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丨自由譯者何雨珈:她翻譯的書,讓人以為是外國人用中文寫的

2020-12-15 騰訊網

  2018年7月,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魚翅與花椒》一經出版即引發廣泛關注。英國作家扶霞筆下的四川風味活色生香,飲食製作過程妙趣橫生,該書不僅深描了美食的美妙滋味、製作細節,還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提供了多元有趣的解釋。

  曾有不少人誤認為《魚翅與花椒》是外國人用中文寫成的作品,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本書譯者的「隱身」及其翻譯水平之優異。此書翻譯也獲得了《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知名媒體人許知遠等的廣泛讚譽。

  何雨珈亦憑藉此書獲得第四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文學翻譯的提名,獎項提名認為「她的選書和譯作,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樣本,展示出一種清晰的自我判斷與取捨的脈絡,把她個人對生活的高度熱情與更普遍的社會關懷結合起來。在每一次翻譯的背後,何雨珈都嘗試與作者建立強烈的共情,並且將其自然轉化為對文字的感受力,以便將這種好奇與溫度傳遞給下一位讀者。」

  何雨珈從專職從事翻譯伊始,四年間翻譯了600多萬字,其中包括了《再會,老北京》、《東北遊記》、《魚翅與花椒》等非虛構類作品,也有《紙牌屋》、《伯納黛特,你要去哪》等虛構小說。

  何雨珈的職業翻譯道路也曾面臨困境:家人對「自由譯者」職業的不解,收入來源的不穩定等。在成為自由譯者之前,她是成都某知名高中的英語老師,這是眾人眼中穩定和體面的職業。好在,她終於憑藉自己的堅定和努力,走出了一條自己滿意,也受到業界認可的自由譯者之路。近日,她的翻譯新作《看不見的美國》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專訪了何雨珈。

  【對話】

  「美國的非虛構寫作雖有套路,但確實精品頻出」

  澎湃新聞:你近日出版的非虛構翻譯作品《看不見的美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何雨珈:這本書以細膩生動的女性視角,描繪啦啦隊員、女卡車司機等一些人群,寫出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幽微。裡面寫到的任何人,其實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平時不為我們所關注的普通人。她去感受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煤礦工人們的恐懼與喜樂;去了解北極圈以北油井工人們的過去與現在;她和採藍莓的農人同行;和養肉牛的牛仔攀談……她深入到各種各樣我們平時根本視而不見的行業,去探詢和了解,並檢討這個冷漠的社會,就像她在前言中說的,我們的冷漠,說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呢?答案也許會讓所有人赧然。

  澎湃新聞:我們注意到你翻譯了很多非虛構作品,從《東北遊記》到《再會,老北京》,再到現在的《魚翅與花椒》和《看不見的美國》,有些人評論這種外國人寫中國的非虛構作品,裡面的寫法過於討巧充滿套路,對此你的看法是?

  何雨珈:我覺得還是要回到作品來看,《再會,老北京》是作者梅英東當時和女朋友談戀愛,他們發現北京是一個特別令人感到憂傷的城市。大概半個月前和女朋友去過的街道,半個月之後就變了一個樣子,特別是申奧成功後,大規模的拆遷更多了。當時他希望能夠有一本書,講述那裡都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人都去哪裡了,但他沒有找到,所以就乾脆自己寫了一本。《東北遊記》是他的孩子出生了,那麼美國是爸爸的根,東北是媽媽的根,這個孩子應該有兩個文化的根,對吧?所以他想給孩子描繪其中的一個根,於是去東北關注農村生活,從四季到城市的歷史。所以他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真誠和單純的。但是讀者會有這樣的意見,可能就是因為作者看待事物的眼光,包括他們所記錄的中國文化,和他們自身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我翻譯他們的書,肯定對其中有些看法是不同意的,但是我的工作是要把它的原意傳遞出來。

