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輝
何為庸俗關係學?即「拉關係」、「走後門」等庸俗社會現象。庸俗關係學往往以相互利用為目的,以「靠」、「貼」、「拉」、「誘」等為手段,以損公肥私、侵佔他人利益和危害社會利益為特徵,所以危害極大。但由於能夠讓一些人成一時之「功」、獲眼前之「利」,千百年來,這一庸俗社會現象一直沒能杜絕。
據《史記·汲鄭列傳》載:翟公任廷尉時,登門拜訪的賓客塞滿門庭;後來他被罷了官,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過了一段時間,翟公官復原職,那些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翟公感慨之餘,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這就是成語「門可羅雀」的來歷。
翟公的感慨發人深省,古語亦有「以勢交者,勢傾則絕」的訓教,但時至今日,某些人依然將庸俗關係學奉為圭臬——近年來,一些所謂的「官場小說」暢銷一時便是明證。在基層單位,由於人際關係比較緊密,親屬圈、朋友圈、同事圈等比較熱絡,庸俗關係學已經成為基層領導幹部必須面對的一個考驗。
一名黨員幹部,如果習慣於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和圈子謀利益,就不可能把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有可能做出違背原則、違法亂紀的事情;一個領導班子中,如果都忙於拉拉扯扯、拉幫結派,就難免離心離德、軟弱渙散;一個單位或地方,如果「規則」式微而「關係」盛行,大面積的不公便會產生,黨和政府的形象就會受損……對於黨員幹部來說,從信奉庸俗關係學的那一刻起,溫水煮青蛙式的作風滑坡甚至腐敗墮落即已開始。
庸俗關係學盛行的現實危害,就是吞噬地域的發展活力。前幾年,不少大學畢業生曾經「逃離北上廣」,但回到家鄉小城後卻發現,各種關係和人情對個人發展的桎梏,遠甚於「北上廣」的高房價壓迫,於是不得不再次「逃離」。這樣的反證說明,在一些地方,「關係」、「人情」的盛行已嚴重到了什麼程度!這也提醒我們,這種狀況如不改變,這樣地方的職場、官場、市場將有可能因缺乏人才的支撐而失去活力。
費孝通在1948年出版的《鄉土中國》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我們鄉土社會中,有專門作貿易活動的街集……各地的人到這特定的地方,各以『無情』的身份出現。在這裡大家把原來的關係暫時撇開,一切交易都得當場算清……不能牽涉其他社會關係的。」將鄰居、鄉黨、親戚等各種倫理範圍內的人情與貿易範圍內的規則分清,嚴守二者的邊界——費孝通當年所觀察到的這個場景,放在當下,對黨員幹部仍不無啟發:幾十年前鄉土中國的趕集人都知道不同場合有不同身份、要遵守不同規則,我們更應懂得將關係、人情牢牢鎖定在私人倫理範疇,不使權力越界;幾十年前鄉土中國的趕集人在貿易時都能夠做到「無情」,我們在行使權力和工作時為什麼不能擺脫人情的幹擾?
「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係,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特別是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係同人民利益相牴觸時,必須毫不猶豫站穩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要求,牢牢站穩黨性立場、始終銘記人民利益,就能在黨性與人情、原則與關係之中做出正確選擇,摒棄庸俗的關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