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有沒有後人?憑著一條祖訓,延續了13代!

2021-03-05 每日漢字

鄭成功是位民族英雄,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了臺灣。然而,當清朝拿下臺灣後,對鄭成功後人實行了滅門政策。那麼,鄭成功有沒有後人逃了出來,延續香火呢?

鄭成功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個大海盜,幾乎壟斷了90%的海上業務。那個時候,從日本到中國的過往船隻,主要掛上鄭芝龍的大旗,海盜都給面子。不過,鄭芝龍後來投降了清朝,鄭成功有機會得到了父親的舊部,繼續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鄭成功命短,年僅38歲就離世了。此後,子孫開始經營臺灣。

施琅劇照

實際上,鄭成功家族經營臺灣,僅僅22年。

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先後攻佔澎湖、臺灣,鄭成功孫子鄭克塽被迫投降。此後,清朝血洗鄭成功後人,鄭克塽無緣無故病死。那麼,鄭成功還有後人活下來了嗎?

根據資料記載,鄭成功共育有十個兒子。分別是鄭經、鄭聰、鄭明、鄭睿、鄭智、鄭寬、鄭裕、鄭溫、鄭柔、鄭發。早在施琅攻佔臺灣之前,鄭成功的三子已經逃到福建,後來輾轉逃到懷集,隱姓埋名隱居在現在的大浪村。而鄭成功的六子鄭寬攜次子鄭星往北逃亡,幸運躲過施琅的追殺,開始隱姓埋名過日子。他還制定了家規, 其中一條規定「不可洩漏自家身份」, 憑著這條家訓,子孫繁衍下來。

鄭成功

據史學家追蹤,鄭成功的後人主要分布在臺灣、大陸和日本,已傳到第13代。

鄭成功第9代子孫鄭守讓如今生活在臺灣, 是位魚類學家,也是臺灣復育櫻花鉤吻鮭的主要功臣之一。20世紀80年代,他成功復育、放生2000條櫻花鉤吻鮭。除了成功復育櫻花鉤吻鮭之外,鄭守讓也被稱為「臺灣香魚之父」,因為他讓香魚在臺灣「復活」了。

