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聽課,如果沒有聽懂這6點,等於沒聽!

2020-12-17 騰訊網

老師你會聽課嗎?今天好教師這篇文章, 希望能給你一些乾貨建議!

「聽」課的結構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型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新教師在聽課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別的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 教學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何通過課堂提問使學生有意識地從認知結構中提取相關的舊知識,並激活舊知識; 怎樣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的教學;怎樣通過簡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系統呈現新內容;採用何種方式完成對新內容的鞏固; 如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知識的應用與遷移。 除了注意每個環節的實現方式,還要注意時間安排,否則就會出現一節課「前緊後松」或「前松後緊」的不合理狀況,使課堂結構顯得不夠嚴謹。

「聽」重點難點的突破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誌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 重點內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講述詳細所佔篇幅大;或是歸納的結論、規律所佔地位突出。難點是指大部分學生難於理解、掌握、運用的部分,有來自教材的難點,也有來自學生的難點。 聽課時就要聽教師是怎樣縱橫聯繫學生已有知識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這些往往是他們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所得。

「聽」板書及教學媒體運用一般說來,板書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增強直觀效果,同時也有利於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此外,板書還具有訓練學生的隨意注意的主動性,便於課堂小結和課後複習等功能。

教學媒體是對教學起輔助作用的。恰當運用媒體,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媒體運用不是多多益善,先進的媒體未必收到良好效果。 所以聽課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看人家是如何選擇媒體的、運用是否行之有效。

「聽」課堂的氣氛課堂氣氛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氛圍。這種氛圍如果是和諧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好的教師能夠創設一種愉悅、和諧、充滿人文情懷的課堂氛圍。 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能夠平等對話,完成情感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能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和時空;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會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教師是通過何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是以激情感染學生,還是用親切的語言鼓舞學生?這些都是新教師聽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有時年輕教師在課上也鼓勵學生參與活動,但師生低層次的信息交流過多,看上去挺熱鬧,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或來得及思考,象「是不是」「對不對」「就是說」「什麼」等。 感覺有些問題是明知故問、目的性差,這實際上也是限制學生思維的「課堂霸權主義」。 有時老師讓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往往游離於學生之外,有時在頻頻看表,感覺上是在等時間。

「聽」教學細節細節,往往是教師綜合素質的流露,有經驗的教師舉手投足間都能體現出優良的教育意圖,一個肯定的眼神,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青年教師往往不太注意或浪費潛在的教育資源。 細節一:對學習有困難的那部分學生。 有經驗的老師經常用「試試看」、「還沒準備好?」「還有沒有要補充的」、「還能不能再完善些」等非常有人情味的言語,讓這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真心關愛,體現了面向全體,以人為本的真諦。

細節二:有的教師在叫學生時用「請」,同時掌心向上,象託起太陽一樣手勢。 從這一舉動中,透著老師對學生尊重和期待。

「聽」閃光之點一節課聽完了,哪怕從整體上來看是失敗的,只要我們認真去捕捉,至少都會有一兩個閃光點。 一般的公開課,也多有靈採飛揚的機巧之作!有哲人曾說,世上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善於發現別人長處,並能學習別人長處,最終使其變為自己的長處的人。 因此,我們在聽課時,一定要首先抱著一種虛心學習的態度,要積極調動自己敏銳的眼光,善於去發現人家課堂上的每一點閃光之處,然後慢慢品味,細細揣摩,再將其拿到自己的課堂上去實踐印證,這樣久而久之,自然會功力日進。

1.聽課後的反思、總結

聽課後,要認真思考。一節課的好壞,不同時期、不同學科有不盡相同的標準。此外,一堂好課還要做到:要有科學性。 這裡的科學性一指呈現的材料、知識、觀點必須是正確的;二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否準確,是否體現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就是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教師對教材為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自己應怎樣對「閃光點」活學活用? 思考之後,記下其得失優劣,寫下我反思之法,借鑑之道。並和自己的備課思路進行對比分析,大膽地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寫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教案,並付諸實施。

2.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新教師在聽課時,要特別注意去品悟師生教和學的方法與技巧。新教師應注意品悟教師如何運用並組合教法;要認真品悟教師如何去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看不同類型的學生在自主學習上,普遍存在著哪些優勢與問題,為有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積累經驗。

