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昱萍 北京報導
近年來,霧霾恐怕是北方居民朋友圈經久不衰的話題。
而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空氣汙染治理,多地出臺規定,空氣品質不好就罰款。
據E20環境平臺統計,全國至少有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貴州等地頒布了空氣品質獎懲辦法。
以山西為例,PM2.5濃度比考核基數高的,每微克罰10萬元起步。今年2月,山西11市均被扣罰,總金額達8878萬元。
不過,獎懲依據是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這個數據是否能完全體現各地政府的治霾努力?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曾表示,同樣的汙染排放,不同年份氣象條件有的可能拉高10%,有的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
4月10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統計科學中心講席教授陳松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基於直接觀測的小時濃度平均的評估法,受氣象因素影響很大,不能完全反映各城市大氣汙染治理的人為努力程度。」
當天,陳松蹊及其團隊連續第六年發布《空氣品質評估報告》。該報告建議,使用去除氣象幹擾的空氣品質評估方法,從而使得「天幫忙」或「天幫倒忙」對各級政府部門大氣治理努力程度評估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份報告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加上河北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和山東的泰安、萊蕪,以及陝西延安等45個北方城市為研究對象。報告剔除氣象因素的影響,衡量大氣汙染物濃度的變化。
綜合六年來的數據,剔除氣象因素的影響後,大家最關注的PM2.5值在上述45個城市的平均累計降幅達到了19.5%。其中,共有26個城市五年/四年累計降幅超過20%。保定五年累計降幅最多,達41.8%。晉城、臨汾、呂梁、張家口和鹹陽5城市累計降幅為負。
京津冀「氧吧」PM2.5反彈
2018-2019年秋冬季,北方重點區域採取了更為靈活的管理策略,禁止採取「一刀切」式的停產、限產方式。
看似較為靈活的環境監管,引發了霧霾捲土重來的擔憂。
報告指出,這種管理策略沒有導致冬季PM2.5濃度的劇烈反彈,但PM10濃度有明顯的增加。
沿太行山脈的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和衡水河北五市,PM2.5濃度在北方都屬於高濃度區域,在2018年12月-2019年2月,PM2.5濃度增長了3.5%,而PM10增長了11.78%,突破了200微克/立方米。
北京、天津、唐山、滄州、廊坊這環渤海五城市PM2.5濃度和PM10濃度分別增長了7.09%、12.20%。
其中,京津冀的「氧吧」河北張家口、承德、秦皇島三市,2017年和2018年PM2.5和PM10濃度均出現增加。
「河北北部的這三個城市需要加強汙染防治的力度,尤其考慮到2020年冬奧會將在張家口和北京舉行。」陳松蹊說。
在PM2.5顯著下降的同時,一種藍天的「隱形殺手」漸漸現形,它就是臭氧。去年,全國唯一一種濃度沒下降的大氣汙染物就是臭氧。
陳松蹊表示,臭氧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通病,相對其他汙染物沒有得到那麼好的控制效果。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其危害程度不亞於PM2.5超標。
整體而言,過去5年,45個城市中多數臭氧濃度不降反升,其中一些城市升幅達到了50%以上。
對此,報告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對京津冀乃至全國主要汙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避免部分地區面臨顆粒物和臭氧雙重汙染的局面。
環境規劃院區域空氣品質模擬與管控研究中心主任薛文博告訴記者,臭氧是氮氧化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光化學反應產物,臭氧的汙染物水平不僅取決於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同時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在控制氮氧化物的同時,必須更大幅度削減VOCs,這樣更有利於降低臭氧濃度。
北方7省市汙染治理不平衡
中國空氣汙染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
2018年169個重點城市中,空氣品質最差的20個城市全在北方,空氣品質最好的20個城市除河北張家口外全在南方。
報告數據則顯示,北方空氣汙染也呈現區域差異。
以PM2.5濃度為例,從區域分布上看,沿太行山脈的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和衡水河北五市,河南所有九市,陝西除延安和寶雞外的四市為高濃度區域。北京、天津及自唐山以南的河北城市和山東九市,陝西延安為中濃度區域。河北北部張家口、承德、秦皇島三市為低濃度區域。
「京津冀魯區域22市近六年PM2.5濃度已具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晉豫陝地區23市PM2.5濃度一致性的下降趨勢仍有待建立。」陳松蹊說。
從四大汙染因素之一的能源結構來看,7省市之間也出現差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認為,在能源消費結構方面,北京、天津、山東屬於煤油氣綜合型,山西、河南、河北屬於煤炭依賴型。
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2018年,全國煤炭消耗量下降了5.6%,京津冀三省市從3.9億噸下降到3億噸,減少了24%。而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省反而上升了0.4%。與上年對比,這四省加上河北2018年共消耗煤炭13.9億噸,比2017年增加1.56%。
「藍天保衛戰」對7省市都提出了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要求。對此,陳松蹊建議,將7省市的煤耗量作為衡量基礎排放的指標,納入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監測內容。
對過去幾年煤炭消費的行業數據分析後,陳松蹊建議,7省市的減煤重點應該是山西省的冶金和建材行業,山東和陝西省的除電力、冶金、建材、化工外的其它類別,包含民用散煤消費。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