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詞作既有雄健慷慨之風,又兼委曲含蘊之美

2020-12-23 妮卡育兒經

為了考察辛棄疾詞章風格的美學特徵,以及在詞學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當代學者葉嘉瑩把他與歷代著名詞人的詞學創作作動態的比較。北宋初期著名作者晏殊、歐陽修的詞作儘管膾炙人口,可是他們都是把詞的寫作視為一種遊戲筆墨,抒寫的也不過是傷春怨別、流連光景的偶發之情,並不是他們性情襟抱中志氣與理念的本體呈現;

南唐後主李煜寫詞的態度固然可視為全心力與感情的投注,詞中真純深摯的感情,也能引發人類心靈中共鳴的感受,可是由於襟抱學養不足,卻並無志意與理念可言;至今號稱以詩為詞的蘇軾,對詞的意境也有所開拓,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表現出浩氣逸懷,可是他從事詞的寫作,是在仕途受到挫傷之後,所以詞中表現的大多是超然物外的放曠襟懷,在人生態度中,長於「出」而不執著於「人」,他的詞不過以余力為之,並不是整個生命力的投注。

辛棄疾則迥然不同:他是把無處發洩的一腔忠憤全寄之於詞。不但以全部精力投注在他的作品中,還要用全部生活來實踐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真誠深摯的感情,更具有堅定明確的意志,用人格性情的魅力,顯示出一種道德倫理的價值。照傳統觀念,詞當以婉約為正宗。當代學者繆鉞教授也認為詩顯而詞隱,詩直而詞婉。」「詩尚能敷暢,詞尤貴蘊藉。」詞在初起的時候,原是妙齡少女當筵侑酒的豔歌。

蘇軾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拘限,以詩為詞,時有「天風海濤」之浩唱,卻不免也遭到「粗豪率易」之譏。辛棄疾的詞作既有雄健慷慨之風,又兼委曲含蘊之美。他的詞風沉雄、飄逸、激越、嫵媚,兼而有之。尤為可貴的是,並不是幾種不同風格的雜糅與組合,而是互為表裡交互兼容的渾然一體。剛柔相濟,自成天籟!特別是在語言的駕馭上,古語、俗語揮灑自如,信手來,涉筆成趣,無不具有充沛鮮活的生命,從而成就兩宋期間一位繼往開來的最傑出的詞人。

雖然向南宋朝廷進獻過《美芹十論》,陳述過抗金策略,並請求北伐,可是並沒有被採納,至今投閒置散,只不過當個地方小官。眼看恢復中原的夙願難以實現,英雄壯志難酬。秋日的一天,他登上城西下水城樓上的賞心亭,極目遠眺,百感交集,於是援筆寫了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仰望明淨的秋空,視野千裡;俯瞰浩瀚的江水,連接長天。江天寥廓,一派天高氣爽的深秋景象!再望望遠處那岡巒起伏的群山,有的猶如美人發上的碧玉簪,有的儼若少婦頭上的青螺髻。如此美好的北國山河早被金人蹂躪於鐵蹄之下!

如今它獻給人們的除了光復何期的疑問與愁思,只有滅國破家的深仇大恨!樓頭的夕陽快沉沒西山,耳畔傳來斷續而悽涼的雁唳,我這個無家可歸、淪落江南的遊子,看看腰間的佩刀,當年殺敵的情景歷歷如在目前;想想當前的現實,虛度年華卻無所事事,儘管拍遍身邊的欄杆,又怎能排遣心頭的憤懣?在這賞心亭上湧現出如許愁思,又有誰能理解呢?西晉人張翰為貪圖口腹之慾,想起家鄉吳中的鱸魚膾,竟丟掉烏紗帽,命駕而歸;三國時期的許汜,在「帝王失所」的亂世之秋,只顧「求田問舍」。