根據媒體報導,電視劇《康熙王朝》播出後,有關劇中歷史人物與史實不符在鄭氏後人中引起很大反響,在福建的鄭成功後裔就開過一個研討會!【參考資料:《清史研究》、《鄭經在臺灣的遺蹟》 】(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皇帝的姓氏,但凡有膽敢擅自使用國姓的人都要被處於處罰,而皇帝為了表示天恩浩蕩,會將皇家的姓氏賜給給功臣,以表示寵愛。在唐朝初年李淵便曾為了褒獎徐世勣的功績,便賜國姓李,將其視為李氏宗室,徐世勣改名為李勣,其子孫後代同樣可以沿用李姓。
  • 鄭成功後人發現一份史料,揭開順治帝死亡之謎
    福臨就是順治帝,他在位有18年的時間,到了24歲時就病死了。關於順治的死亡似乎存在不同的幾個版本說法。有的人說,順治因為感染天花而死。也有人說,由於董鄂妃的香消玉殞,因此福臨憂傷過度而病死。但說來說去,究其死因無非就是病死而已。但如今卻有人給出了不同的聲音,順治帝死得很慘:在廈門被大炮轟成了肉渣。
  • 隗氏後人到北京房山這村子祭祖 傳承美德樹立家風
    來自房山區、門頭溝區以及河北、江西、內蒙古等地的隗氏後人,陸續趕到隗氏文化園。不多時,廣場上就聚集了400多名隗氏後人。他們當中年長者六七十歲,年幼者只有五六歲。輩分最大的是隗氏第18代後人,最小的是第26代。「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這是隗氏族人代代相傳的一句老話。說的是天下姓隗的,祖籍大都在蘆子水村。
  • 鄭成功為何被封為「延平王」?是親王還是郡王?
    早在隆武時期,初出茅廬的鄭成功獻上抗清破敵之策「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得到隆武帝誇獎,並被封為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
  • 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  人們參觀客家土樓「振成樓」時,經常可以見到一位頭髮花白、善於講解的農民導遊。他叫林日耕,是「振成樓」的第二代主人。  「振成樓」由洪坑林氏21世孫林遜之牽頭於1912年開始建造,歷時五年建成,共有208個房間,最多的時候林氏家族有130多人聚居在這幢樓內。
  • 各大姓氏祖訓,你的祖訓是什麼
    「 所謂"祖訓",即歷代祖先對子孫的教誨。不過載於家譜中的"祖訓",則多系族長代祖先立言,是他們藉祖先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全體族眾。"祖訓"的作用在於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繫家族的統一和團結,除此,祖訓閃耀著的一族文化光輝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 朱元璋在大明祖訓中定下15個不徵之國 9個已經滅亡 6個延續至今
    但是他為何在大明祖訓中立下一條規定,那就是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呢?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這句話的意思是,海外之國如果對中國構成了威脅,那必須討伐。如果不足為患,不能擅自用兵。因為領土越廣,不利於統治。常年徵戰,也會勞民傷財,從而爆發起義。當然了朱元璋不是隨便說說的,隋煬帝曾經徵討琉球,但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 中國臺灣網:蔡當局取消對鄭成功的祭祀也是在給自己挖陷阱
    東方IC 資料1661年4月29日,鄭成功大軍在大員(臺南)鹿兒門登陸。在鄭成功大軍的圍困下,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績,不僅受到南明、滿清朝庭的褒揚,300多年來也一直為後人所歌頌,被譽為「開臺聖王」。臺灣島內祭祀鄭成功的廟宇有100多所,信眾有數百萬人。
  • 清代名臣張鵬翮後人遷居守墓 9代人延續300年住在墓地附近
    張清木是張鵬翮的第九代孫,他聽長輩講,祖輩是從遂寧遷居到潼南的,專門負責守護張家祠堂墓地。在他之前,小渡鎮政府找的「文物管理者」是月山村村支書張勝華,張勝華也是張家後人,但如今68歲的張勝華身體不好,搬到重慶市區與子女居住了。在沒有成為「文物管理者」之前,張清木也是「一有時間就會去墓地看看」,春節、清明期間,會去墓地祭掃。張清木介紹,作為張家後人,看守祖墓本來就是自己的使命。
  •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訓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尊祖敬宗,慎終追遠,把祖宗的嘉言懿行視為祖訓家規,這些祖訓家規深受儒家、道家、法家等傳統思想的影響,教誨後人正直做人、清廉做事。所謂「祖訓」,即歷代祖先對子孫的教誨。不過載於家譜中的「祖訓」,則多系族長代祖先立言,是他們藉祖先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全體族眾。「祖訓」的作用在於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繫家族的統一和團結,除此,祖訓閃耀著的一族文化光輝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 白雲山有個「蘇家山勝跡」 迎東坡後人祭祖
    重陽節後的11月初,500多名來自廣州車陂、順德碧江等30多條村的蘇紹箕後人聚集在蘇家山勝跡,誦讀祭文,祭拜先祖。本次蘇氏秋祭負責人蘇應昌介紹,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既能加強蘇氏各宗親和支親的聯繫,同時也激勵後人,培養後人「飲水思源」的品格。目前,包括蘇氏族人在內,普遍認為蘇紹箕是蘇軾次子蘇迨的兒子,但也有人指出,蘇紹箕或並非蘇軾後人。