  其實坦白講,你看他們(尤其是那群經歷相似的和平隊出來的人)的非虛構作品看多了以後,會發現他們都是一條精品流水線出來的,寫法都很類似,有觀察者和融入者兩個視角,抽離出來的觀察和深入其中地方歷史進行研究。讀多了以後,你大概就會有「儘管這個地方我沒去過,但我知道大概接下來作者會寫什麼」的感覺。但是我仍然很喜歡這條流水線,因為出來的都是精品,每一本都好看。

  翻譯就算是背叛,也應一步三回頭,盡力傳達原文意蘊

  澎湃新聞:你已經在翻譯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你現在對「翻譯」有什麼比較具體的體悟嗎?

  何雨珈:翻譯到現在,我會覺得翻譯是一步三回頭的背叛。有一句話是「翻譯即背叛」,翻譯是很遺憾的,因為無法傳達出源語言表達所有的東西,這很像背叛,儘管這個語氣似乎有點重。我的感受是,自己在兩種語言間穿梭,無可否認的是翻譯必然無法準確體現源語言的感覺,但你必須回望它,不能捨棄它,站在作者書寫語言的這邊,即使作為翻譯者你要背叛它。因而我現在越來越覺得翻譯難,翻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且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澎湃新聞:文學翻譯常常提到的標準就是「信達雅」。你的翻譯理念是什麼呢?你有比較推崇的翻譯家嗎?以及你所厭惡的翻譯是什麼?

  何雨珈:在翻譯理論方面,我實在算不上專家,沒有什麼發言權。但對於翻譯,我有自己的標準。首先就是,讀不出翻譯的痕跡,不應該有彆扭的(翻譯腔)感覺。第二個,站在理解原文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翻譯應該傳達原文的感覺。如果英語原文感覺是通俗易懂的活潑的,那翻譯就應該活潑的通俗易懂的;如果原文是晦澀的,你的翻譯也應該是詰屈聱牙的。

  在翻譯中,我有很不喜歡的一些處理方式,例如硬將外國人名翻譯成中國式的人名,因為外國人名是有自身一套體系的,不能用中國人名的體系去套。除此之外,我也不太喜歡追求過於有「文化」的翻譯方法,比如把西方詩歌翻譯成中國的古體詩。這拿我自己舉例子,我以前翻譯過一本惠特曼的散文集,我那個時候就是腦子抽了,硬把裡面的詩歌翻成古體詩,儘管也有人會喜歡,但是我現在看了會覺得很尷尬,幸好銷量不大。英語有自己的韻律,中文也有,為什麼非要硬生生去套?

  英語喜歡押頭韻,中文喜歡押尾韻,如果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當然很不錯,但是像前段時間流行的,古風翻譯英文歌詞就極度糟糕,首先和原文不太相符,其次拿中文裡的體系硬去弄,比如一首詩,就非常糟。但是也有一些比較可以接受的,比如石黑一雄上海譯文出版的系列,書名就都是「莫失莫忘」、「遠山淡影」,我去聽了翻譯老師的講座,我覺得他的翻譯理念是成系統的,可以說服我的,是很有道理的。況且譯者是不定書名的,書的標題翻譯往往需要和編輯的溝通,編輯的權力會更大一些。

  說起我喜歡的譯者,老一輩翻譯家裡我很喜歡吳勞,他翻譯了很多經典,比如《老人與海》,是我們學英語的啟蒙讀物。一開始我年紀小,看海明威,就只知道一個淡淡的意思,就是這個老人好堅強,後來老師教授我們相關知識後,我再去看吳勞的譯本,我才感覺,吳勞真的把海明威傳達出來了,包括那種用詞的乾淨簡練,以及老人硬漢的整個風格。而且吳勞並不是單純去翻《老人與海》這本書,他是看了海明威所有的作品,理解了海明威的整個人格,所以才能翻譯得這麼好。

