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腦海中就會很自然地浮現「聰明絕頂」、「洞察先機」等字眼。然而,諸葛亮之所以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是與他勤奮的學習精神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分不開的。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風格卻各有不同,「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大略」。
所謂「務於精熟」,即在「透徹」上下功夫;所謂「觀大略」,即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上的精神實質,不被枝節問題所糾纏,以至浪費精力,誤入歧途。
可知,這裡的「觀其大略」,是一種科學的讀書方法,即提綱挈領的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的讀書方法。
大略,含戰略統領之意。古人曾註:「略,謂舉其大綱。」每一篇章,每一本書籍,都有他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進行深鑽細研,就能較好地把握通篇主要精神,使所學知識紮實深刻而不淺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
1993年,復旦大學的辯手們在新加坡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捧杯歸來,他們的才學、智慧、機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辯論會中的辯題包括倫理道德、經濟學、醫學、社會學、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辯手們能在很短的時間裡把握並恰當地運用許多並非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這與他們平時的知識積累和集訓時有效的讀書方法是分不開的。
在集訓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裡,每一個隊員都翻閱了將近一百多本書籍,其中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西方經濟學的各家代表著作,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名著,中西文化史、思想史的權威著作,乃至各類人物傳記。閱讀每本書他們都力求捕捉最先進的知識,力求有效把握每一本書的實質內容並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口號、標語等,以便在辯論場上能從容面對對方辯手的每一個刁鑽問題。他們這種「善於捕捉」而又能很好地「把握實質」的讀書方法,使他們在知識的獲取上有效而迅速,在知識的吸收學習上達到深刻而不淺薄的境界。
我們都知道,知識浩如煙海、廣袤無垠,要完全透徹地掌握它們好比天方夜譚。其實,有時對一個學科的一個點的透徹學習和研究,就要窮其一生,更何況是對所有知識的完全徹底地掌握。但是,要對許許多多的知識有所把握和了解,這並非不可能。
諸葛亮就是把握和能靈活運用許多知識的典型,他上通天象氣候、下知人文地理,知識可謂包羅萬象。我國漢代學者鄭玄講過,「舉一綱而萬目張,介一篇而眾篇明」。對浩如煙海的知識,只要「提綱挈領」,抓住那個綱,就可以「綱舉目張」,很好地把握理解它。這就譬如天上的星辰,看起來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經過天文學家把那些肉眼可見的星分為幾十個星座,就使它們「各歸各位」了。而認識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以後,也就可以從星辰來辨認方向了。可見,許許多多的學問,都是這樣可以從提綱挈領式的「通觀大略」讀書中獲取的。
掌握並使用通觀大略讀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在瀏覽中善於捕捉發現有價值的材料、觀點,經過篩選、綜合後摘記下來。
2 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鑽進書中,重在「意境之領會」,不要拘泥於字句。站在書上,指站的角度要高,應重在其高深要旨。
3 要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
4 要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張之洞指出過,「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掌握並好好利用「通觀大略讀書法」,讀書學習中就可以避免勞而無功,更可以事半功倍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