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大門,對於每個人都是無私地敞開著的。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具有非凡的記憶力,用頭腦儲存更多的知識,這就是內儲有許多人,讀的書確實很多,當時憑腦子也記得一些東西,但忘的也不少,等到要用的時候,又捕捉不到了,就像竹籃打水,結果是一場空,還有一種方法是外儲,就是利用筆、本、卡片、錄音磁帶等來儲存必要的知識。
內儲和外儲兩者要兼顧。忽視知識內儲的人,不是記憶負擔過重,就是知識儲蓄得太少,供不應求;忽視知識外儲的人,會導致頭腦反映遲鈍。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在讀書時愛做筆記。每當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就隨手抄在本子上。後來,記得多了,便漸漸發現這種方法很雜亂,抄在本子上的各種資料,眉目不清,等到想用某個資料時,在厚厚的本子裡翻上半天也找不到。後來,他吸取了經驗教訓,改用卡片記資料。他總是隨身攜帶著一疊卡片,在閱讀書籍、報刊時,凡是遇到對他有價值的資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張卡片只記錄一件事或一段話,並且記下出處。在他的書房裡,不僅有卡片櫃,還擺著許多卡片盒。多年來,他親手做讀書卡片幾萬張,並按內容分類,把大量的資料儲存起來,像使用銀行中儲蓄的鈔票一樣,隨時用隨時取。這樣做,即方便,效果又好。記卡片,確實是讀書、自學中儲存知識的好方法。
當代學者蕭兵在談到自己的自學生涯時說:「查資料,做卡片,是從1954年到1966年,我做了一百多本厚厚的「卡片簿」。可惜得很,「史無前列」一開始,就整個散失了!我在1966年丟失了慘澹經營的「卡片簿」,但是就在資料被搜走的當天下午,我又開始了近於幻想和絕望的「重建」,從頭開始抄寫,積累我的卡片。它構成了我生存的一種證明,一種依據,一種動力,一種希望。我的微觀分析、宏觀概括等等,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做讀書卡片便於保存、便於攜帶、易於整理、方便查找,比其他的讀書筆記更具有優越性。而且十分簡單易行,只要手勤、心細,形成一種習慣就好了。
那麼,這種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在讀書、看雜誌、看報紙時就應該把卡片、筆擺在旁邊,遇到有應該記的,包括自己在讀書時閃現的想法、感受或有一些疑點、新的觀點、動人故事等立刻寫在卡片上,決不可偷懶或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能力。如果環境不允許當時寫,就把卡片夾在應該記的書頁裡,以後有時間補記下來,這就是所說的手勤。心細就是不要忘記記下卡片內容的出處。當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等隨時記在卡片上。
記卡片法不僅能夠幫助你加強記憶,而且還能夠儲蓄資料,有助於增長自己的學識。為了有效地利用它,就要科學地管理。怎樣才能更好地存放讀書卡片呢?方法是很多的,各人的辦法也不盡相同。但最好的辦法是把卡片隨時進行分類,就是把讀書的卡片分成若干個大類,裝入紙袋裡,標上類別,按照一定順序整齊的存放起來。
如果有條件,把卡片放入卡片盒中,然後再做一張導卡(也叫指引卡)。導卡有高出普通卡片的突出部分,在這個突出的部分寫上類目或標記符號,然後插在該類的最前面。
有些讀書卡片所涉及的內容,分屬相關兩個以上的類目,為了能從不同的角度都能查到同一個資料,就應該適當做一些互見卡片。提高讀書卡片的利用率。
為了把讀書卡片記的更好,發揮其更大的效率,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卡片的大小要差不多,用稍好一點的硬紙即可,可以自己裁製,不一定非用買的卡片不可。
第二,記卡片的格式要一致。如題目、內容、出處,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寫,不能隨意地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否則就會雜亂無章,眉目不清,到用時查起來麻煩。
第三,資料最好都記錄在卡片上。如果是自己訂的報刊資料,可以剪下來貼在卡片上;如果剪報比卡片大,可以摺疊一下,用曲別針夾在卡片上。
第四,字跡要清楚,不可馬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說過:「一字不清,誤事千載。」所以讀書卡片一定要認真抄寫。寫完以後,還要認真校對一下,避免差錯。
第五,用完卡片以後要及時放回原處,以便今後再次查找。
卡片資料就是自己的另一個頭腦。卡片盒就是儲蓄知識信息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