  還有一位老先生是王佐良,大概初中的時候,我就看他翻譯的培根,我覺得特別精彩,好奇這是誰寫的文章。後來知道他是北外的教授,我就想考北外,不過後來知道他95年就過世了。但是他真的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不僅僅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經典,英文詩歌翻譯了很多,都很棒,而且他的研究做得也很多,英語文學理論建樹很高,特別是在英國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如果是比較新的,我很喜歡劉宇昆,不過這是中翻英的;陳以侃我也很喜歡,不過他的主要身份是書評人,之前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編輯,後來也出來做自由譯者和撰稿人了。

  澎湃新聞:你翻譯書籍的類型很多樣,對翻譯的書籍,你會用什麼標準來選擇?

  何雨珈:一開始,我有什麼書就翻什麼書,因為我那個時候活不夠。適逢《紙牌屋》的編輯問我要不要翻小說,儘管那時候,我的興趣已經從小說轉移到了非虛構作品,但我立刻說「要翻」,因為我很喜歡同名美劇。後來又翻了麥可·麥爾的一些作品,還有《魚翅與花椒》,再後來又翻了小說《伯納黛特,你要去哪》。這本虛構小說一開始是我朋友把原版從紐約帶回來給我的,是很浪漫的故事,很美好的小說,我覺得是這本書找到了我。因而儘管現在我翻譯的非虛構作品比較多,但遇到了自己很中意的小說我也不會拒絕。我一般會先看編輯發給我的樣章,如果我覺得語言特別得合眼緣,而且時間上可以調整開來的話,我就會翻。

  現在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女性主義文本,我也會欣然去翻譯,這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在非虛構的寫作者中,麥可·麥爾、何偉他們都是男性,但近日出版的《看不見的美國》的作者是女性。這本書的寫作有不一樣的深度,還有更為溫柔細緻的視角。它寫了13個人群,以細膩生動的女性視角,描繪啦啦隊員、女卡車司機等一些人群,寫出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幽微。

  我很重視非虛構作品的翻譯,除了有自己的喜好之外,還覺得非虛構作品會為一些人發聲。比如有人提問說,關於死亡的文學作品,市面上流通的,包括我自己翻譯的《當呼吸化為空氣》、《最後的告別》,有非常強的中產色彩。我一方面覺得這是話語權的問題,沒有辦法;但另一方面,也期待非虛構作家能為我們描繪其他階層的生活。

  除此之外,我對書有一些標準,比如這本書一定要是有營養的。剛開始的時候我翻過一些,比如《希拉蕊的領導力秘訣》,儘管這本書我在翻譯中也積累了經驗,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我確實是覺得它的營養欠佳,裡面有一些拼湊的東西。其次,語言一定要好。當然我也有遇到過,看樣章覺得很有眼緣,語言特別好。但後面全部都是重複,全部都是不知道在寫什麼,這種我真的很痛苦,但自己挖的坑,跪著也要走完。至於其他方面,我對具體的領域和內容沒有特別的挑剔。

  澎湃新聞:你翻譯的書籍類型中非虛構的作品居多。請問在翻譯這些非虛構的過程中存在些什麼困難嗎?又是如何克服的?

  何雨珈:我之前翻譯過《魚翅與花椒》,這完全在我的翻譯「舒適區」內,她描寫的內容完全是我熟悉的,而且我和作者溝通也特別多,她有微信,也懂中文,有時候她會用中文和我解釋,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如果有的話就是特別容易餓吧,然後長胖(笑)。但是《看不見的美國》裡面涉及了很多美國文化的東西,作為美國人寫給美國人看的作品,很可能身處文化之中的人才能明了其中況味。比如其中講到了美國三條移民的線路,作者將其描摹比擬成河流。起初我以為作者寫的真的就是三條河流,但一直查不到是哪條河流,後來我查了美國移民的相關文獻,並查到了作者的email,然後發郵件向她請教確認,才最終將此問題確定了下來。這也是我喜歡非虛構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的作者都活著,而且很好聯繫。