相關焦點

  • 教師聽課,如果沒「聽到」這7點,你就白聽了!
    「聽」重點難點的突破 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誌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 重點內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講述詳細所佔篇幅大;或是歸納的結論、規律所佔地位突出。
  • 【技能】教師聽課,如果沒「聽到」這7點,你就白聽了
    從這位老師的體會中我們看到,聽課對老師的業務學習和提高教學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說聽課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那麼對於老師聽課而言,有哪些技巧?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一起來看!「聽」課的結構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
  • 教育教學|教師聽課,如果沒「聽到」這7點,你就白聽了!
    02 「聽」重點難點的突破 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誌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 重點內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講述詳細所佔篇幅大;或是歸納的結論、規律所佔地位突出。
  • 許多教師不知道公開課聽什麼,這是一份詳實的聽課「攻略」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不斷完善技能,不斷成長,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成長,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沒有聽課最有效、最明顯。聽課是教師相互交流、共同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素質的一個載體。教師通過聽課可以發現自我不足,借鑑他人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吸收他人的教學經驗和技巧,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但在各種聽課活動中,許多教師確實存在不會聽,不知道聽課該聽什麼的困惑。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了幾頁聽課記錄文字材料,卻沒有太大收穫,甚至連評課活動時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這樣的聽課活動,屬於無效的聽課活動,純粹是浪費時間。
  • 尖子生的十個高效聽課技巧
    聽和看的內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聽,一般指聽錄音、聽範讀、聽提問、聽講解;看,主要是指看板書、看掛圖、看螢屏或銀幕上的多媒體畫面,看教師的教態,如教師的舉手投足、神情姿態。因為教師要藉助這些板書、畫面、手勢,化抽象為具體、變繁複為簡明、變陌生為熟悉。這種方法,以聽為主,以看促聽,效果很好。
  • 建議收藏|教師之間聽課,到底聽什麼?
    新教師在聽課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別的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聽課時就要聽教師是怎樣縱橫聯繫學生已有知識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這些往往是他們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所得。有時年輕教師在課上也鼓勵學生參與活動,但師生低層次的信息交流過多,看上去挺熱鬧,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或來得及思考,象「是不是」「對不對」「就是說」「什麼」等。感覺有些問題是明知故問、目的性差,這實際上也是限制學生思維的「課堂霸權主義」。
  • 聽課,聽什麼?
    我們學校每一學期都組織大家聽課,有時是同教研組聽課,有時是全校的示範課,跨專業的去聽。今年學校來了幾個新同志,聽課後詢問,聽課要聽什麼?特別是不同專業時,覺得不知聽什麼內容。聽課,聽什麼呢?每一節課都有重點難點,對重點難點的突破是否成功,標誌著這節課是否成功。重點內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要求的重點知識,或因講述詳細所佔篇幅大。難點是指大部分學生難於理解、掌握、運用的知識,有的是來自教材的難點,也有的來自學生的難點。聽課時就要聽教師是怎樣聯繫學生已學的知識,是難點簡單化,利於學生理解、吸收。
  • 高三聽課聽什麼 哈三中教師:全情投入積極舉手
    高考這一年該怎麼過?本刊將推出由哈三中骨幹教師、2008年高考狀元班班主任崔軼楠老師撰寫的專欄——高考那點事兒,希望透過崔老師的文字,對您有所啟發。    編者    一提到高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書桌上摞得高高的練習冊和檯燈下那些拼搏的孤單身影,於是,學生們到了高三就開始埋頭苦學,孤軍奮戰。
  • 高效聽課有訣竅,想要上課不走神,集中注意力聽講,要做到這五點
    高效聽課有訣竅,想要上課不走神,集中注意力聽講,要做到這五點仔細思考我們會發現,一天當中有80%的時間都是老師講課的時間,剩下20%的時間是學生自習的時間,從時間分配比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是老師傳授知識的場所,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陣地。
  • 學生聽課緊跟老師節奏,就能集中注意力,這三點提高效率至關重要
    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在一堂課內以幾種不同的形式組織教學,如講授15分鐘新課後,安排一定時間的討論或進行隨堂訓練,或穿插一些演示實驗操作,或在短暫的時間內以詼諧的語言調節一下課堂氣氛,以避免出現聽課疲勞的狀況。所以,同學們也應適應這一規律,主動跟上老師課堂上對注意力調換的節奏。
