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安同學,感謝每一位讀者。
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遵循某些原則。但是,這些原則經常重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識並加強這些原則。
01
提出正確的問題
課後我會問孩子:「你今天在課堂上做什麼?」。我意識到,如果要獲得有關她的課堂表現,必須改變自己的提問方式。
儘管我的女兒只有兩歲,但是問任何年齡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下課後立即問一問他們的感受,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在課程結束時,花幾分鐘時間問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或者對他們有幫助的東西,總是一個好主意。對於年幼的孩子,向他們提供圖示來說明他們的感受,通常可以幫助引起反應。使用玩具來提示反應也很有用。
02
加強期望的行為
早年課程應包含價值觀,而不是特定於文化的主題。其中應包括分享,幫助朋友,互相寬恕,互相彌補,互相接納,團隊合作和有禮貌。
在教室裡,可以很容易地發展活動,包括輪流分享,並鼓勵合作行為,但是老師需要提供支持和鼓勵。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與他人有禮貌地交談是一種使他們保持積極的方式。
03
避免給孩子評分
我們永遠都不要給孩子評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但是這些長處並非一時可見。沒有評分意味著孩子們可以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發展自己並嘗試新技能。家長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幫助孩子發展這些技能上,而不會把壓力分配給他們。
04
讚美長處,也要努力
父母和老師自然都想鼓勵孩子,並灌輸積極的成就感,通常採取相當普遍的讚美形式,儘管讚美本身令人振奮,但在針對具體細節時可能會更有效。
實現此目的的一種方法是評論孩子的實際表現,例如分享,遵循指示,幫助朋友。這表明教師或家長欣賞他的努力。
經常被忽視的讚美是努力。稱讚他們所做的努力表明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支持,並注意到他們的小成就。
05
發展家長與老師的關係
家長與老師的關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互惠互利。父母和老師都可以分享對孩子個性的寶貴見解。教師可以傳遞有關孩子如何應對課堂環境的信息,以及通過各種活動技能。教師可以讓家長隨時了解有關課程大綱的內容,包括主題,這些內容可以很容易地在家裡得到加強,例如,通過介紹有關該主題的書籍,卡通或歌曲,與玩具進行角色扮演或與另一個孩子設定遊戲。
當老師和父母面對面交談時,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可以獲取父母的詢問或信息,有助於使雙方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