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編跟朋友聊天,突然被問到,為什麼馬自達,還有之前的尼桑都是音譯。而Honda和Toyota要被翻譯成本田和豐田呢?小編覺得可能小夥伴們也會有這個疑問,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很早以前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後來他們借用漢字改革、創新、創造了符合自己民族特點的文字。如日本在文字中保留了大量漢字,並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和草書形態創造出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他們所用的漢字,大部分與我國漢字字義相同,但讀音卻完全不同。
就如日本本田汽車車標寫的是「HONDA」,中文翻譯卻是「本田」,其實,本田汽車是按其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名字命名的,而「HONDA」只是日本人用來拼寫「本田」一詞的字母,日語的讀音就是「宏大」。本田本身就是漢字,我們根本不用翻譯。
還有「豐田汽車」,車標為「TOYOTA」,要按這個拼音拼出來,就是「偷油它」,但是豐田汽車和本田汽車一樣,其品牌都是根據公司創始人的姓氏命名的,豐田汽車創始人叫豐田喜一郎,用字母拼音就是「TOYOTA」了。
第三個是「日產汽車」,其車標為「NISSAN」,這款汽車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國就是按車標拼音翻譯為「尼桑」。實際上日產汽車的全稱是「日本產業」的縮寫,用羅馬字母注音就是「NISSAN」,讀出來就是尼桑。但現在日本產業汽車公司與中國大規模合作,中國也無需翻譯文字,直接叫「日產」就行了。
最後再來說說馬自達,相信很多馬自達車主自己都不知道,其實這個品牌應該叫」松田」的。因為「MAZDA」是公司創始人松田重次郎姓氏「松田」的英文拼寫。但這個創始人很不走尋常路,它不想為公司起一個純日本名字,所以沒有像豐田和本田那樣,直接用自己日文名的英文拼寫作為商標。而是翻閱了英文詞典,查找一個最接近自己姓氏英文拼寫的英文單詞,他最終找到「MAZDA」,跟「松田」的日語發音是一樣的。
可能馬自達創始人不隨大流的性格有關吧,從起名到造車都很任性,永遠不符合當下流行趨勢,你追求大空間?我就不加長軸距,你們都玩小排量渦輪增壓,我就不放棄自吸。我車賣不出去也無所謂,不搞大優惠,掙點錢就去繼續研究轉子,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