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獎的「拓撲相變」是什麼?

2020-12-11 網易科技

本文為網易科學與果殼網合作稿件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戴維·索利斯(David Thouless),與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茨(Michael Kosterlitz),以表彰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拓撲學是三位得獎者能做出這一成就的關鍵,它解釋了為什麼薄層物質的的電導率會以整數倍發生變化。

如果上面這段話給你一種「每個字都認識但合起來不像中文」的感覺,別怕。果殼給你一個說人話的版本,解釋一下他們仨都做了什麼——

文/Ent 編輯/安然

1

一般的物質是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比如冰是水分子按照網格排列起來形成的固態物。

物理上,我們說固態是一種「相」

如果給冰加熱,它會變成液態水,也就是另一種「相」。裡面的水分子依然有規律,但就變成另一種規律了。

這樣的變化被稱為「相變」

固體液體氣體之間的相變我們見多了,但是在低溫或高溫狀態下,某些物質呈現出了我們從未見過的「相」……

當物質變得很薄的時候,它們的特徵會發生有趣的改變。人們曾經認為,對於很薄層的物質,分子的隨機運動會讓它陷入無序之中,所以不會遵循任何規律,或者說,沒有任何有序的「相」。那麼,自然也就談不上相變了。

但是20世紀70年代,戴維·索利斯和麥可·科斯特利茨發現並非如此,只要溫度足夠低,它們也可以是有序的,也有「相」;非但如此,它們的相變還特別奇異,與日常裡冰變成水那種相變很不一樣。決定這一相變的因素是薄層物質上「旋」;當溫度上升的時候,本來成對出現的旋突然都分開了。這樣的相變被稱為「拓撲相變」——因為它用到了拓撲學來描述。

2

拓撲學是一個數學分支,它研究的是那些「不連續」的特徵。假設我有一個長方形,它可以變大一點點,變小一點點,粗一點點,細一點點,這樣的變化是連續的;拓撲學對此不關心。但如果我在長方形裡挖了洞,那麼它要麼沒有洞,要麼有1個、2個、3個??,不能有1.5個或者3.14個。拓撲學關心的就是類似於這個洞的特徵。

萬萬沒想到,諾貝爾頒獎典禮上會出現一袋子麵包——組委會用沒有洞的肉桂卷(cinnamon bun)、一個洞的麵包圈(bagel)和兩個洞的鹼水麵包(pretzel)解釋起了拓撲是什麼回事,在拓撲上,這幾種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洞的數量不同。

如果老禪師說「每張紙都有兩面」,你可以拿莫比烏斯環去坑他:莫比烏斯環只有一個面。但如果老禪師說「每張紙都有整數倍個面」就糟糕了,因為你做不出有1.5面的結構來。這些「沒有半個」的,就是拓撲學負責的領域。

(拓撲學還有一個特點是,看局部不管用。一個長方形有幾個洞,完全無法依靠看它的局部來判斷,必須看整體。)

在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研究的物質裡,發生的就是這樣的場景。薄層的物質上有很多「旋」,低溫的時候是兩個兩個成對出現,溫度一升高,一下子全都分開成一個個的了。這個過程就需要用拓撲的不連續特徵來描述。

左邊是一對一對的「旋」,在高溫狀態下,變成了單渦旋。這個過程就是拓撲相變。

但拓撲學在物理學中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3

物理世界有一種神秘的現象叫做「量子霍爾效應」:當把一個薄層導體放進兩塊半導體之間,冷卻到極低溫度,再加上一個磁場的時候,它的電導率突然不能連續改變了,只能一步步地改變,先是變成兩倍,然後三倍、四倍、五倍這樣下去。——這很不合常理,因為日常物質的變化都是連續的。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的變化曲線應該是連續的,像滑梯一樣。但某些狀態下,電導率的變化卻成了臺階,只能一步一級的往上邁了。為什麼呢?圖片來自:www.patent-cn.com