這些古代人的故事已經隨著歷史煙雲消逝了,我們不說它吧。當年桓溫北伐的時候,看見自己種的柳樹已經長高了,也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自傷老大的慨嘆,如今,中原淪陷,國家風雨飄搖,作為愛國志士,眼看年華易逝,卻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情懷何託?縱然有殷勤把盞的「紅巾翠袖」,又怎能拭乾英雄的眼淚呢?詞章中有秋水長天的浩瀚,也有聲聲雁唳的悽涼;有「把吳鉤看了」的雄風,也有紅巾拭淚的溫婉,表現出辛詞剛柔相濟的美學風格。

特別是恰到好處地連用三個典故,既是詩人對抗金壯志難酬和功業未就的苦悶的宣洩,不也是對南宋小朝廷那些醉生夢死、只顧經營自己安樂窩的投降派們的諷刺和批判嗎?辛棄疾南歸之後,曾多次向朝廷進獻抗金救國良策,怎奈執政者們只圖苟安江南一隅,並不考慮恢復大計,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一次又一次喪失克敵制勝的良機,他也只好在地方任上轉來轉去。

淳熙六年,這年他40歲,南歸有六七個年頭了,請纓無路的憤懣和對國事的殷憂,別無選擇地在詞章中宣洩!如何把井噴般熾熱如火的愛國情感,表達得婉轉而蘊藉?在宴席間他即興揮毫,用比興寄託的手法,寫了這首《摸魚兒》,從選取的意象和語言表達看,無疑,詞章是借一個多愁善感的女性的口吻來表現愛春惜春的心理。已經是暮春時節了,還能禁得住幾番風雨的摧殘?

春就要匆匆歸去了。也許是緣於對春光的珍惜吧,她總是擔心枝頭的鮮花開放得過早,因為早開必然早謝,更何況風中已經飛舞起繽紛的落花呢?春啊,請你停住奔跑的腳步吧,難道你沒有聽說過綠油油的芳草已鋪滿天涯,它已遮住你的歸路嗎?可是春還是悄無聲息地遠去了。只有那簷前的蜘蛛還在殷勤地織網,看來是想網住幾片落花飛絮,為留住春的倩影儘自己的努力吧。