  • 教師之間聽課,應該聽什麼?(值得永久收藏)
    教師在聽課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別的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聽課時就要聽教師是怎樣縱橫聯繫學生已有知識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這些往往是他們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所得。這些都是新教師聽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有時年輕教師在課上也鼓勵學生參與活動,但師生低層次的信息交流過多,看上去挺熱鬧,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或來得及思考,像「是不是」「對不對」「就是說」「什麼」等。感覺有些問題是明知故問、目的性差,這實際上也是限制學生思維的「課堂霸權主義」。
  • 教師之間聽課,到底聽什麼、記什麼?(建議收藏)
    新教師在聽課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別的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除了注意每個環節的實現方式,還要注意時間安排,否則就會出現一節課「前緊後松」或「前松後緊」的不合理狀況,使課堂結構顯得不夠嚴謹。「聽」重點難點的突破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誌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
  • 新教師聽課,聽什麼?
    順著昨天的《新教師成長的一般順序》,今天聊聊新教師聽課的一些技巧。在教學中,要麼去聽課,要麼被聽課。新教師去聽課,目的主要是前三個;新教師被聽課,目的則主要是後兩個。聽,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一節課重難點能否突破直接關係著這節課是否成功。所以聽課時,要重點觀察授課者怎樣從知識縱橫中,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3. 聽,板書和媒體的運用。學習授課者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板書,這能增強直觀效果,有利於引導學生由思維抽象到具體的過渡,也便於複習和課堂小結。
  • 如何聽課評課暨教師課堂的七大問題(下)
    如何聽課評課暨教師課堂的七大問題(上)中,我們已經講了七大問題中的三大問題:知識框架不明,課堂目標不強四:課堂進度把控差,被尖子生帶走節奏在《如何講好一道題》裡,第四坑:老師自己講得很嗨,沒有關注到走神的學生,有提到過老師容易被尖子生帶飛情緒。當老師進行提問的時候,班裡會有學生快速的回答出來,老師的節奏就會完全被這幾個學生帶走,導致其他學生沒有了思考的時間。
  • 推門聽課:以聽促教?不同老師的看法不一致
    何為「推門聽課」?簡單來說,就是學校領導不和老師打招呼,直接推門進入教室聽課。這一聽課形式,初衷是為了掌握教師的一線教學情況,不定時,不定期的,隨時進班聽課,檢驗教師的教學,備課情況,是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推進學校課堂教學整體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不過,在實施過程中不同人看法不一致。
  • 教師說課、聽課、講課、聽課、評課訣竅大全,拿來就能用!實用
    聽後要組織評議交流,此環節是聽課者與執教者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心靈對話,是聽課的反饋與升華。沒有聽後評議的教師聽課是一種不完整的聽課。那麼教師該怎樣完成到堂聽課的全過程呢?有哪些欠缺和遺漏,如果讓你來上這一節課,你又將如何用好教材,開發和利用與課題內容緊密相關的課程資源。這也就是聽課者做到「有備而來」的原因所在。
  • 聽課為何不受教師待見
    在聽課中,教師感悟他人的教育理念,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解決自己的教學困惑。但如今,聽課如同雞肋一樣,越來越不受教師待見了。有的教師被動聽課,原本不想去聽,而只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有的教師沒去聽課,自己「造」了一份聽課筆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管理層面說起。
  • 教師成長離不開聽課評課
    事實表明,這樣的定位容易造成只有少數領導聽、廣大教師不能自覺主動參與的局面,容易帶來重視「聽」、輕視「評」、忽視「改」的不良後果。我們認為,聽課和評課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是一個診斷、交流、合作的活動,是一種學習、反思、研究的活動,是一種觀念更新、思維轉換、行動改進的活動,因而它是一種教師自主建構和專業發展的活動。
  • 特級教師說|王世發:怎樣聽課和評課
    怎樣聽課?我個人的體會是做到「五聽」: 一.聽有準備。聽課應該有備而聽。有準備的聽課,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對老師的尊重。聽課準備一是熟悉教學內容,二是構思教學,如果自己教這節課,該怎麼教,老師是怎麼教的,這樣評課就顯得融合和默契,三是精選課例,選擇一兩個優秀課例,幫助我們拓寬教學思路,也有利於傳遞外地教學經驗。
  • 如何做好課前預習,提高聽課效率
    預習時,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課文中關鍵知識點、知識結構可圈可點,可做些筆記,以理清哪些內容已經了解,哪些內容還有疑問或是自己還弄不明白(即找到自己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既能夠為以後的學習積累資料,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