1983年,索利斯意識到,這個現象也需要用拓撲學解釋。

量子霍爾效應裡,相對自由運動的電子會形成一種被稱為「拓撲量子流體」的東西;它表現出來的特徵,就能夠被拓撲學所描述。電導率需要用到所有這些電子的整體性質,這正是拓撲學的領域;而就像一個長方形裡的洞只能是整數個,它的電導率也只能以整數倍變化。

1988年,另一位研究者鄧肯·霍爾丹的理論計算表明,「拓撲量子流體」不光在量子霍爾效應裡存在,其他條件下也能,比如沒有磁場時的薄層超導體。這個計算結果在2014年得到了驗證。

霍爾丹還在1982年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預測。量子物理中有兩種原子磁鐵,一奇一偶。霍爾丹計算出,如果一串偶磁鐵排成排,得到的原子串具有拓撲性;但奇磁鐵就沒有。和拓撲量子流體一樣,它也需要看整體才能知道,也是只在物體的邊緣才表現出來,也具有很多奇特的屬性。如今,量子霍爾流體和磁原子鏈都已被歸於一大群全新的拓撲狀態之中。

4

拓撲絕緣體、拓撲超導體和拓撲金屬都是目前的熱門話題。過去十年來,凝聚態物理的最前沿都被這個領域的研究所主導,重要原因是這些拓撲材料對於新一代電子元件和超導體會十分重要,未來還可能導向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此刻,研究者依然在探索三位諾獎得主開創的薄層物質「平面國」的奇特屬性。

讓我們再讀一遍獲獎者的名字,記住這三位開創領域的先驅——

戴維·索利斯,1934年生於英國貝爾斯丹。1958年獲美國紐約州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

鄧肯·霍爾丹,1956年生於英國倫敦,197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的尤金希金斯物理學教授。

麥可·科斯特利茲,1942年生於英國阿伯丁。1969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的布朗大學,任哈裡森·方斯沃斯物理學教授。