  除此之外,《魚翅與花椒》寫的是中國的事情,我可以和作者商量如何將它翻譯得更適合中國人閱讀,在英文原文中,解釋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名物,例如蒼蠅館子等,這些我們在中文版中就不必解釋,可以翻譯得更為本土。換而言之,這本書的翻譯可以做一些比較自由的規劃。然而《看不見的美國》一定會帶上美國文化和語言的感覺,這種情況下無法規劃翻譯,在翻譯時,我肯定想儘量保持「美國味道」,但又不讓中文讀者看著太晦澀,不順暢,所以我一直字斟句酌,在翻譯中不斷考究語言。其實《看不見的美國》是在《魚翅與花椒》之前翻的,那個時候不太成熟,當然現在也沒有很成熟,所以在翻譯完《魚翅與花椒》之後,我又從頭到尾捋了一遍,並改了曾經不成熟的翻譯,但有些不成熟的痕跡我沒有改。這些處理改動,肯定有些讀者會很喜歡,有的不喜歡。我很希望聽到讀者的想法。

  但這些困難,包括翻譯《看不見的美國》時遇到的障礙,對我而言都不是困難,而是樂趣。例如,本來我不清楚「三條河」,然後當我把它查出來的一瞬間的過程是很開心的,查出來的那一刻真的好有成就感!

  一場車禍成為自由譯者的契機

  澎湃新聞:本科學英語,研究生學新聞你是因何契機開始從事筆譯的?

  何雨珈:我本科畢業遇到車禍,躺在床上開始翻譯書(我認為那時候筆譯生涯就算開始了,那時候翻的是一些女性主義小說),之後我去港大讀書,遇到了麥可·麥爾,他是我們的老師,我很喜歡他,於是港大畢業後翻譯了他的《再會,老北京》,這是我筆譯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我開始從女性小說轉向非虛構作品。和麥可一起在北京宣傳《老北京》,恰好《紙牌屋》的編輯也參加了一場發布會,他找到我,希望我翻譯《紙牌屋》。這本書雖然我翻譯得不算很出色,但這算是第一本暢銷書,讓出版業更多人知道了我。

  儘管最終沒有從事新聞行業,但我仍認為,我在新聞專業的學習,有諸多重要的收穫。第一個收穫,雖然聽起來冠冕堂皇,但確實如此,就是新聞使我更多關注紀實類作品,非虛構類的文字。在新聞專業讀書時,我很喜歡非虛構的特稿寫作,還喜歡描繪城市的書籍,例如喬治奧威爾筆下的緬甸,奧爾罕o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堡,以及何偉的《江城》。我很早就開始閱讀何偉的書了,不僅關乎其內容,而且還和他特殊的文字筆觸有關。在我讀書時,我們會把他的作品作為重點材料加以閱讀。第二個收穫是我發現自己不喜歡新聞,不喜歡那種過於實在的感覺,以及新聞業中「我」和「採訪對象」的「工作關係」。

  澎湃新聞:港大畢業以後你做過一段時間老師,那又是什麼契機讓你決定下定決心做一名自由譯者?

  何雨珈:一開始我回四川後,我爸媽覺得做自由譯者特別不靠譜,就一定要讓我找一份五險一金的工作,然後我就在成都某高中當老師了。我非常喜歡上課。我全心全意地和學生們分享關於英語的知識,學習語言的方式,他們也給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會試著去告訴他們,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打開一個新世界的途徑,讓自己可以用新的方式欣賞、看待這個世界。但除了上課以外,可能因為我比較自由散漫,體制內的其他方面就不太適應,所以就和家裡人磨,最後還是辭職了,開始了我自由自在的譯者生活。不過直到近一段時間,父母看到了外部的讚揚,才覺得自由譯者是一個ok的職業。

  澎湃新聞:自由譯者的生活會孤獨嗎?會不會和你想像的生活有所不同?會不會有缺少社會關係的問題?

