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來
來源 | 小來成長營
你所遇到的問題,這裡都有答案。歡迎來到小來成長營。
今天分享一個關於父母如何通過日常言語,來幫助孩子塑造學習型大腦的方法。
表姐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浚浚今年6歲,大兒子寧寧10歲。浚浚雖然比哥哥小四歲,但明顯早慧,無論是表達能力、學習成績,還是人際關係、情商等方面,都比哥哥表現更好。在同齡人中,浚浚更是遠超一大截。
表姐坦言,浚浚的優秀表現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原來,在浚浚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講繪本故事,一直持續到3歲。
大兒子寧寧沒有這樣的「待遇」,是因為在養育一胎的時候,沒有聽說過「三千萬詞彙鴻溝」的概念,不知道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對話能幫助塑造學習型大腦。
「3000萬詞彙鴻溝」(The 30 MillionWord Gap)這一著名概念,來自於美國一項長期追蹤調查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之間學業、事業的巨大差異,產生於3歲以前,而不是開始上學之後。這些差異的產生,最主要來自於家長和兒童的日常親子互動中產生的巨大詞彙學習結果。
來自高互動家庭的孩子,至少比低互動家庭的孩子,在四歲之前,多「聽」到了3000萬詞彙,這就是著名的「三千萬詞彙鴻溝」的來源。
因此,想要打破「三千萬詞彙鴻溝」,在孩子3歲以前,就要採取「3T原則」這種優化大腦的親子溝通方式。
第一個「T」原則:共情關注。
第二個「T」原則:充分交流。
第三個「T」原則:輪流談話。
場景1:
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關注什麼。
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即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比如,孩子在聽繪本故事時,會隨意翻動繪本,家長可以停下來,回應孩子看到的內容,而不是強迫孩子繼續聽自己講故事。
場景2:
交流是為了讓孩子掌握詞彙,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能大量增加孩子詞彙量。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
年歲稍長後,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場景3: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孩子可能一開始會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
父母通過日常言語,來幫助孩子塑造學習型大腦的方法
第一個「T」原則:共情關注。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第二個「T」原則:充分交流。多跟孩子交流。
第三個「T」原則:輪流談話。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END