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看著孩子們一天天地長大,我對有關孩子教育問題的思考也越來越多。我的教育方法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如何才會不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小兒子三歲了,最近總是喜歡在獨自完成了一件事情後問我:「我是不是很厲害?」開始的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他:「真厲害!」然後他會興高採烈好一會兒。可慢慢地,我意識到我這個回答似乎不怎麼妥當,但是究竟哪裡不妥當,我到底應該如何回答小兒子滿懷期待的問題才妥當,一直沒有答案。
大兒子開始進入叛逆期,「不」字成了他的口頭禪,有時候還會挑釁地看著我,「你能拿我怎麼樣?」以前在哪裡看過一篇文章,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段叛逆期,這個叛逆期來得越早越好。叛逆期來得越晚,代價越高。話雖這麼說,但我還是會經常被大兒子氣到。我該如何是好?
直到最近看了兩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今天總結歸納如下,時不時拿來讀讀,提醒自己,以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務必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採用兩種方法:批評教育法和表揚教育法。在當代的教育理念中,批評教育法是個很有爭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人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從嚴抓起,所謂「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嚴師出高徒」都是這個意思,也代表了中國傳統的育兒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育兒方法的弊端。批評不利於小孩的身心靈健康,會讓孩子萎縮。於是這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贊成表揚教育法。我也是這部分人中的一員。可是最近不斷地回答小兒子的問題「我是不是很厲害?」的過程中,我不由得重新思考這種表揚教育法的可行性。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給了我答案:阿德勒心理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採取「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的立場。
為什麼呢?
我帶著好奇心往下讀。大意是這樣的,我複述如下:
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作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幹」之類的話表揚孩子的母親無意之中就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係——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即雖不同但平等的關係。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係都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自卑感就是從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不要居高臨下地命令他如何做,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稱為鼓勵。比如,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夥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來傳達自己真實的喜悅,用「幫了大忙了」來表示感謝。總之,就是不要評價孩子。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從而感覺自己有價值,獲得獨立應對問題的勇氣。
2、 無條件的愛
父母給與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他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這個禮物就叫做無條件的愛。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這樣寫道: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由於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絆,被愛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檢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不過,無條件的付出並不代表軟弱。我們依然有原則、有限度、有是非觀念,只是無損於愛心。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引起被愛著的反抗心理,為證明自己的獨立,不惜為反對而反對。有條件的愛反映出愛人者不成熟的心理,表示其仍受制於對方。
毫無疑問,我是愛我的孩子的,可是很多時候,這種愛都是有條件的。比如我會希望他們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希望他們管理好自己、讓我輕鬆些,也會希望他們禮貌、熱情。一旦他們沒有做到,我就會失望,甚至生氣。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耐心地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我的這些行為反映出我的心理很不成熟。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斷成長,在生活中實踐,爭取早日做到給與孩子們無條件的愛。
史蒂芬·柯維說,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積極主動的人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愛。就像母親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帶至人世,愛是犧牲風險,不求回報。又好像父母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我渴望成為這樣的父母,擁有這種愛的能力。
3、不要給孩子們「貼標籤」,與他們共處時要從全新的角度打量他們,幫助他們獨立和實現自我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講了這樣一個關於自我實現的故事:
在英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臺電腦意外地出現了程序錯誤,結果在登記學習成績時,把一個「優等生」班記錄成了「差生」班,把一個「差生」班記錄成了「優等生」班。這份報告是每年開學時決定教師對學生看法的首要參考。
當校方終於在五個月後發現這一錯誤時,決定不向任何人透露情況,並再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優等生」的智商測試成績出現了明顯下降,因為別人都把他們當作頭腦愚笨、不合作、難以管教的學生——教師的想法變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不過,所謂的「差生」的成績卻有所提高,因為他們被當作聰明的學生對待,教師的熱情、希望、樂觀態度和興奮心情都反映出對這些學生的極高評價。
校方問這些教師,開學初的幾個星期情況如何,他們答道:「不知怎麼回事,我們的方法不奏效,所以只好改變。」既然電腦信息顯示這些孩子是聰明的,那麼如果進展順利,就一定是教學方法出現了問題,所以這些教師才會積極主動地改變方法,在自己的影響圈內做出努力。事實證明,表面上的學習障礙其實是教師的死板僵化造成的。
這個故事對我震動很大。它告訴我要從全新的角度打量我的孩子,學會發掘孩子的潛力,在孩子身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不是記憶力,肯定孩子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幫助他們改變行為模式,成為講原則、懂判斷、獨立自主、有價值的個體。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一開始就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當然,也有一些種子永遠也不會開花,因為他們是參天大樹。無論如何,不批評不表揚,不給他們「貼標籤」,只需無條件地愛著他們,看著他們慢慢長大,陪著他們沐浴陽光、經歷風雨。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