  何雨珈:此前我從未想像過自由譯者的生活,我是因為車禍才開始做翻譯的。有些自由譯者老師很沉穩內斂,但我很喜歡在人群中插科打諢,而當我讀到好文字的時候,我會特別激動,打電話發微信語音給朋友分享。在我翻譯《魚翅與花椒》的時候,我在家特別安靜,全身心沉浸於其中,我先生在旁邊看書陪著我,有時候我會對他說:「這裡寫得好棒啊!」「這裡翻譯得真棒!」所以可以說,翻譯工作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可以躲在作家背後,身處非常安靜的角落,工作時我覺得特別充實,不會有孤獨寂寞的感覺。躲在作家背後的安靜角落和我熱愛表達,這並不矛盾,我很喜歡這兩個可以自我調節的我。此外,因為我比較開朗,我會為自己喜歡的書吆喝,出來拋頭露面,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它們。

  不過我日常的狀態是一個人在家中待一整天,這種生活的比例更高一些,而且我也更願意待在家裡一整天。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代表自由職業者這個群體。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需要有意思的朋友,剛剛你說到的「缺少社會關係」的問題我自己也有注意到,所以我給自己建立了一個趣味相投的朋友圈,這個圈子其實特別小。但是如果你讓我在職場,可能第二天我就受不了了。如果讓我在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一整天,和待在家裡翻譯一整天,這兩個中做選擇,我會覺得出去和朋友玩更累,我更享受自己在家裡翻譯書。但我也有自己的表達欲望,可以和一拍即合的朋友分享。我現在想說,這是我主動選擇的生活,把社會不好的一面屏蔽了,能夠擁有這個權利是特別幸福的。

  澎湃新聞:有些讀者對翻譯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們中也有一些人對你的翻譯提出嚴苛的批評,對此你的看法是?比如對《伯納黛特,你要去哪》,有些讀者認為翻譯中出現了過多的網絡用語。我也查閱了一些對這本書的評價,有一些人會覺得活潑過頭了,有些人會覺得很可愛。

  何雨珈:但是這個小說英語原文裡面,就有很多的網絡語言,比如很多縮寫。比如LOL我能翻譯成「大笑捶地」嗎?有些地方說「cute」,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說出來的,肯定要說「很萌」啊。根據語境經常需要網絡用語來翻譯。甚至有些人認為我的翻譯太跳脫了,語氣詞太多,可是實際上我當時讀到的感覺就是很活躍的,而且我認為翻譯應該把自己讀文本時候的感覺傳遞給讀者,所以我這麼處理。儘管我每次都盡力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讀者,但對於翻譯,我永遠都會覺得有遺憾。雖然我一直強調譯者應當隱身,但同一譯者,讀同一本書,在不同的階段,感覺還是會特別不一樣。比如翻譯選詞,在翻譯的那個時間段,你所有的選詞都是在你所熟知的詞彙裡面抓取。但是如果你交稿之後,你又讀了其他的書,或者又有了新的感受,就像我經常在家裡突然意識到了某個地方翻譯錯了,或者是某個地方理解錯了,在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我可能對某個原文的理解更為精準了。

  讀者的愛好眾口難調,但我一直堅持兩條標準。首先,我希望儘量傳達我讀這本書的感覺,至於讀者是否喜歡我讀到的感覺,我有時管不了那麼多;其次是我希望自己翻譯出來的作品有中文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中文讀者所接受。翻譯過程中肯定無法逐字翻譯,因為中英文在語序用法方面畢竟有很大不同,所以我更希望自己的譯文讀起來流暢生動,這是我理解的信達雅中的信。