本文來源:果殼網 責任編輯:劉月_NT1812

相關焦點

  • 說人話,獲得諾獎的「拓撲相變」到底是什麼?
    (原標題:說人話,獲得諾獎的「拓撲相變」到底是什麼?)·科斯特利茲,以獎勵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
  • 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理諾獎5
    1990年獲得沃爾夫獎,1993年獲得Paul Dirac Medal狄拉克獎章, 2000年獲得Lars Onsager Prize拉斯·昂薩格獎。        2016年10月4日,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年4月6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發布了戴維·索利斯的訃告。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Haldane 和 J.Michael Kosterlitz ,以表彰他們對「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發現」。今天的文章是對這屆諾獎的一個回顧。首先,什麼是相變?眾所周知,純水可以有冰、水、水蒸氣三種狀態,也就是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相。融化沸騰結霜等都是相變。值得注意的是,相變意味著存在不連續的躍變。比如說固相和液相之間並沒有中間狀態。
  • 科普: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
    【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看不懂今年的#諾貝爾獎# 物理學獎?為什麼這些字每個字都知道,合起來就不認識了?先別急,諾獎官方推特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要想知道什麼是「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你得先知道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拓撲]:拓撲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
  • 2016年物理學獎|拓撲相是啥?用橡皮泥+麵包圈就能解釋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2016年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
  • 三名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究竟是什麼?
    他們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其中,David J. Thouless獨享一半獎金,F. Duncan M. Haldane與J. Michael Kosterlitz分享另一半獎金。
  • 拓撲相變風頭蓋過引力波 有望讓手機不再發燙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索利斯將獲得其中一半,霍爾丹與科斯特利茨將共享另一半。  花絮  拓撲是什麼?  以「數學之眼」看物理  開啟「未知世界的領域」  什麼成就,竟然蓋過了今年風頭正旺的國際物理界大頭條——引力波探測,一舉拿下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錯,正是看似冷門卻並不寂寞的拓撲相變領域的研究。  拓撲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
  • 拓撲相和拓撲相變的量子模擬
    例如區別於一般平庸的絕緣體,拓撲絕緣體最直觀的表現是具有拓撲性質導致的導電的表面態,並在各種雜質和環境擾動下穩定存在。這種穩定的表面態在傳遞電子信息的過程中不會產生耗散,被寄希望於在新一代的量子器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973 年, J. Michael Kosterlitz和David J. Thouless 首次在二維凝聚態體系中提出了物質的拓撲相和拓撲相變的概念。
  • 揭示奇異物質秘密 三拓撲學家分享物理諾獎
    .索利斯(David Thouless)、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茨(Michael Kosterlitz)這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方面的理論發現。
  • 「拓撲相變」與「超級材料」的軍事應用前景
    製作: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出品:科普中國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和物質的拓撲相方面的發現拓撲理論的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並對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等的前沿領域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拓撲學(topology)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一些性質不變的學科。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幾何拓撲學是十九世紀形成的一門數學分支,它屬於幾何學的範疇。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在2020年諾獎頒獎之際,我們一起回顧一點諾獎之物理學獎歷史,以期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倫琴。在6年前的某一天,倫琴偶然發現,漆黑的房間裡,黑紙包裹的陰極射線管能使螢光屏發光。他沒有急於宣布,而是仔細核實了7 周才確認這個重大發現。這就是X射線,它成為現代物理的一個敲門磚。
  • 壓電效應和拓撲量子相變
    ,從而第一次揭示了壓電係數和拓撲相變間的關係。如果一個相變發生在兩個拓撲不等價的絕緣相之間,那麼它一定會關閉能隙。這種相變被稱為拓撲相變(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拓撲相變一般會引發某種物理響應的突變,因此實驗上可以通過測量這些突變來確認拓撲相變的發生。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量子霍爾效應中不同霍爾平臺間的相變是拓撲相變;它會引發霍爾電導的突變。
  • 聊聊拓撲,看看我們
    不同的物質形態稱之為物質的不同「相」或物態。相變,也就是物質「變臉」的過程,即從一種相變換到另一種相的過程。比如水隨著溫度變化而在固、液、氣三態之間的轉化實際上就是相變的過程。相變過程通常伴隨物質性質、性能的改變。物質的「拓撲性質」發生了變化,稱之為「拓撲相變」。拓撲相變伴隨的是拓撲數的變化。  但是,如果物質變得極薄,物質的相還在嗎?
  • 劍橋大學獲得諾獎的校友有哪些
    劍橋大學獲得諾獎的校友有哪些劍橋大學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是英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許多優秀的校友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奧利弗·哈特201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奧利弗·哈特關注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和法律經濟學等研究領域,是合同理論、現代廠商理論和公司財務理論的創立者之一。戴維·索利斯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戴維·索利斯 ,1934年出生於蘇格蘭,1958年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華盛頓大學教授,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家。因KT相變而著稱。現為美國華盛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壓電效應和拓撲量子相變
    在絕緣物質相(phase of matter)的研究中,連續變化對應的是絕熱(adiabatic)變化(即變化不會關閉能隙),因而兩個絕緣相是否拓撲等價由絕熱變化的存在決定。如果一個相變發生在兩個拓撲不等價的絕緣相之間,那麼它一定會關閉能隙。這種相變被稱為拓撲相變(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7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2020年4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非阿貝爾拓撲物態相變的張量網絡方法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超導相變研究中取得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教授課題組與荷蘭屯特大學李川助理教授、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等合作,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題為「Topological Transi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Dirac Semimetal Nanowire Josephson Junctions」的研究論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6, 027001 (2021)】,該工作實現了狄拉克半金屬納米線約瑟夫森結中拓撲超導相變的柵壓調控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從1901年到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給204人次,但由於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3人。諾貝爾物理學獎有47人單獨獲獎;64人與他人共同獲獎;93人與另外兩人分享殊榮。
  • 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
    本版特約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就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向讀者做一些解讀。因為在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裡茲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三位獲獎物理學家都是長期在美國工作的英國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讀本科。索利斯生於193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博士學位,是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