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中還是比較迷茫的,看了很多的育兒書,還是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比較好。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跟大家分享,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遵循的六個原則,讓自己的教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教育孩子應該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因為,人是身體、智力、人格的統一,並且是整體發展的個體。
所以,教育,不能只培養孩子優秀的成績,但社會能力缺乏、心理發展不健康全、精神生活空白。
這幾年,新聞上頻頻報導出孩子的各種教育問題,恰恰說明了,現在孩子的教育太單一,忽視了孩子的精神世界、社會能力和心理健康的需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開始意識到:教育,應該培養孩子身體發展與精神發展並重,智力發展與人格、社會性發展並重。
這個我在很多文章裡和課程裡都提到過,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方式方法要保持一致。
因為,一致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僅能讓孩子學會互助、合作、諒解,還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比如說,家庭成員都一致認為,孩子要少看電視、少玩手機,多看書,因為閱讀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家庭裡每一個成員,吃完晚飯都在看書,沒有人看電視和手機,就算孩子吵鬧 ,也沒有人妥協。
那麼,孩子自然知道,每天吃完晚飯應該幹什麼,他也不會用哭鬧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看電視的欲望。
整個氛圍,就會非常和諧,不用多說,每個人都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
相反,家庭中,只要有一個人,持有不同的教育觀念,認為,孩子看看電視、玩玩手機也沒什麼,看書是上了學的事情。
那麼,當孩子哭鬧著要看電視,他就會給孩子看電視。這時,其它家庭成員,就會有意見,可能還會引起不愉快和爭吵。
對於孩子來說,他也不知道,電視到底該看還是不該看。
或許,他還學會了,有些規則是可以通過爭吵破壞的。
教育觀念的不一致,還會引起孩子的焦慮感,他不知道該聽誰的,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的示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
當你在指責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時,你先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自己做好了嗎?
當你在抱怨孩子只知道玩遊戲,不學習時,你先看看你自己,你放下手機學習了嗎?
就像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他們只是不服氣,「為何你不看書,一天到晚要求我看書」。
示範的作用,勝過千言萬語。說一千遍,道一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父母的以身示範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所以,多觀察自己,再要求孩子。
鼓勵在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孩子都需要通過不斷地鼓勵才能獲得自信和勇氣。
就像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的那樣:「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但是,鼓勵也需要一個度,過度或是盲目性的鼓勵,不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反而還會讓孩子驕傲自大。
所以,父母在運用鼓勵性原則時,要把握這三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無處不在。
每個人都會被暗示,每個人也都會暗示別人。
廣告就是通過暗示的作用,引導我們消費。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在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心理暗示的例子。這個我在《做睿智父母,助孩子成長》的專欄中,有一節課具體講過。
羅森塔爾就是應用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在一個班裡,隨意選了幾個孩子,做了一份「最有發展空間」的學生名單交給這個班的班主任。
8個月後,讓班主任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名單上的學生有的之前很普通,甚至有的還很差。
沒有想到,被羅森塔爾點名後,成績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被點名後,老師對他們有了更多的關注,認為他們最有發展潛力。
所以說,在生活中,父母要善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父母不要對孩子說:「你就是膽子太小了。」 「你就是不愛吃蔬菜。」 「你做事總是這麼拖拖拉拉的。」
這樣的語言暗示,只要讓孩子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蔬菜,做事越來越拖拉。
這就是為什麼,你說了上千遍,上萬遍,孩子的缺點和壞習慣一直都改不了的原因。
因為,你給到孩子的語言暗示都是不好的,他自然就朝著這個不好的方向發展了。
我們要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你期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用積極的語言引導他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並達成結果。
比如,「今天寶寶給媽媽端了杯水,真是孝順的孩子,知道照顧媽媽了。」
「我發現,你一回家,就開始寫作業了,你學習真自覺。」
「這個我都不知道,你居然知道,愛看書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想法和感受。
孩子雖小,但他也是一個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感情、尊嚴、觀點、看法和潛力。
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品德的發展。
如果父母還持有「我是家長,你是孩子,一切由我說了算」的這種專橫的教育觀念,只會造成緊張的、經常起衝突的家庭氣氛。
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家庭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也會讓孩子與父母在情感上越來越疏離。
再者,只有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