  說起評價,讓我最開心的評價是,有讀者說「一開始我以為是用中文寫的」,或者有些人不太注意譯者,他會直接說「作者寫得真好」。早先有人評價《紙牌屋》說像機器翻出的,那一刻真的好難過。還有《伯納黛特,你要去哪》的評價裡,有人說「看到何雨珈的名字就知道我不會喜歡」。如果是三四年前,我肯定會很難過,但現在我已經會轉念一想,既然我已經成為別人非常討厭的譯者,那說明我還是積累了一定的作品的嘛,能讓他非常討厭。

  現在我更害怕在意的是,被讀者揪出硬傷,比如沒有任何解釋餘地的錯誤,比如別人寫240萬,你翻譯成24萬。因而對於那種特別認真讀了文本來討論的,我只要看到,都會很認真地接受、回應,從而促進自己,避免下次類似的錯誤。

  澎湃新聞:你能不能給其他的自由譯者一些建議,或者是有什麼自己的個人分享?

  何雨珈: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建議,我接觸的自由譯者都是很熱愛翻譯的。如果一定要給的話,首先就是保護好自己的權益,有問題直接和編輯交涉,不要受欺負。如果還沒有爭取的資本的話,那就先默默地翻。其次就是要做自己開心的職業,如果你覺得自由譯者不開心,對物質生活有要求的話,那麼可以考慮換一個職業。最後就是一定要自律,要有固定規定的時間。我一般上午從五點半開始翻譯工作,保證四五個小時的翻譯時間。下午的話,如果有朋友約我,我會出門活動。在保證上午翻譯時間的情況下,下午和晚上我會靈活一些,如果一天都在家裡的話,那我就會不停地翻譯。

  對我而言,做一名自由譯者,並不是在所謂的「堅持」做某個工作,因為喜歡的東西根本不需要刻意堅持。而且我的經濟壓力一直不太大,我對物質也沒有太高的要求。此外,我和編輯的關係也很好,我會把他們當成朋友,平時交流很多,比如互相推薦書。在需要譯者的時候,他們也會想到我。

