鏡子,它能讓我們反觀自身,快速成長。跨欄定律  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先天素質並不好。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馮麗閃)【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成就充實的人生,苦難是人生的一位良師,他能教給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問題,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趙慧)【心靈點滴,共同成長】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
  • 結局定律、危難定律,尋找定律等人生25個趣定律
    一、結局定律:有一個可怕的結局,也比沒有任何結局要好。上帝規定萬物必有結局,所以一定要讓結局完美。二、痛苦定律:死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還有比死更痛苦的東西,那就是等死。(至尊寶失去了紫霞該指責誰)五、指責定律:當用一個手指指責別人的時候,別忘了總有三個手指指向自己。指責是最沒有力量的協作方式,共同的利益才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晁嶽孔)【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趙曉玉)[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對錯誤的方向給予引導,對於正確的方向給予鼓勵。
  • 學習心靈成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我們不僅是物質(身體=骨頭和肉)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一,學習心靈成長:是探索生命奧秘的過程!了解生命中精神世界的我們是怎麼回事?從而讓我們活出生命的高度, 活出生命的質量。讓人生更精彩,更幸福,更圓滿!更成功!二,了解心靈的力量:讓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更高的認知!
  • 如何讓自己的心靈成長?
    每個人都有心靈自我成長的需求:不斷發現新目標、迎接新的挑戰、開始新的旅程,追尋生命的意義,活出真正的自己。那麼什麼是心靈的成長呢? 心理學家認為。心靈的成長,不是自動或偶然發生的,而是主動努力和追求的結果。
  • 成功三大定律: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蟬定律
    關於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蟬定律。這三個定律名稱不同,但是卻有共同的意義: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耐住寂寞,忍住煎熬,才能厚積薄發。荷花定律荷花,第一天開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們會以前一天的兩倍速度開放。到了第30天,就開滿了整個池塘。你知道什麼時候荷花開了一半麼?很多人都會認為是第15天,然而並非如此!
  • 【校長課】成長是一場心靈的修煉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是一場心靈的修煉
  • 蘋果定律、價值定律,失眠定律等人生25個趣味定律
    一,蘋果定律: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就應該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變壞,你將永遠吃不到好的,人生亦如此。好與壞是相對的。好與壞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變化。心情最好的時候,最想吃蘋果的時候才能吃到最好的蘋果。
  • 心理健康周助你走近心靈,引領成長
    今年「走近心靈,引領成長」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考慮到疫情,主題側重生命教育,以社會支持理論為基礎,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促進心靈成長,讓學生感受滋養自己生命的人或事物,增加生命的支持感,成為有溫度的人。      5月25日,由三(4)班承辦的心理主題空中晨會拉開了我校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的序幕。
  • 質量守恆定律知識點
    例如,2g氫氣與8g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並非生成10g水,而是1g氫氣與8g氧氣參加反應,生成9g水④很多化學反應中有氣體或沉澱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包括了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狀態的物質,不能把生成的特別是逸散到空氣中的氣態物質計算在「總質量」之外而誤認為化學反應不遵循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要抓住「六個不變」,「兩個一定變」「兩個可能變」。
  • 《心靈小屋》成長記
    《心靈小屋》第4期成長實錄時間:2020年11月15號星期天19:30-22:00 主題
  • 孩子的心靈成長如何決定學業成長​
    在心理成長上,孩子的成長會經過四個階段:1、認知發展,2、情緒發展,3、意志力發展,4、心理發展的兩極性;而這種二級性發展現在已經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身上,在心理學上,也叫心理反差。孩子從小到大,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在認識社會,這是認知階段。第二是情緒發展階段,時候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情緒會越來越複雜。
  • 「薦讀」六個定律裡藏著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個人究竟具備怎樣的思維,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少栽跟頭?以下這些強者思維,或許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發。關於成長《孫子》定律孫子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你想要戰勝對手,首先要了解對手。在2019年女排世界盃上,中國女排斬獲11連勝,成功奪冠。但是,很少有人了解過連戰連捷背後的真正原因。有一次女排姑娘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我們得知一個細節:無論隊員比賽和訓練有多麼辛苦,教練都會堅持帶著大家一起,反覆、認真地分析她們將要面對的球隊情況。甚至當場提問對方球員的習慣動作和擊球路線。
  • 教育:撥動孩子心靈成長的弦
    孩子的成長有其特殊的規律性,但孩子的轉變更多時候同樣是一個十分偶然的事件,這個事件就像一個小小的火種,一下了點燃了孩子心靈成長的火焰,激發了孩子心中潛藏的巨大能量。火種偶然事件引發孩子心靈的成長,就像一根導火索的點燃,引發一個劇烈的爆炸!像一顆石子丟入水中,激起層層的漣漪一樣,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應,而這樣的效應恰恰引發了孩子心靈的成長。
  • 覆蓋管理全流程的100個定律,值得收藏
    檔即用網www.downjy.com向您分享如下的「覆蓋管理全流程的100個定律」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