  • 臺北市長說鄭成功「精神錯亂」,有無道理?
    臺灣民間至今留有較為普遍的鄭成功信仰。1999年時一項統計顯示,全臺灣共有祭祀鄭成功的廟宇114座。但不同政治勢力,對鄭成功的解讀完全不同。1949年後,國民黨在基本延續大陸時期對鄭成功的定位外,另為其加上了「反攻復國」的意義。在19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時,臺灣當局將延平郡王祠的祀典升格為「國家祭典」,由「內政部長」主祭。當年《中央日報》發表文章說,「……政府遷臺,以臺省作為反攻復國的基地。
  • 懷寧李氏家族28代為明代將軍柳升守墓600年 只為秉承祖訓
    28代傳承守護一代武將懷寧縣清河鄉柳林組,沒有一戶村民姓柳,「柳林」一名源於村裡的一座墓地。在柳林組西北邊角,有一塊墓園,墓園裡共有1大6小7塊墓碑。大的墓碑上書「封安遠侯柳公汝升大人墓」正楷體,小墓碑則是村裡李氏家族的先祖之墓。墓園的歷史,村裡已沒有人說得出來,只知道這塊墓園是柳家和李家流傳千古的交流紐帶。
  •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一個決策,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鄭成功於1624年出生,原名鄭森,號大木,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的隆武帝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後人習慣叫他為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1644年清軍入關,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宣告了大明的滅亡。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本想去清朝謀個官職,沒想到,滿族人居然扣留了鄭芝龍。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復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不過,鄭芝龍降清,他的兒子鄭成功卻是最為頑固的抗清分子,被隆武帝賜名國姓,他一身都為反清復明而奔波,後來得知施琅被困黃崗,又知道他有大才,果斷造訪招攬。 居然是鰲拜任命施琅為水軍提督 1662年6月,清政府決定在福建建立水師,當時執掌大權的鰲拜對施琅很有好感,同意了大學士蘇納海的舉薦,任命施琅為水軍提督。
  • 中國古代各大姓氏「祖訓」薪火相傳,你家的祖訓,還知道嗎?
    中國古代各大姓氏「祖訓」薪火相傳,你家的祖訓,還知道嗎?「端蒙養、重家教」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祖訓、家書傳世,是歷代祖先對後世子孫的殷切教誨。「祖訓」的作用在於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繫家族的統一和團結,除此,祖訓閃耀著的家族文化光輝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有的祖訓成書成冊,有的則寥寥數句,讓我們了解一下自己姓氏的祖訓,感受一下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一、李氏祖訓李姓,作為世界第一大姓,中國人口9500萬,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1.2億。
  • 26大姓氏祖訓,你姓氏的祖訓是什麼?
    所謂"祖訓",即歷代祖先對子孫的教誨。不過載於家譜中的"祖訓",則多系族長代祖先立言,是他們藉祖先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全體族眾。"祖訓"的作用在於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繫家族的統一和團結,除此,祖訓閃耀著的一族文化光輝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 學懂「家學文化」——為你解決「富」不過三代的困擾!
    我們只有將小家融入到大家族之中,才能實現精神的代代延續,子孫的長久繁榮!——《家族能量》王琨老師說:家族的悲哀就是我們的家族已傳了十幾代、幾十代,延續了百年,甚至千年,作為家族子孫的我們卻對家族一無所知!
  • 「祖宗的叮嚀——客家祖訓文化暨書畫展」開展
    為弘揚客家祖訓家規文化,12月31日,上杭縣在客家緣文化中心族譜博物館舉行「祖宗的叮嚀——客家祖訓文化暨書畫展」開展儀式。本次展覽以族譜、圖文、書畫三種形式配合展陳,以族譜文物為證,按照「愛國愛鄉、勤奮有為、孝親敬老、耕讀傳家」等十個方面較全面地展示客家祖訓,彰顯客家文化精華,宣傳客家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和書畫創作演繹相結合的方法,努力使展覽主題明確、生動形象、雅俗共賞。上杭縣客家族譜博物館收藏20000餘冊的客家族譜,是全國收藏客家族譜最多的專題博物館。
  • 鄭成功寫給日本幕府的求救信會是什麼內容?
    第一句話講吳三桂將清軍放入山海關的史實,交待寫書信的背景; 第二句話寫鄭成功本人反清復明的緣由,有理有據; 第三句話寫為何要向長崎幕府求援,其原因是鄭成功本身就出身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