相關焦點

  • 專訪|何雨珈:如何做一名自由譯者?
    曾有不少人誤認為《魚翅與花椒》是外國人用中文寫成的作品,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本書譯者的「隱身」及其翻譯水平之優異。此書翻譯也獲得了《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知名媒體人許知遠等的廣泛讚譽。何雨珈從專職從事翻譯伊始,四年間翻譯了600多萬字,其中包括了《再會,老北京》、《東北遊記》、《魚翅與花椒》等非虛構類作品,也有《紙牌屋》、《伯納黛特,你要去哪》等虛構小說。何雨珈的職業翻譯道路也曾面臨困境:家人對「自由譯者」職業的不解,收入來源的不穩定等。在成為自由譯者之前,她是成都某知名高中的英語老師,這是眾人眼中穩定和體面的職業。
  • 我是譯者何雨珈,關於文學翻譯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問我吧!
    我是譯者何雨珈
  • 《紙牌屋》背後的川妹子:譯者,隱身才是最大的成功
    今年5月,由她翻譯的《權力之路:林登·詹森傳1》在出版後引起巨大反響,不少書迷對後續內容翹首以盼,目前何雨珈正在忙著翻譯的,就是第二部。  何雨珈,1986年出生,綿陽人,現定居成都。其代表譯作有《我的另一種人生》《山中最後一季》《丹麥女孩》《紙牌屋》和《紙牌屋2:玩轉國王》等。
  • 《紙牌屋》原著小說譯者:小說比劇作更冷峻
    2月27日,該書譯者何雨珈接受專訪時表示,美劇《紙牌屋》與原著小說沒有可比性,「美劇僅保留了原文的框架,小說文字風格要冷峻得多。」何雨珈表示,美劇《紙牌屋》第二季開場沒多久之後,基本就是美國的編劇們自由發揮了。  致力傳達原作精髓   《紙牌屋》原著小說的譯者何雨珈,此前曾翻譯過《再會,老北京》《那些拯救我們的人》等歐美著作。
  • 《紙牌屋》譯者:原著小說文風比美劇更冷峻
    這位讀者舉例稱,比如第一章中查爾斯·科林格裡奇對酒保說的「你自己再來一杯,我請,好兄弟」這句話,譯者就翻譯得過於直白,像是用google翻譯的。  這位網名為「知其白」的讀者認為,這句話聯繫上下文翻譯成「哥們,也給自己來一杯吧」更為貼切。他說:「整體翻譯完全喪失了英文版冷峻的風格。原版常用語句、獨個單詞簡短而有力的音韻,英式的詞句無限的擴展力以及冷入骨的諷刺意味。
  • 85後成都女孩翻譯"紙牌屋":美劇和書完全不同(圖)
    85後的她,用語言天賦pk美劇——  美劇《紙牌屋》這兩年火了一把,最近,隨著《紙牌屋》第二季的播出,同名中文版小說也趁熱打鐵上市。  讓人驚訝的是,翻譯這本書籍的是一位85後的成都女孩,名叫何雨珈。近日,何雨珈在成都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是《紙牌屋》嗎?
  • 《魚翅與花椒》譯者:每翻譯一本書就是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這位1986年出生的川妹子還有一個更有名的身份——《紙牌屋》小說的譯者。近幾年,她接連不斷地翻譯了《再會,老北京》《當呼吸化為空氣》《權力之路》《優雅的藝術》等33部外文書籍。  生長於天府之國且熱愛美食,是何雨珈毫不猶豫接下《魚翅與花椒》翻譯工作的原因。她將自己與《魚翅與花椒》作者扶霞·鄧洛普形容為「酒肉朋友」。
  • 米歐敏:女性譯者在翻譯行業中越來越不可或缺丨她故事
    關注並在對話框回復「搜索」米歐敏丨受訪者賈子凡丨記者雒文佳丨編輯Olivia Milburn英國青年翻譯家、麥家小說《暗算》《解密》《風聲》英語譯者國際君:你如何看待翻譯工作?米歐敏:我的本職工作是中國文學教授,我也因此為一些大學出版社完成了大量的學術翻譯工作。我認為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因為有許多宣傳中國文化的中文作品還沒有被翻譯成其他語種出版。對於任何領域的學者,翻譯都是一項關鍵技能。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這是周慧娜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小說,她在翻譯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路內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有很多方言和俚語,還用了很多年輕人特有的語言,和我在大學裡學到的中文很不一樣」。周慧娜在翻譯中得到了多位中法文學翻譯界前輩以及作家路內本人的指點和幫助,這些都要得益於她在今年入選參加的首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林雅翎班)。
  • 日本人看中國:外國人能翻譯中國古籍嗎?
    比如將中文小說翻譯成德語時,由德國人(嚴格說是德語母語者)翻譯的作品德國人更容易接受。中國古籍的翻譯也是一樣,但是在「外譯項目」中卻多由中國人(嚴格說是中文母語者)承擔翻譯工作,因此往往缺少外國人(目的語母語者)視角。這種情況下,雖然可能能夠保證翻譯的正確性(accuracy),但譯文卻充滿了翻譯腔,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譯作,難以讀懂,偶爾還會給人文筆稚嫩的印象。這樣做能傳遞出中國古籍真正的價值嗎?
  • 《我的名字叫紅》的中文譯者,有知識但沒文化,句號 | 冰讀精選
    我想知道沈志興這位大學老師在事隔11年之後,願不願意懷著「懺悔之心」把自己的處女作再翻譯一遍,因為這個譯本實在毫無出彩之處。如果作家或譯者想要抒發某種情懷的話,作家霍達能甩出二人好幾條街;如若不是想抒發情懷的話,就當閉口不言。