相關焦點

  • 遇見詩詞之美 | 辛棄疾為什麼沒有修改《永遇樂》
    當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辛棄疾在《永遇樂》中堅持使用較多典故,不是出於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考慮。連篇使用典故,極大豐富了詞中的主旨,豐滿了詞作的情感。      豪放詞一般都存在著「質直淺率之弊」,但辛棄疾的豪放詞例外,能於「雄奇豪放」之外保持「曲折含蘊之特美」。葉嘉瑩先生分析認為,這是辛棄疾善用典故帶來的效果。因為辛詞的用典有以下幾種作用:「一則既可以使之避免直言之質率;再則又可以將一己之感情推遠一步,造成一種藝術之距離;三則更可以借用古典而喚起讀者許多言語之外的聯想。」
  • 辛棄疾的柔情,夫人過生日,他寫了一首肉麻之詞,讀完令人羨慕
    但是,如果把辛棄疾這個詞與一直被稱為詞中龍的辛棄疾聯繫起來,那就太奇怪了。歸根結底,在世人眼裡,辛棄疾是一個能文能武、豪情萬丈、勇猛果敢、大義凜然、大義凜然的人,他率領大軍突襲金兵營地。甚至在他自己寫的詩歌中,也難掩其傲慢之氣。
  • 辛棄疾的一首念奴嬌,起句就令人欣喜,稼軒不愧詞中之龍
    作者把古人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作中,才創造了新意。南宋一位才子,曾經萬丈豪情,後來卻極度落魄,不過其詞作卻流傳千古,下面就介紹辛棄疾的一首念奴嬌,起句就令人欣喜,稼軒不愧詞中之龍。這首詞吟詠杭州西湖,作者把自然美與人物美融合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初夏的一個傍晚,稼軒乘船遊湖。「晚風吹雨」,稼軒卻不嫌其煩,反覺雨打新荷,「聲亂明珠蒼避」,仿佛明珠照蒼璧,悅耳動聽,其遊興之高可想而知。不一會兒,雨過天晴,紅日西沉,滿天雲霞倒映湖中,碧水彩霞,相映成趣,好一派西湖晚景!
  • 辛棄疾氣勢磅礴的詞作,全文筆墨酣暢,筆掃千軍,流芳萬古
    下面就分享辛棄疾氣勢磅礴的詞作,全文筆墨酣暢,筆掃千軍,流芳萬古。破陣子宋代: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辛棄疾的摯友陳亮自浙江東陽來看望他。當時辛棄疾已遭劾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的帶湖。他和陳亮長歌相答,極論世事,並同往鉛山鵝湖寺遊玩。分手之後,辛棄疾和他相互相賦詞贈答。上片寫沙場點兵,開篇就鐵筆勁揮,疾書兩句,「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小清新詞作,詞中有畫,開篇就驚豔了世人
    說起辛棄疾的詞,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慷慨悲壯、沉雄豪邁之作。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辛棄疾筆力渾厚,善用前人典故,常發議論,在作詞技巧方面對後世貢獻很大,與蘇軾並成為「蘇辛」。但就是這樣一位豪邁不羈的詞人也有小清新的詞作。
  • 辛棄疾見到朋友侍女,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笑」字,讀完心動
    辛棄疾作為南宋時期為數不多的豪放派詞人,在兩宋詞壇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同一時期的詞壇豪放派詞人還有陸遊、陳亮、李綱等人,但是和辛棄疾相比則還是要稍遜三分。可以說兩宋詞壇中,豪放詞作首推蘇軾,其次便是辛棄疾,這二人一北宋,一南宋,可謂熠熠生輝。
  • 觀瀾|「硬幣」的另一面:幼安之柔和易安之剛
    辛棄疾是偉大的豪放派詞人不假,但也有不少婉約名篇。幼安剛中有柔。辛棄疾生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文韜武略,壯懷激烈,一直想著光復河山。1165年,辛棄疾上書《美芹十論》,出聲東擊西之策,主張從海路插到金人防禦薄弱的山東半島登陸,直逼金人燕京,這說明辛棄疾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眼光。
  • 以豪放詞著稱的辛棄疾,他的《清平樂·村居》為什麼描寫田園生活
    辛棄疾的詞作一掃婉約派綺豔婉麗的文風,他的雄健豪邁,氣象開闊的詞風在這些詞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正像前人評價辛棄疾的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辛棄疾繪像反觀辛棄疾的這首《清平樂·村居》,詞作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田園風光與農村生活的場景,這與辛棄疾的其他詞作在風格上有明顯的不同。
  • 辛棄疾的一首詠梅詞,美得猶如一幅畫令人心醉,讀之讓人心生嚮往
    自古許多文人騷客便對梅花情有獨鍾,只因梅花高潔的品格,和那種無論遭受了怎樣的風雪都能都屹立不倒的精神,宋代文壇中可不只王安石寫過梅花的詩句,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便寫過一首不同往常豪放詞風的唯美之作。
  • 需要用心去體味,辛棄疾寓意深遠的一首優秀詞作
    辛棄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的北方,已經被金人所統治,辛棄疾的故鄉山東也不例外。但辛棄疾年少的時候,經常受到愛國教育,所以他對霸佔了自己故鄉的金人十分痛恨。辛棄疾南歸之後,一直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想要收復北方失地,驅走金人的統治。