  • 譯者手記丨2011-2018 Judy的翻譯清單
    轉眼步入2019年,我已經從一個小透明實習生變成了自由譯者。想回顧一下這些年的翻譯之路,權作記錄。也當是一份寫在公眾號裡的譯者簡歷,歡迎潛在金主們閱讀這一篇裡,有很多的「第一次」。· 童書&青少年小說(YA)翻譯感謝雙螺旋、海豚傳媒、一米陽光、北鬥、高談文化、果麥、《中文自修》、《兒童文學選刊》翻譯得最多的就是這個類別了,我很喜歡翻童書
  • "福爾摩斯"新版譯者:用文言文翻譯書中新聞報導
    後來成為「偵探小說泰鬥」的程小青,以及「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嚴獨鶴、陳小蝶和天虛我生等人,幾乎都是民國時期的文壇大家,是他們用淺顯的文言文,首次讓福爾摩斯說起了中國話。  據中華書局考證,柯南·道爾寫作的福爾摩斯探案故事,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1887年)在英國陸續出版後,不久即被譯成中文。1896年,《時務報》首次連載四篇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得到中國讀者的熱烈歡迎。
  • 《小王子》中文版譯者:我們該怎樣讀懂小王子
    更深的層次是把自己放到作者的位置上,分析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了解他接受過的教育和讀過的書,從而去挖掘他為什麼要這樣寫?字裡行間有什麼隱秘的微言大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王子》既容易懂,又不容易懂。」——這是李繼宏所理解的閱讀。
  • 推薦4本外國人寫中國的書,讀不一樣的祖國
    這本書的作者叫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是個英國人,她在牛津長大,在劍橋大學求學,是標準的學霸。1994年,她申請到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得以來到成都,在四川大學開始了自己的「中國美食歷險記」。這本《魚翅與花椒》以美食為主線,記錄了扶霞90年代初在成都的見聞。
  • 《渴望之書》中譯本翻譯惹爭議 譯者孔亞雷愧疚
    《渴望之書》是最近出版的科恩的一本詩集,譯者是北島和孔亞雷。  這篇名為《需要你的汁液,在我的豬嘴》的文章,標題出自北島書中的譯文。可以看出,文章的作者「小小風也」對《渴望之書》的中譯本顯然極為不滿意,她挑選了一部分在她眼中是明顯錯誤的翻譯。
  • 好譯者如何為原著錦上添花?以《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為例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大衛太牛了,對他寫的書有了一點點興趣呢?你或許會擔心,自己沒什麼科學基礎能讀懂《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嗎?畢竟,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就挺神秘的,會不會內容也神秘難懂呢? 別擔心。為了降低讀者對科學的畏懼心理,大衛寫每一章的開頭時,都用自己和女兒的對話引入科普主題,也用儘可能淺顯的語言來講述科學理論。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撰稿丨孫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作者與譯者的關係,也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問題。外界在討論譯者和作者的關係時,往往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譯者更多的是一個傳聲筒的角色,仿佛任何一個會外語的人都能做這件事。而事實上,漢學著作的譯者所扮演的角色遠重於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需要考慮翻譯本身——即如何將英文原句用更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方式改寫,還扮演著審校的角色。
  • 「上譯」杯翻譯競賽八成為女性,自由譯者成獲獎主力軍
    今年是翻譯競賽的第16年,為保持賽事穩定性,今年起,翻譯競賽更名為「上譯」杯翻譯競賽。女性參賽者高達八成,自由譯者已經成為翻譯隊伍中的主力軍本屆競賽英語組原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艾略特溫伯格的散文集《漩渦》。
  • 專家談翻譯與中文文本寫作
    我從事中譯外的翻譯已經十多年了,最開始只是埋頭做事,只要完成文字的轉換就行。後來讀了一些書,看了一些文章,就逐漸地認識到,我們作為一個中譯外的譯者不能僅僅關注於語言的轉換,還要思考如何採用一種比較適當的方式和角度對外介紹中國。就像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張三能說的話對李四說未必就合適,或者我們換一個角度,換一個語氣說才行。涉及到跨文化的傳播,就更要注意我們的對象和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