  • 辛棄疾這首最熱血的豪邁詞作,我們都曾經學過!
    比如辛棄疾。愛國詞人辛棄疾辛棄疾是一個猛人,這個人有多猛?我們來看:他曾經率領幾十人的小分隊夜襲幾萬人的大營,找到叛徒並且帶回!如果宋代的將士們和朝廷都有如此肝膽的話,也不至於會有靖康之恥,南宋也不至於偏安一隅。與他軍事才華相對應的,對於他的詩詞,我們有最直觀的感受。
  • 辛棄疾水平很高的一首詞,被譽為「無上上乘」之作,很多人沒讀過
    辛棄疾一開始便有著力圖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22歲時便曾帶領著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活捉叛徒,那個時候的辛棄疾滿滿的都是少年意氣。奈何真正步入仕途踏足朝堂,他才發現南宋朝廷是如此的軟弱無能,哪怕他再怎麼雄心壯志,終究不能改變當時的局面。
  • 古代文學——辛棄疾和辛派詞人
    (二)尚雄豪壯大之美,情懷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飛動、境界的雄偉壯闊、語言的雄健剛勁,構成其藝術個性和主導風格。1、朱敦儒晚年詞作中中的田園只是是隱士眼中的生活世界。2、辛棄疾對江西上饒、鉛山的農村、村民和山水景致作多角度素描,如《清平樂》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體現出平等博大的胸懷和多元的藝術視野。在唐宋詞史上,唯有辛展現過如此豐富多彩的鄉村圖景和平凡質樸的鄉村人物。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 辛棄疾的炫技之作,十句話十個典故,均出自四書五經,千古奇詞!
    「詞中之龍」辛棄疾是個「用典狂魔」,他的詞作,不但意境絕美、氣勢磅礴,而且底蘊深厚、技法高超。比如,辛棄疾的知名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不僅名句輩出,而且是句句有出處,句句含典故,如果沒點文化功底和歷史知識
  • 辛棄疾官場失意,於中秋之夜作一詞,抒發心中鬱悶,令人感同身受
    詩人們更是十分擅長用月亮、繁華、美酒等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因為在他們心裡,八月十五的月亮代表著團圓,花朵象徵美好的事物,美酒承載著的是他們對家人的思念。於是乎,在這些詩人的妙筆之下,我們得以讀到到數不盡的經典詩篇與那個時代特有的中秋之景。
  • 說宋詞之三十四:品讀辛棄疾之《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英雄棄疾上節的規範標題應是:《宋詞的那些風流雅事(三十三)志士家國情懷之三蘇軾五談》。此節的規範標題應是:《宋詞的那些風流雅事(三十四)志士家國情懷之四辛棄疾三談》。當時,辛棄疾當時已66歲。被閒置已久的他終於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一天,他來到京口北固亭,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全詞依舊是壯志未酬的悲涼,日漸老去的無奈,心有不甘的慨嘆,洋溢著矢志不改的家國情懷。詞中用典很多,孫權、劉裕、拓跋燾、廉頗,還有典中之典的霍去病,等等。典故用得密集,可見心情之急切。於是典故和英雄棄疾之間有了張力,有了餘味,有了份量。
  • 納蘭性德的邊關思鄉詞,卻寫盡了男兒慷慨報國之志,堪稱千古佳作
    不過這位偉大的詞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在經歷了愛妻早逝之痛之後,納蘭性德鬱結於心,在31歲的時候就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納蘭性德雖然早逝,但他卻留下了300多首詞作,可謂眾體皆備,古體、近體、五言、七言均有一定數量。
  • 詩詞內外皆英雄:辛棄疾
    而辛棄疾不同,我們稱之為「豪放派」,是因為他的詞作,豪邁之中具有英雄氣概,讀來讓懦弱之人,也覺熱血沸騰。同時在現實中,辛棄疾也是英雄傳奇式的人物。26歲辛棄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分析敵我情況,提出中肯建議。31歲獻《九議》,陳述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富國中興大計,切實詳明。辛棄疾的謀劃都是十分切實可行的,體現出對兵事的深刻理解。怎奈有志恢復的宋孝宗和虞允文儘管很重視稼軒,宋孝宗還曾親自召見他,卻終於由於各方面的阻力,未能把他的主張付諸實踐。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西江月,美到純粹,多讀幾遍能治癒心靈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因為受到排擠而被迫免官,開始到上饒地區閒居,誰知道這一住,便是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雖然有過短暫的復出,但是卻很快又被免職。在這閒居的十多年中,辛棄疾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優秀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